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女子10000m运动员速度分配特征的研究
——以第九届全国大运会女子10000m跑为例

2017-11-27 06:48肖铭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9期
关键词:冲刺长跑分段

肖铭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240)

优秀女子10000m运动员速度分配特征的研究
——以第九届全国大运会女子10000m跑为例

肖铭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240)

本文综合运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10000m比赛运动员速度分配的特征、分段计时成绩、速度变化趋势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女子10000m比赛前八名运动员400m各段速度总体变化为先慢后快,前5000m成绩低于后5000m,前后半程的速度差值较小,呈现速度变化整体趋于平稳的特征;运动员起跑后加速段的跑速较快,前后差值仅1s,整体速度较快;途中跑段的分段速度要低于加速段和冲刺段,名次越靠前的运动员速度波动值越小,速度也越快;前三名运动员冲刺能力均强于第4~8名;女子10000m比赛前八名运动员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技术类型:第一种为均衡型指前三名运动员,第二种为后快型指第5~8名运动员;均衡型跑法的运动员各分段成绩差值较小,体力分配较均匀,持续高速度跑的能力强;后快型的运动员表现出前半程速度较慢,后半程速度相对较快的特点,前后1000m分段差值较大。

女子10000m 优秀运动员 速度分配

长跑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中竞争愈发激烈,对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0000m项目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运动,由于长跑项目比赛持续时间较长,在比赛中如何节省能量,如何控制躯干核心能量的泄露,确保步长与步频的最佳结合,使途中跑技术的更加经济性和实效性,延长运动员适宜跑速的距离,以达提高跑速和专项运动成绩。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想战胜对手,取得优异成绩,夺取金牌的关键在于比赛前战术安排的是否合理以及比赛过程中战术的实施,战术安排的核心内容就是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速度分配,这是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和理想比赛名次的关键。为此,本文综合运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10000m比赛运动员速度分配的特征、分段计时成绩、速度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大学生10000m项目速度分配的特征与规律,旨在为我国大学生长跑训练和比赛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九届全国大运会女子10000m跑前八名运动员成绩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网站查阅与中长跑比赛速度分配有关文献资料,对获取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测量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实地测量了本研究所需的不同跑段的分段成绩,为本文研究提供有效的第一手资料。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相关统计软件对采集的分段成绩进行统计处理,并根据统计数据的结果制作所需图表。

1.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运动训练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对数据统计的结果进行归纳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秀女子运动员10000m比赛全程速度变化的分析

根据10000m项目比赛的特点,本研究将运动员10000m全程比赛距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加速段具体指起跑后400m,第二阶段为途中跑段指400~9200m,第三阶段为终点冲刺段指9200~10000m。

图1 优秀女子运动员10000m比赛全程速度变化示意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第九届全国大运会女子10000m比赛前八名运动员400m各段速度总体变化为先慢后快,前5000m成绩低于后5000m,前后半程的速度差值较小,呈现速度变化整体趋于平稳的特征。从分段成绩看运动员前1000m始终处于加速状态,进入途中跑阶段保持相对稳定的匀速状态。比赛中在加速段迅速加速,抢占有利位置,避免与其他运动员碰撞,这是取得一场比赛胜利的关键,同时也为途中跑段合理实施赛前布置的战术奠定基础。从图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成绩越好的运动员,单圈速度越趋于平稳,也就是说,在途中跑段采用匀速跑是比较科学的方案。由于10000m跑的途中跑段的距离最长,用时最多,匀速跑的方案就体现在一定的距离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跑速,良好的匀速跑的能力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

表1 女子10000m跑加速段速度的统计表

2.1.1 女子10000m比赛加速段的速度分析

在女子10000m的比赛中,加速段的跑速是决定本场比赛是否获胜以及取得优异专项成绩的重要因素。从表1中可以看出,运动员加速段的跑速较快,前后差值仅1s,比赛十分激烈,运动员争相抢占有利位置,整体速度较快。运动员在1000m比赛的加速阶段跑速要逐渐增加,以适应呼吸循环系统和肌肉的快速收缩的同步工作,避免导致运动员的需氧量大于供氧量,造成乳酸堆积和疲劳的提早出现。

2.1.2 女子10000m比赛途中跑段的速度分析

表2是途中跑段每400m分段速度的统计,途中跑段距离最长,用时最多,途中跑成绩的好坏对比赛名次至关重要。从中可以看出,途中跑段的跑速低于加速跑段和终点冲刺段。呈现出比赛名次越排前的运动员跑速变化波动值越小,速度也越快的特征。

长跑是一项时间长强度大、以有氧供能为主的耐力性运动项目。由于10000m比赛的项目特点,强调动作的经济性,最大限度的节省体力,经济的分配体力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女子10000m跑前八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相差不大,运动员们交替领先,竞争十分激烈,这使得运动员不能采用绝对的匀速跑战术,但是运动员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使速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下并尽量减小速度波动。这也是名次靠前的几名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制胜关键。

表2 女子10000m途中跑段每400m速度的统计表

2.1.3 女子10000m比赛冲刺跑段的速度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终点冲刺跑段是全程中跑速较快的分段,前三名运动员的冲刺能力强于第4~8名运动员。速度水平以及速度耐力水平决定了运动员最后的冲刺能力。在激烈的比赛中,最后冲刺能力往往能使运动员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最后的胜利。终点跑段呈现出比赛名次越排前的运动员跑速相对越快的特征。

2.2 优秀女子10000m每1000m分段成绩的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女子10000m比赛前八名运动员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技术类型:第一种为均衡型指前三名运动员,第二种为后快型指第5~8名运动员。均衡型跑法的运动员各分段成绩的差值较小,表现出很强的持续高速度跑的能力。而后快型的运动员表现出前半程速度较慢,后半程速度相对较快的特点,前后1000m分段差值较大。由于长期的中长跑训练使这些选手具有较强的“速度节奏”控制能力,在途中节省体力、减少能耗、对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是极为有利的。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中应注重加强速度练习,增加高原、丘陵、山坡的训练,以此来增强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及腿部力量,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

2.3 女子10000m前三名运动员速度分配的比较

表4是我国第九届大学生女子10000m项目前三名运动员每400m分段速度的统计。从中可以看出,要想在10000m跑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加速段和冲刺段必须要比途中跑段的速度快,且前后400m的差值最好保持在1~8s之间,这说明合理均匀的分配体力是关键。我们还发现,10000m跑成绩越好,冲刺段越早出现且速度越快。前三名运动员第一个400m都跑到了80s以内,这说明加速段的跑速也是影响运动员全程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每400m的速度分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合理安排。

表3 女子10000m冲刺跑段的速度比较

图2 女子10000m跑运动员每1000m分段速度的示意图

表4 前三名运动员每400m速度分配的统计表

2.4 女子10000m跑比赛战术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2.4.1 女子10000m跑比赛战术的分析

通过实地观察,我国大学生女子10000m跑前八名运动员大多采用步频较快而步长相对较小的高频技术,高频跑技术特点表现为,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躯干稳定,重心运动轨迹波动差小,节奏感强,摆臂自然放松,能量泄漏少。两脚落于同一条线上,上下肢协调配合,身体由着地到腾空位移较快,重心投影点与着地脚距离较近,因而很适合长距离的途中跑技术。高频跑的不足之处在于单步实效性较差,不利于发挥速度,比赛中对手突然加速时或者最后冲刺阶段速度的发挥受到限制,揭示出我国大学生女子长跑运动员普遍冲刺能力较差的结症之一。因此,我国长跑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比赛中应保持较高步频的条件下,适当增加步长,特别是逐渐掌握途中跑、变速跑、冲刺跑等几种不同的技术,以适应各种大型赛事的需要,而使我国大学生女子长跑的水平跨上新台阶。

运动员所制定的比赛战术,必须根据比赛任务、条件、对手情况以及本人的运动水平来制定,运动员要想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就必须从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考虑,运动水平高或者耐力好的运动员,则首先考虑领先跑或者匀速跑的战术;从运动员个人训练的水平考虑,速度较好的运动员则应运用跟随跑战术以及加大最后冲刺能力。

运用比赛战术应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首先,起跑后要力争抢占有利位置,为进入途中跑阶段有效实施战术奠定基础;比赛跑进应选择最短的赛程路线;途中跑的步长要相对稳定,节奏较快,跑速平稳变化较小,尽量节省能量;超越对手应在直道进行;顶风跑时,最好不采用领先跑战术;提前获取运动员参赛成绩信息,以便选择适合的跟随选手,在运用跟跑战术时,如赛前没有针对性的预案,可采用尝试性的跟随跑方法;进入冲刺跑段前,应紧紧靠近对手,最后立足跑在领先集团[2]。

2.4.2 女子10000m跑发展趋势及运动员的技术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女子长跑运动员的技术状况:长跑技术的训练与要求是与其专项特点决定的,由步长、步频两个因素来体现。过分强调步频或步长都会使训练误入歧途。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多采用高频跑技术,根据我国运动员的形态、生理、解剖学、机能等特点,经过中长跑界几代运动员的尝试和探索,在水平一步步提高的同时,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总结高频跑技术的特点、分析和改进其不足,才能推动我国女子长跑技术更趋经济合理、完善。

综上所述,在长跑项目的训练中应始终贯彻以速度为核心的训练模式,大力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提高其抗乳酸能力,这是今后中长跑训练的发展趋势。主要采用以速度训练为核心,以速度耐力训练为基础,以力量耐力训练作保证的训练模式,合理的技术创新以及科学的营养安排,这些都是保证我国中长跑运动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第九届全国大运会女子10000m比赛前八名运动员400m各段速度总体变化为先慢后快,前5000m成绩低于后5000m,前后半程的速度差值较小,呈现速度变化整体趋于平稳的特征。

(2)运动员起跑后加速段的跑速较快,前后差值仅1s,整体速度较快;途中跑段的分段速度要低于加速段和冲刺段,名次越靠前的运动员速度波动值越小,速度也越快;前三名运动员冲刺能力均强于第4~8名。

(3)女子10000m比赛前八名运动员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技术类型:第一种为均衡型指前三名运动员,第二种为后快型指第5~8名运动员。

(4)均衡型跑法的运动员各分段成绩差值较小,体力分配较均匀,持续高速度跑的能力强;后快型的运动员表现出前半程速度较慢,后半程速度相对较快的特点,前后1000m分段差值较大。

3.2 建议

(1)建议在10000m跑比赛中,加速段和冲刺段必须要比途中跑段的速度快,且前后400m的差值最好保持在1~8s之间,要合理均匀的分配体力。

(2)要根据训练水平来选择比赛速度,无论在比赛中采用何种战术,都应与自身的训练水平相适应;为提高我国大学生女子10000m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运动员应合理的分配速度。

(3)要根据赛区的自然环境和对手的实力来安排赛程的速度比率;运动员要根据比赛中的变化来控制速度,充分发挥临场应变的能力;要提高“重点区域”的加速能力以及最后阶段的冲刺速度。

(4)建议在长跑项目的训练中应始终贯彻以速度为核心的训练模式,大力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提高其抗乳酸能力。

[1]谢慧松,袁荣凯,周铁民.对我国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1000 0m跑分段速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846-847.

[2]张艳平,翟丰.马拉松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与速度分配特征[J].辽宁体育科技,2002(8):13-14.

[3]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连佑群.对中外优秀女子10000米运动员速度分配的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65-68.

[5]王港,刘仁盛.中外女子长跑项目当前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405-407.

G804

A

2095-2813(2017)10(b)-0015-04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9.015

猜你喜欢
冲刺长跑分段
冲刺
长跑
分段计算时间
冲刺
分段函数“面面观”
十一年长跑的爱情:此生只爱你
长跑囧事
“分秒速递”创始人——陈汝刚 创业是一次长跑
寻求分段函数问题的类型及解法
3米2分段大力士“大”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