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转青 刘积德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贵州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出路①
刘转青 刘积德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贵州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研究,指出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即部门领导重视不够、开发意识欠缺;专业师资匮乏;发展定位模糊,项目设置趋同以及项目的教材化处理不足。提出应当通过转变观念,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找准定位,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估和筛选机制以及做好项目的教材化处理等对策来促进贵州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 开发 贵州省高校
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1],自此,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各高校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此背景下,贵州省部分高校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对该地区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但效果差强人意。该文以贵州省高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为出发点,意欲以问题为导向来探寻促进贵州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略。
2.1 意识欠缺,部门领导重视不够
目前,贵州省各高校体育部门的领导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体意识欠缺。通过对设置有体育院系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开设有实践性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占47.4%,但大部分高校开设的课程项目较为雷同;另有36.8%的高校尚在“是否要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课程”方面举棋不定;而其他15.8%的高校领导则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课程。在国家大力倡导开发校本课程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当前背景下,地处西部多民族地区的贵州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课程比例明显偏低。这主要是由于贵州省高校体育部门领导的意识欠缺造成的,部分领导尚未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设置对于提升学校体育专业特色的重要性,亦未考虑到高校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重要责任。因此,这些高校大多沿袭传统,因循固化思维来进行体育课程设置,故而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排斥于课程体系之外。
2.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匮乏
调查显示,贵州省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配备严重不足,教师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很多担任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师并非专业出身,他们往往迫于课程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承担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这部分教师缺乏对所开展项目的深入了解,亦不具备扎实的专业教学技能,教学效果往往不容乐观。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与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贵州的人才引进制度有关。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一直以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为主[2],很多体育教师毕业之前很少接触各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各类项目自然缺乏了解。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匮乏,高水平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在人才市场中更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由于贵州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加之贵州各高校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导致各高校很难招聘到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从而造成了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匮乏。
2.3 发展定位不清,尚未形成合理的评估和筛选机制
调查发现,目前贵州省大部分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定位并不明晰,对于“开设什么样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和如何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未进行过深入思考,亦未形成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评估和筛选的专门机制。部分高校在设置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直接仿效周边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从而导致贵州省许多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高度同质,各学校的体育课程特色荡然无存,课程优势自然也无法体现。
2.4 项目的教材化处理不足
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贵州省高校开展的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在对项目的教材化处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首先表现在对项目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挖掘不够方面。由于被引入学校教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以娱乐性和趣味性见长[3],项目原初的教育价值并不突出,部分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仍坚持凸显其娱乐性和趣味性,并未对项目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作进一步的挖掘,这是有待商榷的。其次,部分学校教学过程中未能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对引进项目的竞赛规则进行适当的修改,导致学生对项目的适应性较差,危险和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再次,大部分高校尚未根据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未能对实践教学形成有益补充,亦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发展。
3.1 转变观念,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滞后的现状。首先,各高校体育部门领导应当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对提升体育专业特色的重要性。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征,选取契合本校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配备相应的师资,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更好地彰显课程特色。其次,还应当认识到高校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重要责任,树立主体意识,通过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来加大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3.2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贵州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匮乏的现状,应当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着手予以解决:首先,应当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根据自身需要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针对某些技能特别出众者,可以适当降低学历门槛);二是聘请校外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来校兼职[4],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其次,应当多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既应当鼓励他们参加一些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培训讲座,汲取一些先进的理念和信息;同时还应当鼓励他们深入各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实地,加强对项目的熟识度,认真向民间高手请教,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3.3 找准定位,构建合理的评估和筛选机制
鉴于定位模糊所带来的弊端,各高校体育部门的领导应当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定位予以更多的关注。具体应当以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体育专业定位和学科发展目标为依据,着眼于长远,做好整体规划。此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各资源的特色和实用性相差迥异,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专门的评估筛选机制,从“项目适合学校教育的程度、项目本身的特色、项目与学校的契合度、项目的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进行仔细甄别、评估,以确定适合该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
3.4 做好项目的教材化处理
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参与目标和参与对象均不同于民族体育的自发形式,因此,有必要对引入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教材化处理。具体应当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首先,应当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项目的开展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彰显其教育性和文化性。其次,应当对竞赛规则进行适当的修整和完善,以更好地契合学校教育的要求。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大多起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其参与对象主要为普通老百姓,竞赛规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5],某些竞赛规则并不适合学校教育,因此,应当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特征对其进行修改完善。再次,应当鼓励任课教师编写专门的教材,以增强对学生的指导,形成对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此外,还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部分器材和场地进行适当改造,以增强其适应性和实用性。
[1]蒋雪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以滇南地区高校为例[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9):55-57.
[2]刘转青,郭军,刘海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反思与重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5):11-13.
[3]张学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上海市中小学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4]孙茜.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6):52-53.
[5]刘广春.从课程资源开发视角谈西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4):48-50.
G807.4
A
2095-2813(2017)05(b)-020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4.207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贵州省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3ZC243)。
刘转青(1980,7—),汉,男,湖南娄底人,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