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大学生体育拓展训练的必要性与对策①
刘剑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文章基于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多角度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拓展训练的必要性,结合当前情势,文章认为可采取的对策措施为:发挥宣传与舆论的引导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重视安全管理,内容设计应灵活多样,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体育拓展训练 大学生 必要性 对策
体育拓展训练突破了在校内运动场进行的单一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也规避了仅限于大学体育教程中的章节;在教学形式上,师生共同参与;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团结协作,在动态生成过程中积累智慧与经验,不仅增加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了才干。此外,体育拓展训练由于经常在户外且地点经常变更,形式也丰富多彩,不仅增强了体育课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同时对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果敢坚毅的品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增强户外生存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等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1 迎合了体适能健康的需求
“体适能”作为衡量人体健康水平的一种评价标准,近年来也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被高校广泛运用到体育学科,体适能不仅是指人体对环境、生活以及运动中的应变能力,广义上的体适能也是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是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专家从体育训练学的角度将体适能定义为个体适应生活需要的体能,进一步指出其发展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个体健康水平,而且能提高个人身体对生活环境与周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以体能为基础的体育拓展训练,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同时也磨练了意志,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体育拓展训练大部分在户外,活动场所也经常更换,无形之中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与目前高校所推行的体适能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1.2 可实现“以教师主导与以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
现代教育教学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若只强调前者,教学依然是灌输模式;若只强调后者,很可能在体育教学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放羊现象”,为此必须做到和谐统一。进行体育拓展训练,不再是枯燥的传统体育课堂学练模式,而是一个生成性的课堂动态过程,大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带有一定的任务与目标,体育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员,而是组织活动引导者与参与者,师生需要互动,大学生之间也需要团结协作与协同努力,既避免了在本校同场上课的拥挤与互相干扰的局面,又可以自由自在地张扬个性,整个活动过程体现出了一种平等性和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教师主导与以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
1.3 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谐相融
体育教育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理念难以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体育的本质是在提高身心健康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毕业后多数不是从事体育这个行业,而是以所选择的专业为职业发展方向,所以,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就应与大学生的在读期间的专业相结合,在施加体能锻炼刺激的基础上,体育教改应向健身与娱乐休闲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健康观,渗透终身体育意识,为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体育学科基础,使毕业后的大学生有健康的体质、健康的心态,能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施展才华,多做贡献。而体育拓展训练项目内容不仅贴近生活,还明显带有休闲娱乐性,在群体“快乐地玩”的过程之中,运动技能、意志品质与环境适应能力都得到了历练与提高。
2.1 发挥宣传与舆论引导的作用
拓展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彰显个性与完善人格,而且能够提高他们对未来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高职院校农林、测绘、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大学生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因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可能需要一定的野外实习与作业,体育拓展训练多走出校园,深入山地溪流等野外现实环境,进行拓展训练。拓展训练逐步进入高校不仅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育人方向的必然选择。部分高校通过体育拓展训练活动,不仅仅是体育拉练,同时对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有相关研究表明,其他学科开展相关的拓展训练活动,其收效也十分显著。为此,体育管理层要搞好顶层设计,要重视对体育拓展训练的宣传工作,首先从理论上提高广大师生对体育拓展训练的认识,形成舆论共识,注重细节,系统组织学习体育拓展训练的安全常识、过程要求与训练方法;其次,通过组织收看中外高校拓展训练的影像资料、相关的电视节目等,激发师生对开展拓展训练的参与热情,以此强化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的作用[1]。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重要前提。由于体育拓展训练起步晚、部分项目要在户外进行,过程中突发的事件可能要比事先预设的复杂,特别是在全社会高度关注“学校安全教育”的背景之下,做好师资力量培训工作,通过科学、系统的培训,保证体育教师具备拓展训练课的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智慧。在师资建设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让体育教师了解该课的意义、内涵、组织管理方法及相应的安全事项等,这是贯彻落实体育安全工作的关键。二是校方组织体育教师到正规的拓展训练俱乐部去参观、考察与学习。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会或了解相关的实际情况,学习成功经验,通过座谈、答疑解惑,为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积累经验,以便做好前瞻性准备工作。三是要求体育教师结合校情、学情,分析大学生的体能基础与心理特症,将社会上拓展训练俱乐部的成功经验与本校的体育教学结合起来,设计出适合本校、大学生喜爱、简便易行的体育拓展训练项目[2]。
2.3 重视安全管理
安全工作无小事。众所周知,校内体育课也难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大部分体育拓展训练课要在户外进行,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拓展训练课中的生命安全工作,同时也要兼顾地方环境保护之规定,缜密考量、做好周全安排、防范于未然,警惕之心丝毫不能懈怠。但也不能夸大风险,需要正确地对待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要预测风险,做好化解风险的应对策略。首先,负责体育拓展训练课教师的安全管控意识不能放松。有些拓展项目虽然能培养大学生户外生存能力、提高挑战困难与集中众智慧战胜困难的能力,但不能超越安全底线,宁可浅尝辄止,也不能让大学生盲目地“冒险”。其次,要发挥安全组长的积极作用。安全组长要制止个别大学生“刺激险中求”的举动,警示冲动者的行为将会付出代价。三是针对部分项目(例如空中过浮桥),要配备专业安全管理员,负责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与保护。总之,安全重于泰山。在不需要“冒险”时不鼓励大学生探险与不考虑后果的尝试,做到安全工作统领全局,将安全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3]。
2.4 内容设计应灵活多样
走访发现,目前高校已开展的体育拓展训练课,内容分为基本素质训练与综合素质训练两类,空间特征分为水上、地面与高空。基本素质训练主要以户外训练为主,以提高大学生挑战自身极限、增加户外生存体验、增强意志力为主。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为主,期间,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技巧,综合素质训练可在室内采用模拟情景与体验性模式进行,也可在户外环境中实施,达到培养大学生发扬团队精神、协同完成任务的目标。在内容设计方面,可移植社会俱乐部中的部分拓展训练内容,例如可借鉴安徽卫视节目“男生女生向前冲”、浙江电视台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中的精粹;甚至还可参考新兵野外训练内容等。但都应具备灵活性,因为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具备较好的训练条件,项目也不能仅仅囿于“信任背摔、空中浮桥、穿越电网、扎筏渡江”等。例如可用学校近郊的小山进行“先到至高点”项目训练、利用滩涂沼泽地进行“抢滩登陆”项目训练。值得指出的是,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还要具有针对性,不但要考虑项目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勇于尝试,而且还应兼顾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为大学生选择与他们本专业相近的训练环境,力求通过拓展训练,促进职业能力的锻炼与提高[4]。
2.5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帮助师生总结得与失,促进实践活动的日臻完善,提高实践活动效率。体育拓展训练在目标设计方面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挑战心理承受极限为重点,以提高生存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为目的动态生成过程。群体活动则要求发扬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以相互之间的相互信任、默契配合来克服体育拓展训练活动中的困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学生多出自富足家庭,成长历程中一帆风顺,困难与挫折面前心理心理落差过大、无所适从且团结协作意识欠缺。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体育拓展训练结束后,对大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非常关键,此举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抗挫能力、与他人合作意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评价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的体适能、心理健康水平、团结协作意识、创新精神、组织与沟通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重要因素进行综合考评,以鼓励为主,以此调动大学生的参与动机,进而带动体育拓展训练的长期有效开展[5]。
[1]孟凡会,张伟东.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89-191.
[2]李作平.高校体育教学中设置拓展训练课原因之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6):123-126.
[3]邓瑞.河南省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1.
[4]刘勰,聂环玲.对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构想[J].文山学院学报,2005,9(3):283-285.
[5]张祥彪.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07.
G807.4
A
2095-2813(2017)05(c)-012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5.121
刘剑(1973,4—),男,汉,湖南邵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