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雁春
(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大同 037003)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①
侯雁春
(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大同 037003)
20世纪60年代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时期,在之后国家虽然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等并没有大的变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等因素导致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发展受了到阻碍。由此可见,从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等方面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提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 体育 教学质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体育作为保障高校人才身体素质符合国家和社会要求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发展中必须重视的环节。虽然高校体育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高校体育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不利于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阻碍了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于高校学生提升社会竞争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研究依赖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分析,是提升高校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生的时间、内容、模式等方面来说,20世纪60年代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时期,在之后国家虽然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在体育教学内容等方面上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从这几个层次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要求,进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方式、考评方式以及高校整体环境等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1]。
首先,从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来说,教学内容通过影响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首要环节。高校体育教学往往存在教学内容单调、缺乏多元化、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教学内容的单调性直接影响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造成旷课等现象的产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内容缺乏多元化,导致高校体育课程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要求,进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高校体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只是侧重于对体育技术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1]。
其次,从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来说,高校体育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主观积极性,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因素。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方式仍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替身学生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单方面的学习,相互之间没有真正达到平等交流,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多元化要求,是一种单调的教学方式,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1]。
再次,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考评机制来说,利用合理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考评,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提升,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是实现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教学中考评机制往往存在考察方式单一的问题,是以及格分数为判断教学质量,不利于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导致教学质量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差异。例如:有的班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较好,使得这部分学生不用通过较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实际体育教学质量不一定好。由此可见,合理规划高校体育考评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我国高校的整体环境来说,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环境也是影响高校体育质量的因素,是从大环境角度出发进行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思考。高校整体环境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和教师对于体育的认识和态度,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中不能忽视的因素。例如:高校整体具有强烈的运动欲望,就会使高校的体育课程开展比较顺利,进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1]。
基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评机制以及学校大环境等出发,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首先,从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来说,高校可以通过保障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进而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等,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改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单调、缺乏多元化、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采用篮球等球类运动和舞蹈类运动,充分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于体育内容的多元化需求,教师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喜爱,进而提升课堂的运动氛围。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竞技意识,增强课堂趣味性。此外,体育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实现学生对于体育实践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体育还可以与人文等因素结合起来,在实现体育内容丰富性的同时,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2]。
其次,从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来说,高校应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高校体育教学,不断改善和弥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有助于保障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新课标形势下具有广阔的空间,是从心态等多方面进行的人才培养[2]。
再次,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考评机制来说,高校可以利用设置多样化的体育选修课的方式改善高校体育教学中考评机制往往存在考察方式单一的问题,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格分数为判断教学质量的方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缺陷的考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体育选修课的方式有助于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据班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情况,选择合理的项目进行体育考核,保障考核结果的准确性,为提升高校体育质量奠定基础[2]。
最后,从我国高校的整体环境来说,高校可以在日常的讲座和宣传中,构建适合体育锻炼的大环境,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和教师对于体育的认识和态度,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环境基础。例如:高校可以将体育锻炼的好处和作用在日常的宣传和活动充分结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运动欲望,进而保障高校的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进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2]。
基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评机制以及学校大环境等出发,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研究认为:从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等方面来说,高校可以通过采用篮球等球类运动和舞蹈类运动,采用竞赛等形式,设置多样化的体育选修课的方式,依据班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情况,选择合理的项目进行体育考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进而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等,构建适合体育锻炼的大环境,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1]刘成维.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分析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1):56-57.
[2]杨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8):386.
G807.01
:A
:2095-2813(2017)03(b)-009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8.091
侯雁春(1969—),男,山西大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