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2)
在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①
赵丽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构成了跆拳道运动的外形和内涵,正是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跆拳道运动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在高校跆拳道教学中,以跆拳道项目为载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弘扬与传承途径的研究,更彰显出重要的社会实用价值
高校 跆拳道教学 弘扬 传统文化 路径
跆拳道运动虽起源于韩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韩国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从跆拳道运动的文化层面,可以清晰地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更是成为该项运动“形”与“神”两个方面的核心架构。这也是跆拳道运动一经引入我国便得到快速发展与普及的重要原因。该研究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跆拳道礼仪与精神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在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弘扬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路径,旨在赋予高校跆拳道教学全新的社会责任,推动高校跆拳道教学向着更深的层面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跆拳道是韩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经典,其地位与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基本相似,是韩国民众引以为自豪的一项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跆拳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其礼仪和道德修养这一层面上。在跆拳道练习中,学习运动技能是其表象行为,而注重礼仪、道德素养的提升才是其更深层次的修炼,在训练的过程中,“以礼始,以礼终”是其严格的规范,“智、仁、信、勇、严”是每一名跆拳道练习者必须要遵循的人生信条,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是跆拳道练习者必备的精神素养,不仅要在日常的训练中讲求“尚礼”和“仁爱”,而且,要求每一名练习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更要注重以礼待人。跆拳道的礼仪与道德素养的修炼,与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让”的核心观点相应和,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在跆拳道的运动哲理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道家思想元素,道家所追求的“虚静”,是跆拳道练习者在精神层面实现完美修炼的重要目标,能够促使与帮助跆拳道练习者排除私心杂念,健全精神,完善人格,进而达成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两大经典内容——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跆拳道的礼仪、道德以及精神境界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为跆拳道练习者实现内外双修的目标,提供着极其重要的保障。
2.1 以“礼”育人,将礼仪教育贯穿于跆拳道教学的全过程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强调中庸,讲求仁义、谦和。跆拳道是一项崇尚技术能力与道德修养并重发展的体育项目,尤其是注重对礼仪修养的培养。因此,在高校跆拳道教学过程中,要对“重技能传授而轻文化传承”的教学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正,在确保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将“礼仪”教育有效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熏陶与感染,用以形成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督促与引导学生在跆拳道修炼的过程中,养成谦虚、礼让、宽容、守信的优秀品格,懂得尊师重教与以理服人,进而产生技能与道德的双修效果。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也要充分植入礼仪教育的元素,不仅要悬挂国旗,同时还要在课堂的显著位置上张贴以宣传礼仪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标语,用以提醒学生要“知礼仪、懂廉耻”、“学会克制与忍耐”。同时,在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必须要向国旗致礼、向老师敬礼、向同学行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进行对抗演练,还是进行交替打靶练习,都要求学生在练习前后都要向对手或伙伴行礼。在课堂结束部分,要组织学生进行关于遵德守法方面的宣誓,用以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另外,在教学中,对于道服的叠放、器材的摆放也要提出严格的要求,用以实现对学生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培养。综上所述,在跆拳道教学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植入,实现对儒家思想中道德礼仪的传承,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2.2 以“师”为率,强调对教师表率作用的发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社会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进程中,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其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同时,更是其道德品质修养的表率。因此,为了确保中国传统文化在跆拳道教学中的弘扬与传承,要求跆拳道教师不仅要具备跆拳道的专业素养与执教能力,同时,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具有较高程度的理解与认知。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更要具有充分的了解与把握。以便于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跆拳道技术的传授、跆拳道礼仪的讲解以及对自身道德修养的不经意展示,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对跆拳道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阐释,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与认知的强力需求,进而形成自觉接受教师影响,感受跆拳道教师文明、大方、规范、自信、知礼、谦和等优秀涵养的熏陶。使得广大学生在跆拳道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弘扬。
2.3 以“用”为媒,注重在实战中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跆拳道礼仪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下形成的,它所尊崇的礼让谦和、忍耐克己、宽容坚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内核相应和,因此,通过在跆拳道教学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可行,而且必要。跆拳道的礼仪展示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练习与社会生活当中,同时,在跆拳道的实战对抗中,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在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实战演练或技击对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此环节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同样具有重要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在跆拳道训练和比赛中,要提倡“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实现对学生武德修养的全面培养。在实战过程中,体验与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达成内外双修的理想效果。
2.4 以“新”为谋,促进跆拳道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在跆拳道教学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发展取向,有助于促进学生跆拳道技能与礼仪修养的综合性发展。因此,在跆拳道教学中要明确树立“创新意识”,以创新作为谋求高校跆拳道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实现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满足,同时,更能够推进高校校园跆拳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这就要求不仅要将跆拳道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教学科目,同时,还要将跆拳道教学视为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这对于推进高校跆拳道教学体系的创新,实现对中国传统的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保障作用。
[1]徐远和.儒家思想与东亚社会发展模式[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2]兰星.跆拳道的历史及其演变[J].国外体育动态,1987(1):54.
[3]张向辉.跆拳道与儒家文化[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27-29.
G807
A
2095-2813(2017)05(b)-013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4.139
赵丽(1974,5—),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