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东平
体育的美感
——基于本体美学的阐释
牛东平
中国体育美学发展的困境在于缺乏文化主体,没有本体深度,本文借鉴本体美学理论为中国体育美学开拓空间,从宇宙、生命、文化、个体、经验五个审美层次和发生、发现、创造三个审美方向架构一种新的体育审美体系,使其立足于中国审美传统的同时融合西方的美学经验,开创一种本体与现象相结合并且兼具深度和活力的体育美学。 关键词:体育美学;本体美学;深度 Abstract: The dilemma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aesthetics lies in the lack of cultural subject and the lack of ontological depth. This article draws on the theory of noumenon aesthetics to develop space for Chinese sports aesthetics. From the five aesthetic levels of universe, life, culture, individual, experience, a new direction of aesthetic structure of sports aesthetic system is found based on the Chinese aesthetic tradition while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aesthetic experience, to create a combination of ontology and the phenomenon of both the depth and vitality of sports aesthetics. Key words: sports aesthetics; ontology aesthetics; depth
人们谈起体育之美,首先想起的往往是关于人自身的身体美、动作美、精神美等,却忽略了人所脚踩着的大地和头顶着的天空。这显示出一种对于本体感受的匮乏。用《中庸》的话来说,本体也者,不可须臾离于天地人者也。体育美学源出于体育的哲学思考,中国体育美学的奠基人胡小明在80年代发表的《体育美学初探》一文中将体育美学定义为研究人对体育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1]。简言之,就是人对体育美的认识,两者构成审美关系。这就将体育美学建立在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基础之上。所以胡小明在他的《体育美学》中把体育美学的对象细分为诸如“健康美”“姿态美”“动作美”“皮肤美”等一系列现象层面的审美。后有学者将其称为“对体育本质把握的缺乏”并提出一种抽象的“生命现象”层面的本质美学。虽然相较于现象层面的审美略有开拓,但也并未触及体育之美的深处。之后的一些对于体育美的论述,也都不脱现象美学,实践美学和本质美学的窠臼,始终没有上升到一种本体的高度。这部分是因为在体育美学的建构过程中,美学的学科演进的影响作用要弱于体育学,而现代体育学是以认识论为基础的[2]。以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是无法去体认本体性的。从美学的发展来说,当今美学越来越趋向于实用,与哲学的根本问题开始脱节,本体的基础失落了。由此两端,体育美学的生命活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蔡元培提出过著名的“美育代宗教”,其含义在于只有在整体的对美的探索中,理解人的宇宙之动,才能获取一种深度美感,使之具有一种类似于宗教的完满性。以此看来,当今的中国体育美学是缺乏本体深度的。成中英教授的《美的深处:本体美学》专门研究中国美学问题,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对中国体育美学的发展很有启迪。
开创本体美学概念的成中英教授在谈到本体美学的价值时提到“其就在于更深的去拓展美的广度、深度及其层次,否则美学的研究过于死板,缺乏活力,甚至于变为一种形式上的美,而不是对于美的一个整个生命体验更丰富的体验和说明。”[3]成中英的本体美学是对西方美学所流露的对象化本质主义进行一种中国传统审美的补充和融汇。他将“本”“体”和“用”融合为一个整体,认为在审美体验中人的本体和世界的本体是同源的。
成中英在其《美的深处:本体美学》一书中称:“我说的本体并非西方形上学中的本质,更非脱离现实的人的存在,但也不限于现实的物体,而必然涉及内在的心灵情性和理智的活动及互动,而此一活动又导向内在心灵与外在情势的互动,及其所引发的变化创造,固形成形上参同形下的心灵生命的活动。”[4]于此看来,本体美学是将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做一种有机的融合,但它的基调是中国精神式的。本体美学是直观现象化的本体之美。以成中英借用李存山的一处论述来说,本体即使“以人释天”和“以天释人”的认知和理解。本体美学深得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韵味。
对于美之本体的理解,可分之为作为本源的“本”和作为整体的“体”。如书中所述“体”又可以自上而下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宇宙”“生命”“文化”“个人”“经验”。这五部分各有其所美但又都同源归于其“本”。而本体之美的由三个递进的方向产生,依次为人的“发生”“发现”和“创造”。本体美学的整体架构由此经纬而成。透过一个本体美学的系统,把形而上的本体宇宙思考,落实到具体的人生处境和社会实践当中,显示了人类美感与美学的一种生命本体性深度。
关于体育的本体一直以来都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也就是工具本体,换句话来说,体育是作为一种工具而被人们使用的,其目的就在于物质性的身体之发展,长久以为体育只作为对人类肉体的完善之道。《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的自强奋发,是以天的存在运行作为一种烘托的。换言之,天人是一体的,而天代表一种人生存其间的世界宇宙。对于体育这一生命现象而言,撇开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世界,而孤立的谈人之体育美,运动美,都是失其本真而流于表面现象的。对体育本体的定义可以略去“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之论,而将其概称为“天地人”。天地人本来就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并涵盖了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体育活动之“以人释天”就是一种人对天对自然对自身的感悟抒发,是一种心理本体,体育之“以天释人”就是一种运动对人的生命滋养,有工具本体的意涵。将体育的本体称之为“天地人”,是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的融合,如尼采所言:审美是交织在肉体存在中的情绪。这样深刻的本体感悟能够使得进行体育活动的人感受一种充盈的生命力。
体育的本体美学架构由“宇宙”、“生命”、“文化”、“个体”、“经验”五个审美层次和“发生”“发现”和“创造”三个审美方向构成。从纵向上来说,经验的组合构成了个体,个体离不开文化,文化离不开生命,生命来源于宇宙,从横向上来说,美产生于具体经验的“发生”,然后经过“发现”和“创造”在生命、文化、宇宙层面上的意义。体育之美不是一种认识的对象,而是一种体验,这种美学的体验就包含了“发生”、“发现”和“创造”。它们是环环相扣的存在,本体美学的这五个层次是综合的,而且与本体是分不开的,其中本体和现象有机的融合在一块,涵盖了表象和本质,有一种丰富也有一种深邃。
4.1 体育的本体美学层次
4.1.1 宇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之前谈到过,体育这门学科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人与世界处于分立的两部分。将孤立的人当做体育的主体,实际上是遗失了真正的本体之所在。《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中国古典哲学所固有的本体意识。而其中天地人是“本体”之“体”。显然是不可分割的,作为有意识的人,应该认识到“天地人”才是整体的自己。而体育活动的主体其实就是“天地人”,其中人居核心,而天地则内隐于其中。这样人对于世界就不是认识的关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关系。而体育活动也是一种人与世界相互体验和感通的活动。《庄子.知北游》中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潜存在于天地之间,而体育活动将是“以天释人”和“以人释天”的审美活动,这就是体育的本体美学之意涵。在体育的审美活动中,不仅仅去认识一些现象层面的美的特征,更要去体悟一种本体美的特征,通过“体”之美去感受“本”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也就是体育的本体美学中,“本体”之“体”的第一个层次。
4.1.2 生命:美在其中,畅于四支
生命美学发微于生命活动从而来探寻生命价值,寻求心灵归宿和精神慰藉,其思想源出于人对于己身的审美关照,和对宇宙生命之精神的弘扬,生命美学对于体育运动之美,找到了一种轻松和直接的解释方式,有自然的说服力。[5]也早有研究者将生命美学的理论应用于体育哲学和美学的研究中。《周易.文言》中讲:“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句话就表现出一种人的生命如果契合于宇宙,能够和天地相交流,四肢就能感受到一种生命力和宇宙的活力。就是“美在其中”而且“美之至也”。这就是一种生命最充沛的状态。不仅是深刻的美,而且是实践的生命之美。[3]“畅于四支”就是体育的生命美学意象。
4.1.3 文化:美在意象
“人是文化的存在”,体育在人从种生命向类生命转化过渡的过程里,发挥的作用更多的体现于以体育文化的方式实现了人类的类生命发育和生存。体育文化是在体育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其不仅是哲学和科学意义上的,而且也是美学意义上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体育是一种艺术。[6]体育的审美也积淀着各式的体育文化因素。而体育文化之美也就是一种意象之美,奥林匹克精神代表着一种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之意象。意象本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情景交融,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7]人们在对奥林匹克精神心生崇敬之情时,脑海中也会隐约浮现运动员奋勇拼搏之景。体育文化之美就是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之美,体育文化是人的创造,而正是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了一个现实的,物理的体育世界。体育文化之产生说到底还是来源于人类体育的生命活动,来源于人所处之的世界,其中仍然有一个本体论的内核,体育文化的审美也是体育本体美学的一个层次。
4.1.4 个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体育之美是从个人出发的,是一种个体的感受,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美学的命题叫做: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叶郎在其《美学原理》中将“彰”解释为生成的意思,美不能离开作为主体的人,美是人的创造和生成。[7]这不同于以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为基础的体育美学将体育之美定义为认识的对象,体育之美是一种个体的体验,而不是一种认识的对象。体育之美离不开个体的审美体验。然而个体又是不同的,体育之美在不同的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意涵,朱光潜在《诗论》中说美是个体的性格情趣的反照,这其中其实包含了个体所处的时代、阶级、文化、趣味、民族、等多重因素。在个体的体育审美活动中,这种种的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对于体育之美的体验。可以说,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体育之“美”,体育之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个体审美的主体性,是体育本体美学的内核。
4.1.5 经验:万物皆备于我
个体的审美活动是由不同的经验组合而成的,而个体赋予这个由不同的经验整合而成的总体以意义。桑塔纳耶认为: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审美基础,人的一切生理机能都对美感的生成有贡献。[8]这就是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个体经验层次的审美是体育本体美学的基础,是一种生理层面的审美,感觉是我们最原始的经验,包括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等。也包括肌肉、皮肤、骨骼、呼吸、心脏等一系列的生理官能。有研究者将体育之美划分为三种不同层面的审美体验,第一层次为运动中肌肉系统产生的运动快感,并且认为体育美学应该致力于身体的各种感觉。[9]这就是一种经验层次的审美观点。个体经验层面的审美发生是体育之美的最直接的来源,构成了作为人的个体的审美,并且也分享本体之美,它是体育的本体美学框架的最低一级的层次。
4.2 体育的本体美学方向
4.2.1 发生
美学产生于经验的“发生”,“发生”就是指感觉到了现象,也就是体育运动的开始和进行,是一种纯生理层面的现象。没有经验的发生,美学就会偏于玄虚,所以身体是体育本体美学的基础,是其“发生”的场所,这是一种沉默静谧的发生,是一种初级的现象学。
4.2.2 发现
发现相较于发生,就是一种深刻的现象学。发现来源于发生,它是进一步追索发生背后的意义。在体育运动中,人对于灵敏和速度的惊奇,对于力量的震颤,对于耐力,协调,柔韧的赞叹等都是一种发现层面的感觉。
4.2.3 创造
体育之审美,看起来是一种经验的,形式的,感性的审美,其实在深层次的还有一种深刻的,形而上的审美。“创造”就是从形而下的经验层面中揭示出潜藏于其中的超验层面形而上的意义,使其上升到生命、文化、宇宙层面。创造还包含了人的领悟、直觉、想象、追索等。这种创造本身就成了一种意义,一种人存在的本质,一种具有本体论性质的概念。[10]创造也可以说是体育形而下之美和形而上之美的一种沟通方式。
胡小明在2004年发表的《走出困境的体育美学》一文中指出,体育自身的本体目标仍然是模糊的,更谈不上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因为从历史源流看,现有的体育理念既不是东方文明的,也不完全是西方文明的,体育的本体观念只是一个空壳。所以制约中国体育美学发展的关键是缺乏主体文化观念,没有文化的根基,在发展中要续上中华文明的根,体育美学必须创新,要对中国体育做出审美层面的价值判断。[11]所以对于体育,中国美学的本体深度是很值得探索和吸收的,本体论美学深深扎根于中华审美传统之中,可以说本体就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道”,它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一种动态的从本到体的动力。宇宙、生命、文化、个体、经验都源出于此。《庄子.齐物论》中讲:道通为一,人与物齐。就是指人能和合于道,在心灵深处就能感觉到与万物的融合,体育的本体美学论就是这样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生命体验。对体育本体之美的探索,能给体育注入一股充沛强健的生命活力,更能给体育的研究开辟一个新天地,使其进入一个新境界。
[1] 胡小明.体育美学初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0,6(2):18-23.
[2] 曹景川,李建英.走出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之困[J].体育科学.2009,29(12):80-92.
[3] 成中英,朱志荣.本体美学的研究方法[J].文艺百家.2012,5(128):84-91.
[4] 成中英.美的深处—本体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 封孝伦.生命与生命美学[J].学术月刊.2014,46(9):9-17.
[6] 陈晓峰.多维视角下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2):21-24.
[7] 叶郎.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 桑塔纳耶.美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9] 王深.身体的关切:体育美学的当代使命[J].体育学刊.2011,18(2):31-36.
[10] 阎国忠.体验.反思.思辨—关于美学方法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0,37(201):30-41.
[11] 胡小明.走出困境的体育美学[J].体育与科学.2004,25(1):28-30.
The Beauty of Sports——An Explanation Based on Ontological Aesthetics
Niu Dongping
牛东平(1989-),男,山西忻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Shanxi, China.
G80-05
A
1005-0256(2017)02-0123-3
10.3969/ j.issn.1005-0256.2017.0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