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①

2017-11-27 02:46:58陈聪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4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体育

陈聪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体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①

陈聪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产生于德国,距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进入21世纪,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相关学科的专家及体育科研工作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研究生教育培养”这一问题。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固然非常重要,但更要研究其基础理论依据。如果对研究生培养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理论问题缺乏认识,那么关于体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必然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石。因此,笔者主要阅读和梳理了有关研究生培养,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资料。

人才培养 文献综述 研究生

1 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研究

2004年吉林大学的王铁臣[1]从招生办法、培养模式、学位论文评价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以下两个方面给出建议:(1)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建立体制。(2)改革思路:对招生制度,学科建设,管理机构,科研能力等做一定的改进。但是是否对研究生教育起到实质性的改进作用,还是值得商榷的。2006年由卢建飞[2]等在《中国高教研究》发表了关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成果。该研究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出发,通过跨学科招生,跨学科选导师,跨学科做科研,跨学科做论文的路径培养交叉学科的人才。论文的角度的确比较新颖,但 “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

2007年吕改玲等[3]研究了研究生课程群的建设问题,给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她在课程体系过度专业化、教育模式单一、学科专业间的阻隔巨大、导师个体指导存在局限性等问题较为突出的大背景下,她对导师的管理学生的自由度、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等培养方面做了改进。 同年,印桂生[4]等从导师团队建设、研究型教学方法、培养模式、学术环境打造等方面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从针对性的研究生培养来说,还没有给出一个可行的途径。

2009年高益民[5]通过对比中日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他从课程设置、产学合作、改善科研环境、加大资金支持等方面来给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同年,卢珊[6]分别从政策支持、物质保障、以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几个方面来研究。她阐述了研究生培养中,目标规格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管理层面的问题以及制度环境层面的问题,并详细分析了造成各种层面的问题的原因。

通过梳理以上的研究成果发现,在2010年以前,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培养体制、学科建设、招生制度、管理机构、导师指导、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研究要素上,说明在研究生培养的研究领域已经有相当成熟的要素分析机制。其不足之处在于都把要素机制做了分析却没有指明方向,同时要素机制缺乏自由度。说明对研究生培养的开放性还有待提高。

2012年王明杰,张锦[7]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工具,构建一种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考核评估制度,对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有益的指导。2013年李琳琳[8]李月芬,李艳博[9]徐颖[10]等研究了团队研究生培养的模式。该研究比较系统,侧重于团队合作的效用研究,并且认为研究生人才模式改革应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管理、人才培养策略、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管理目标等方面实现观念上的转变。2015年高宝嘉,伊绯[11]的研究从人才培养管理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提出建议,包括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管理调控体系和决策机制、灵活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和应变机制;加强自主的人才培养管理执行体系和创新机制、可靠的人才培养监督保障体系和约束机制,以及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使得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综上所述,通过整理研究2010年以后关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问题,不难发现,2010以后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科研论文、导师制度的问题关注度正在下降;但是并没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觉地观念、评价约束机制、反馈机制和团队合作的新的研究热点。而且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方向趋于灵活。说明研究生僵化的、封闭的培养模式已经有所改善,但真正的开放性的、自主性的、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没有的。

2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研究

2.1 国内关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现状

2003年唐成、孙卫国[12]分别从更新学生学习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本精神的立场上来论述的。不免有空洞之嫌。2007年蒋萍文[13]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研究点,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自身的组织管理情况进行反向调查分析,探究了个体观念层次的现状。同年,陈俊钦[13]和瞿静[15]分别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习能力开发模式的角度来构建其培养模式。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已经有开放性的“味道”,但还没有站在系统性和开放性的角度来审视,不免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2009年学者张瑞林[16]以提高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为出发点,以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为核心,在对培养模式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刻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和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整个梳理过程运用了问卷调查法、专家座谈法、数据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借鉴了有关研究的优秀成果,从四个部分进行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无论是从专业纵向上还是从时间纵向上,都是最系统最完备的理论研究。自2010以后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邓陈亮[17]刘周敏[18]培养体育学硕士的创新能力。(2)黄汉升[19]提升研究生的管理质量。他们对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做了改进工作。主要是从管理和被管理的角度来探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

综上所述,对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没有逃离原有体制管理的封闭性的限制。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子系统,它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其他专业培养的一些共性,但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如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项特殊、课程配置等方面有别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

2.2 国外关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现状

2003年谭政典[20]对美、日体育科学硕士课程进行了系统论述。结论认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开放性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2013年宋冬昱[21]对中、美国体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比较研究。该研究主要是从课程设置来对比探讨,但缺少对美国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系统的阐述。2010年李鸿江[22]等对英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在关于英国体育方面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代表性。2009年学者冯研[23]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人才需求形式和政府的引导培养模式出发,分析了发达国家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成功经验,阐述了在外国工业化生产大背景下的政府、企业、学校的三社会系统的交流模式以及该机制对企业和社会起到的积极作用。这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在研究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紧密结合导向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5年学者张典兵[22]指出国外高校体育学硕士主要包括了课程模式、项目模式、科技园模式和导师制模式。这些模式至今还是大学培养学生的主要模式。从总体情况来,国外的培养方式较之于国内更加合理。综上所述,国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不管是从课程设置还是导师制模式,项目模式,科技园模式还是从其他方面与我国相比都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而且国外产学程度结合更高,但还是没有逃离管理与被管理的人才培养困境。如何让培养的人才发挥真正的自主性与创新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 结语

通过查阅2003年以来关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研究和体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不难发现,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研究虽然看似内容比较丰富,但实质性的成果较少,且实证研究居多,而理论研究较少。但趋于灵活的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方式已逐渐显露。

[1]王铁臣.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D].吉林大学, 2004.

[2]卢建飞,吴太山,吴书光,等.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46-48.

[3]吕改玲,蔡琼.大学的学科群建设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46-49.

[4]印桂生,董宇欣. 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1):253-255.

[5]高益民.创新人才培养与新世纪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J]. 比较教育研究,2009(11):46-52.

[6]卢珊.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

[7]王明杰,张锦.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估制度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7):64-68.

[8]李琳琳.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4):71-72.

[9]李月芬,李艳博,王冬艳,等.基于团队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1-3.

[10]徐颖.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11]高宝嘉,伊绯. 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发展与改革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5(12):3-6.

[12]唐成,孙卫国.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22-23.

[13]蒋萍文.江苏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关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4]陈俊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2.

[15]瞿静.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力开发模式的构建[D].河南大学,2007.

[16]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一路战略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战略等,加强和相关区域的联动,比如广东和云南等,将国家战略框架,作为体育文化发展载体,基于体育文布局和分工,做好空间统筹规划工作,以优化体育文化布局以及分工,增长体育文化板块与区间,进而实现广西文化款跨区域发展,实现区域文化协同发展,进而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发展[2]。

3.3 做好文化传承

基于当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则需要牢牢的把握体育文化传承特征,着力恢复体育文化传承断层,做好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工作。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做好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挖掘工作,并且要不断地完善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健全备案管理体系。发动新生代人才,做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工作。同时还需要做好区域体育文化传承以及保护工作,建设体育文化保护工程,积极的响应政策号召,建设体育文化博物馆。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的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积极的弘扬体育文化,开展体育文化项目活动,构建体育文化培养人才体系,注重利用教育资源,创造体育文化传承氛围与环境,壮大体育文化师资力量[3]。

3.4 激发群众的体育文化传承意识

困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还需要逐个击破,除了要积极的寻找体育文化发展载体外,还需要做好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激发群众的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体育文化具有区域性以及本土性等特征,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担,还需要本民族人员肩负起。在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过程中

,则需要激发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重新拓展体育文化传承空间,建设体育文化传承场,为文化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以及空间。建立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激励机制,调动体育文化传承人的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鼓励全民积极的学习体育文化项目,广西各少数民族拥有众多体育文化项目,需要传承人能够做好本代人的文化对接与传承工作,做好体育文化项目保护工作。合理的运用激励政策,对那些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以及保护做出贡献的单位以及个人,要给予表彰以及奖励,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保护以及传承的人为环境[4]。

4 结语

新时期发展形势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发展层面与文化保护层面等,给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若想积极的发展传统体育文化,广西地区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与生态资源优势等,做好产业与文化协同发展,抓住政策优势,做好体育文化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茂.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9-22,28.

[2]秦言多.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10-111.

[3]郭传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发展探析[J].体育科技, 2016(5).

[4]唐明.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1):135-139.

G807

A

2095-2813(2017)05(b)-0234-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4.234

陈聪(1991,7—),男,汉,陕西安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教学,体育系统科学。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体育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2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师友(2010年6期)2010-03-20 15: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