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琳
(南京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93)
高校瑜伽选项课男女混合班的探索与尝试
——以南京大学瑜伽选项课为例
谭琳
(南京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93)
针对高校瑜伽课堂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娘子军”现象,笔者开放性别门槛,在南京大学开展了开设瑜伽选项课男女混合班的探索与设计,并以本次尝试的实施过程和亲身体验为案例,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课程建设的相关建议。
高校瑜伽 男女混合班 探索 尝试
瑜伽起源于古印度,流行于全世界,原本是印度僧人的一种修行方式,如今成为风靡全球的健身课程。现代瑜伽,作为一种既古老又时尚,既修身又养性的健身方式、一门生命科学和生活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当代人们的关注与推崇,被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系统,如“雨后春笋”般成为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新设课程项目,深受高校学生的推崇与青睐。
在瑜伽课程逐渐兴起的过程中,在多年的瑜伽教学实践中,笔者留意到,瑜伽课堂中,学生几乎成清一色的“娘子军”,这一“阴盛阳衰”的普遍现象,制约了瑜伽运动在高校的全面、蓬勃发展。笔者认为,瑜伽这项运动,不存在性别界限,无论对男对女,均是一项值得选择、适合终身锻炼的健身方式。为此,针对瑜伽课堂“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笔者于2015年,在南京大学首次开放性别门槛,开展了开设瑜伽选项课男女混合班的探索与设计,尝试并持续4个学期至今。笔者将以本次尝试的实施过程和亲身体验为案例,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课程建设的相关建议。
(1)分别根据普通高校男、女学生的生理特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对瑜伽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瑜伽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练习站、坐、跪、卧、倒立等动静结合的瑜伽体式,充分弯曲、伸展、扭转人体各个部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2)通过瑜伽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地练习手段,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改善不良体态,塑造健与美的形体。
(3)通过瑜伽课程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信稳定的精神状态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同时督促学生主动积极参与锻炼,为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基础。
表1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表
(4)通过混合班上课的形式,弱化瑜伽课堂中的男女性别差异,以推动瑜伽运动的健康发展,完善南京大学瑜伽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1)直观示范教学法。通过镜面、背面、侧面示范相结合,以标准规范的身体示范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动作,感受到瑜伽的气韵,建立初步印象。
(2)语言引导教学法。通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动作的难点、重点,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和意识的梳理和引导,或激励或暗示或启发学生建立美好的瑜伽情境,获得愉悦的身心感受。
(3)分层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性别差异,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基础、不同性别的学生获得理想的练习效果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4)互助互动教学法。在课堂练习中,除增强师生互动,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外,应鼓励学生彼此间相互观摩、交流心得、表达观点,以互助学习的形式,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有效开发,同时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考核内容主要由瑜伽专项技术和平时成绩两个部分组成。专项考核分为必选组合、自选动作及自编组合3个部分,避免传统由教师指定考试内容的单一性,以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最大程度地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起到良性的激励作用。
评分标准如下:
考核内容及细则、评分标准如表2、表3所示。
根据调查反馈表明,瑜伽混合班上课的形式获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对瑜伽的接触与学习,男、女生普遍对瑜伽这项运动有了更为客观地理解与认识,感受到在瑜伽课堂中获益,认为瑜伽运动本身无性别界限,不存在性别门槛,对男、女大学生的健身、健美,乃至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均能产生积极、长久的影响,是一门值得选择与学习的课程。从南京大学持续开设4个学期的瑜伽混合班中男生的参与人数来看,数量的稳步递增,反映出意识与观念的逐步改善。
表2 考核内容及细则表
表3 评分标准表
由于瑜伽课堂中男女比例失衡、授课对象女性专一化的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瑜伽课堂乃女生专属的观念几乎根深蒂固,故而,开设瑜伽混合班的教学改革,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尝试与开始,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存在诸多难点。
长期以来,或受传统思想的制约,或被某些宣传误导,不少人们在观念上对瑜伽这项运动存在一定认识误区,认为瑜伽乃女性专属,男性练习瑜伽则被看作“缺乏阳刚之气”或“娘娘腔”的表现。这一片面的认识,导致部分同学对瑜伽产生抗拒排斥的心理,裹足不前,这也是瑜伽在高校兴起多年却极少有男生涉足的原因之一。
男、女同堂上课的形式,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可以相互激励、调动上课氛围。然而,对部分缺乏自信、过于敏感羞涩、较为腼腆,或者适应能力较弱的同学而言,可能出于担心被异性嘲笑的心理,产生焦虑情绪或自卑感,造成无法积极投入练习,或者练习扭扭捏捏,以致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教学进度与质量。
由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有别、性格各异,一般来说,女生喜静且柔韧性较好,而男性好动且力量素质占优势,故而使得混合班课堂中的教学组织相对复杂,不仅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尽相同,练习中的教学负荷和密度也需有所针对、区别对待。
针对课程中的难点,提出几点建议。
教师在新学期伊始,应对瑜伽做全面、深入地介绍,重点阐述瑜伽的内涵、特征及男女皆宜的练习价值,帮助学生,尤其是男生提高认知水平、扫除认识误区,以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开展瑜伽欣赏教学,领略瑜伽魅力,可展示男子瑜伽的教学图片或视频短片,以鲜明、形象、生动的画面,给学生以更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
对于瑜伽混合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心理,教师应一方面,不断强调练习瑜伽过程中专注自我、重视放松等安全原则,强调练习过程中的“纵向比较”——即不盲目刻意地与他人比较,应遵循自身生理特征、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对于男生而言,先天肌肉较为粗壮、骨骼较为粗大,关节韧带较为僵硬,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较女生均处于劣势,故应帮助男生在客观认识的基础上,正确的自我定位与规划。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观察,根据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情绪表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课堂中学生产生自卑感与焦虑情绪,应及时干预、疏导并鼓励,使之感受教师的关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专注、平和的良好的心理状态。
传统瑜伽女生班教学中,为了适应学生身体机能与性格特征,往往侧重伸展性静力练习,将瑜伽塑造成“柔美”与“舒缓”的代言词,而混合班教学中则应全方位地展示瑜伽的动静平衡、刚柔并济。在内容安排上可适当缩短每个体式停留的时间,稍稍加大练习密度与强度,避免男生感觉“过于沉闷、枯燥乏味”,同时增加介绍个别对力量要求较高的体式(如斜板式、鹤禅式),对完成好的男生予以表扬并鼓励其做示范;在教学模式上可采用分层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客观差异,针对学生的性别、身体条件、能力水平等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考评制度上,除必考内容外,应给与学生以考试内容项目一定的选择自主权,以及动作创编或编排的空间,激励男、女生展示各自特长,发挥主观能动性。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本次开设瑜伽男、女生混合班的尝试,证明切实可行并取得初步成效,同时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如今,在南京大学体育课程中,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瑜伽课程体系。现有课程设置既面向女生、亦面向男生,实现了瑜伽课程面向对象的全覆盖,从而丰富了该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促进了瑜伽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具有积极的意义。尽管如此,作为新的教学形式,开设瑜伽混合班的尝试,处于起步初始阶段,尚需验证和完善,南京大学瑜伽课堂中性别失衡现象虽有所改善但依然明显,瑜伽运动在各高校的全面普及与推广,依旧任重而道远,仍需不断地探索与更多的关注。
[1] 邓毅明,武晓君.大学生“健身瑜伽”体育新课程的设计和尝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5):78-80.
[2] 谭琳.高校瑜伽课程性别失衡现象及应对措施[J].体育世界(学术),2016(762):135.
[3] 郑先红.瑜伽教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 美梓.瑜伽与冥想[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G831
A
2095-2813(2017)10(b)-0051-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9.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