文 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连续12年未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重庆不断探索创新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文 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重庆市94%以上的地形是山地和丘陵,全市14.97万公里公路里程中农村公路占87.8%,三级以下公路占92.7%,普遍具有弯多、坡陡、路窄、沟深等高危特征。面对如此不利的自然条件,重庆农村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5年下降,连续12年未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面对农村交通安全的治理难题,重庆究竟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方法?
作为交通管理工作的一项难题,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具有相当显著的普遍性问题,包括农村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差等。面对类似的难题,重庆在责任落实、集纳力量及软硬件建设方面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为推动协同共治,逐级压实责任,重庆从2012年起在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建立交通安全办公室(以下简称“交安办”)。围绕“交安办”这一平台,衍生出众多机制,加强针对农村交通安全的责任落实,真正实现定人、定责、定岗。
人员方面,“交安办”由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由公安交警负责人任副主任,特别是区县“交安办”,要求落实有专门的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提高了“交安办”的策动力;职责方面,“交安办”明确了例会、通报、约谈、考核四项制度,并通过举办每月例会、组织交安联合执法行动、参与部门联合督检等方式,有效提升了“交安办”的权威性。
2016年全年,重庆依托“交安办”平台召开全市联络员会议12次,下发工作通知、指导意见95份,向各区县政府、行业部门下发整改建议函84份,组织开展交安联合执法行动13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40.5万余起。
这些数字表明“交安办”这一平台已成为重庆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机制保证。目前,重庆全市1007个乡镇街均已全部建立“交安办”,规范化运行率达到100%,正式形成了公安、“交安办”双轮驱动的工作格局。
为真正改变“公安独唱”的传统局面,重庆努力激活末梢触手,坚持打造建设“六支力量”,实现专群结合、优势互补。这“六支力量”指的是专职公巡队、乡镇交安办、乡镇派出所公巡队、乡镇执法小分队、公安驻农机警务室、农村劝导队。
据统计,重庆现已组建起170个专职公巡队、7088名乡镇交安办专兼职安全员、736个乡镇派出所公巡队、1007个乡镇执法小分队、38个公安驻农机警务室、7172个农村劝导队,落实2万余名农村劝导员。“六支力量”的人员来源复杂且人数众多,为了让如此庞大的力量真正发挥效用,考评和工资的设置显得尤为关键。
为此,重庆分类制定了“六支力量”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动态调整、分级考评制度,并创新对农村交通管理员及交通协管员实施“政府保底+社会参与”的双重激励机制,确保拴心留人、长效履职。
以奉节为例,针对财政保障乏力的问题,采取让劝导员对内兼职为乡镇护林员,对外兼职为保险公司协保人员、烟花爆竹公司安全检查人员和邮政“三农”服务人员,其待遇由县财政1000元+护林员工资+保险公司提成+烟花爆竹检查员工资+邮政“三农”服务提成共同组成,实现月平均收入不低于2000元,让劝导员岗位留得住人。
为真正有效提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重庆一方面坚持走长远规划、持续投入、升级物防的路子,另一方面坚持走科技融合、信息链接、管理嵌入的路子,从软硬件双管齐下,夯实道路交通安全基础。
物防保障方面,重庆从2003年起累计投入38亿元,建设“生命护栏”1.9万公里,其中农村道路1.4万公里,并将“生命工程”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以每年不低于1200公里加速延伸。据统计,“生命工程”建设避免了5200起翻坠事故,减少了1.1万人伤亡。
科技建设方面,重庆加大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包括升级完善农村交通安全信息系统,集合督检、预警、考核等8项功能于一体,并通过开发手机APP,最大程度地让基础信息采集更加便利。在加快推进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和缉查布控系统向农村道路延伸的同时,创新推出IP呼叫、可视对讲、短信自动推送等新功能应用,推动前端与后台的互动结合。
在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重庆还坚持加强促进信息融合,一边立足打破数据“孤岛”、资源“壁垒”,将全市射频识别数据源接入缉查布控系统;一边主动协调公路、农机等部门,整合接入监控镜头670组、开放共享数据信息1200余万条,实现交通流、信息流、管理流的深度融合。
在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城市交通管理同样可以汲取其中的优秀思路及做法。重庆在主城区“内畅外联”管理挖潜增效专项工作中,确定了“人管、物管、技管、组织、宣传”的工作思路:在机制方面,建立灵活的摩托车勤务;在科技建设方面,引入视频结构化分析、鸣号声纳识别等系统,全面提高科技执法效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