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丹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广东 广州 510500)
武术表演与音乐配合的相关研究分析*
陈晓丹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广东 广州 51050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并结合武术表演经验,对现代武术表演与音乐配合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分析,提出相应的遵守原则与注意事项,以期为以后武术表演与配乐提供参考依据。
武术表演;音乐;配合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运动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武术变得纷繁复杂。舞台表演作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从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音乐的配合变成了表演的首要任务。音乐与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及相似之处。音乐可以把武术的艺术质量提升并使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同样的,武术也可以很好的把音乐中包含的意境展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发展至今。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广泛的就是以舞台的表演形式让更多人得以了解,并且喜欢。武术的发展得益于与音乐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武术与音乐的选配并不是随心所欲的配合。因此通过对武术表演与音乐选配的研究分析,从中借鉴有价值的经验,目的是为以后更多武术表演提供参考。一套完整的武术表演需要一首适合它的音乐曲目来诠释它蕴含其中的神韵,音乐在武术表演中可谓是画龙点睛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要想使得武术表演的艺术影响力有所提高,必须把其与音乐有效的结合起来,其产生的作用可以使表演的效果和氛围都得到提升。
节奏、曲调、旋律是构成音乐的主要元素。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指的是时空上的轻重、快慢、缓急。旋律是通过高低流动的空间性的形态展现出来,节奏受时间刻度的影响,节拍则包含了旋律与节奏。音乐节奏控制了动作的速度,感知其各阶段采取的节奏、速度和力量及其连贯性并使得神经反应的节律性有所改善。动作与音乐的紧密联系使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更加协调,促进运动节奏更加平滑。这样,在完美的展现了动作的同时也让音乐更富有表现力,使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良好的听力与理解能力可以通过音乐节奏感表现出来,有了这样的能力,再通过特定的培训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动态节奏。在武术练习中,为激发学习兴趣可以选择与音乐结合来进行练习,可以把兴趣激发出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进一步进行创作,从而才能有更加优秀的作品问世。
武术蕴含了我国优秀文化丰富、多样和独立的特点,同时它也产生了多种社会功效。武术具有与其他运动截然不同的特色,也因此被赋予了很大的艺术价值,这使得它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世界体育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总的来说,人们从武术的动感、态势、恰到好处的节奏以及协调的韵律中感受到了其价值所在。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对立统一规律而编排成的武术套路,表演时不仅威武勇猛、节奏明显、连贯协调、舒展大方,而且讲究身体点、线、面的对比均衡和动作美的多样化统一,具有强烈的美感。武术表演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慢慢改变,大型的武术表演也应运而生,表演形式也层出不穷,曲艺、舞蹈、杂技、军事等多种元素也慢慢渗透其中,这样的形成同时也展示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体育和艺术水平以及独特的民族精神,气势恢宏。
音乐能让人进行无限的想象,它的灵感和素材多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只不过运用了艺术加工,使其更富有美感。音乐与武术相结合有其独特的历史依据。武术通过与音乐的融合,丰富了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艺术价值,向人们展现了新的艺术形式。音乐承载武术,武术诠释音乐。武术表演是由不同风格的项目组成的,音乐在武术表演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的高低起伏决定了武术动作的变化,两者的完美配合可以带给人无法言说的享受。此外,由于拳术不同,选择相应的音乐也有所不同,如南拳的短刚顿挫,太极拳的柔和缓慢,长拳的舒展有力。
音乐使得武术的传统性得到很好的保持,使得武术的结构和竞技性得到提高。虽然音乐能让武术的内在韵味展现出来,使其表演魅力大增,但在音乐的选择上,不可以随便,有一定的技巧。不同的武术项目和表演套路要选择合适的乐器、乐曲以及进行适当的编排,有的乐曲还要进行专门的谱曲。
音乐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武术表演项目的影响,选择的恰当与否也决定了演出是否精彩。以器械和对练项目为例,在器械和对练的表演中可以利选择一些影视武侠片中的金属碰击声、金属和空气摩擦时产生的金属声,来烘托气氛,可以使表演者表演更加自然,演出更加生动,观众也能感受到更多的真实感。例如太极拳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曲目都被运用到很多武术表演中,产生了极其惊艳的效果。
音乐的时间在武术表演中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首先,在表演规定时间上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逻辑层次要在规定的时间里体现出来,是否与武术达成一定的默契等。以表演中器械对练与太极拳的连接为例,器械将两种毫不相关的的音乐元素极其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其节奏和韵律被凸显出来,观众可以从视觉上获得更大的享受。音乐的选配在以多人集体项目为主的大型武术表演中显得更为重要,这一类型的表演主要被运用在运动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极富艺术性。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例,在塔沟武术学校 2008 人的太极表演中,背景音乐明快、轻妙,特点鲜明,整个表演如行云流水,极具震撼力,这样的演出层次性和观赏性更为丰富。
音乐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各不相同又极具特点的民族音乐体裁,就武术来说,如果是没有音乐的结合,只有武术技巧的结构与表演就会显得苍白与毫无新意。因此要想丰富武术表演,使其整个过程更加丰满和观赏性得到实质性提高,就要在其配乐中做到以下三点:(1)选择现代化风格的曲目,强调所选曲目推陈出新的改变;(2)选择轻松、明快、节奏分明的音乐,作为配乐的精髓;(3)选择积极的乐曲,使观众从中体验到现代化、精神化、人性化,并以此作为一种享受。
5.5.1 根据武术表演风格选择音乐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因此音乐选配需以不同流派的不同运动形式和风格来选择。比如太极拳的动作极其沉稳且连续性强,表演者需要结合音乐节奏表现出其动作特点,因此需要选配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才能使两者完美融合,而南拳、少林拳、长拳的动作风格则需选配节奏感强,震慑力大的音乐才能表现出来。
5.5.2 根据动作特点选配音乐
武术以武术套路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想表现其速度、力量、节奏的特点,就可以选择配乐。武术表演的层次性可以通过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和动作表演的结合体现出来。
5.5.3 根据表演情景选择音乐
主题和场地不同需要选择与其主题互相呼应的音乐来增加其感染力,情和景的精妙结合极大的增强了武术表演的观赏性。例如同一套路运用在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和小型的武术竞赛中都不同,前者由于受空间和场地的限制,因此需要选择气势磅礴的音乐,而后者则不需要考虑这些。
6.1 一致性原则
所谓武术表演与音乐相结合的一致性,就是说在表演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从音乐上表演武术的精、气、神,在武术上体现音乐的动、静、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体现,在空间上不留一点瑕疵,呈现完美的表演。
6.2 共鸣性原则
所谓共鸣,大家都知道,音乐是靠自身的韵律来呈现自己,而武术是靠动作。二者要想体现共鸣,就必须默契的体现彼此。比如在节奏感强的地方,动作就要表现的积极有动感或者高难度动作。在舒缓的音乐节奏上,就可以呈现比较柔缓的动作,在共鸣性原则上多体现表演与音乐的动静结合。
6.3 衔接性原则
从一首完整的音乐开始到结束,与表演离不开默契的衔接。动作和音乐的巧妙衔接与结合,可以提高表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当然,这跟平时的训练和对表演平台的熟悉息息相关。
6.4 整体性原则
一场完整的表演,需要精心的准备和打造,这离不开时间的卡扣和完整度的要求。整体性不仅要求对整个表演“整齐”度的掌握还有关于音乐的编排。两者相互体现,才能更好的体现整体性。
7.1 结论
音乐为武术服务。一套完整的武术要在音乐的配合和烘托下才能把它的独特之处展现出来,在这其中,虽然音乐属于从属地位,但如果缺少了它的配合,则无法把武术的魅力展现出来,从而导致其表演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大大降低,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武术为音乐而服务时,音乐的意境和主体形式都是通过武术表演体现出来的。音乐的主体性要想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需要其他表演进行默契的配合。这样才能把其所要传达的意境,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眼前,使其得到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7.2 建议
演出成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有音乐的选配。选择的音乐要与表演技巧、不同项目的风格节奏变化要一致,不能毫无关联。另外,表演会受到演员、音乐主体、武术运动主体节奏的影响。因此,创作、演出、音乐创编人员要做到互相理解和学习,积极沟通和默契的配合,这样让武术表演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地发展,给观众带去富有观赏性的精彩表演。
[1]赵涛.浅谈音乐在武术套路训练中的作用与配用方法[J].搏击·武术科学,2006(12):64-65.
[2]周丽娟.关于武术套路演练配乐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89-91.
[3] 张力,欧岳山.试论武术套路表演的艺术构成及其欣赏[J].搏击·武术科学,2006(4):35-37.
[4]周丽娟,李旺华,李朝旭.十运会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技术风格与音乐配置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102.
[5]罗海燕.配乐和表象训练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92-94.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Wushu Performance and Music
CHEN Xiao-dan
(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武术技术的文化蕴含研究(16CTY019);广东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南狮运动开展现状“口述历史”研究(2014WQNCX086)。
陈晓丹(1981-),广东揭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