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洪,刘 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
我国普通高校开展自行车课程可行性分析
牛小洪,刘 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
为满足学生对于自行车运动的喜爱,了解自行车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风险,弥补高校体育课程项目单调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开展自行车课程可行性研究,探究自行车课程如何开展,规范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其正确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通过对我国已开有自行车体育课程的高校研究发现:我国普通高校开展自行车课程可以促进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证明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开展自行车课程是可行的。
普通高校;自行车课程;可行性
2016年8月13日,里约奥运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比赛,由宫金杰、钟天使组成的中国队发挥出色,以32秒107的成绩战胜俄罗斯队夺冠,同时实现了中国自行车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这是中国奥运史上首次获得自行车领域的金牌。中国是世界著名的“自行车王国”,许多大城市几乎每人一辆自行车,而中国自行车运动发展却较为缓慢。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和跑步一样,自行车运动属于身体基本运动手段,其意思是任何一项体育项目身体基础训练都可以通过自行车运动获得。自行车运动的功能多、作用大、效果明显,运动强度易于掌控,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人群参与,自行车运动是真正的“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体育运动项目兼交通工具,但是,高校自行车课程十分缺乏。我国部分高校开展自行车课程可以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各方面素质能力,也是积极响应和宣传“绿色、环保、低碳出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是引导中国自行车运动走向大众、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对中国自行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自行车运动于1913年前后由欧洲传入,迄今为止拥有一个多世纪的文化历史,但是,中国的自行车运动发展极为缓慢,高校自行车课程的相关研究极度缺乏。现在,许多高校注意到这项运动的发展,纷纷开设自行车体育课程。但是,自行车课程理论研究的缺乏导致课程开展困难。中国普通高校自行车课程的研究最早也是在2005年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验研究——江汉大学公路自行车越野活动的调查分析》,王超英等学者认为公路自行车课程资源丰富,易于开展[1]。随即,在2006年宋彦敏等学者发表《大学体育自行车选项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宋彦敏等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普通高校自行车选项课程的开展是可行的[2]。同年,杨建文等学者也发表了《高校开展普通自行车课的可行性研究》,其文章主要探究了兰州市高校开展自行车课的可行性及其价值和意义[3]。刘川、田成勇在《咸宁学院大学体育开展自行车选项课的可行性研究》中探究了咸宁学院就其地理位置和环境,开展自行车选项课程的可行性[4]。傅杰在2013年发表了《普通高校体育开设自行车课程的可行性分析》,但是文中只是简单描述了自行车运动的特点、功能以及开设自行车课程的可行性,没有系统地阐述说明高校开设自行车课程的可行性及意义[5]。综上所述,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开展自行车课程可行性研究有待发展,本文结合了以上学者的观点和想法系统地、详细地阐述并说明高校开展自行车课程的可行性。
1.1 文献资料法通过市图书馆、省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查阅并检索出相关书籍5余部、相关学术论文5余篇、期刊10余篇、相关法规5条,并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学习。
1.2 实地调查法对开设有自行车课程的江汉大学、湖北科技学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
1.3 专家访谈法约谈了江汉大学、湖北科技学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教育专家、体育教师和学生就自行车课程开展情况、课程内容、课程风险等相关问题作进一步了解,掌握高校自行车体育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
1.4 逻辑分析法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方法对本研究进行分析、编写和总结。
2.1 缓解交通堵塞,提高文化素养的功能如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多,交通道路车满为患,而部分非机动车的不规范出行,使道路事故频繁发生,加重道路交通堵塞。自行车出行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自行车交通出行规范和要求十分重要,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和忘记。高校自行车课程教育可以提高自行车骑行者的文化素养,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为可以正常、畅通、安全、高效地出行提供重要的保障,为更好、更安全地出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 保护环境的功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严重危及到人们的身心健康,自行车出行作为城市绿色出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减少大气污染,促进社会资源合理利用。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以“低碳、环保、绿色”为特征的自行车运动。通过高校自行车课程的教育,让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号召“绿色环保、低碳出行”,为在日后社会工作中将“绿色环保”理念贯彻生活实践中。
2.3 强身健体的功能任何体育项目锻炼要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必须要满足一定的运动量、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时间,自行车运动项目具有“五全”特点,其运动强身健体功能是十分显著的:“一全”是指全时间,在一天24h中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利用自行车进行身体练习,昼夜影响较小(不建议夜间骑行);“二全”是指全天候,在任何气象条件下自行车都可以进行身体练习,天气影响小(现有室内骑行自行车的器械);“三全”是指全地点,自行车在任何道路条件下都可以进行身体练习;“四全”是指全运动量,利用自行车可以进行小、中、大不同程度运动量的身体练习;“五全”是指全年龄段,从2~3岁的小孩子到70~80岁的老人都可以利用自行车进行身体练习,这是与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拟比的运动优势。在高校开展自行车课程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提升。
2.4 娱乐身心的功能自行车运动与户外运动两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自行车运动可以使人更多地接触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自行车运动是一种休闲运动,是集温和、文雅与舒缓、悠闲为一体的运动项目[6]。高校开展自行车课程符合当今学校体育教学基本要求,符合当今学生心理发展,通过高校自行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2.5 人际交往的功能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具有社交功能,但是每项运动项目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自行车运动项目本身是一项团体体育项目,参与人群众多,因此其人际交往相比其他体育项目更为明显。自行车骑行交流是自行车运动的基础,自行车活动小则百人,多则成千上万人。通过自行车课程的教育可以改善学生内向的性格,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3.1 开展自行车运动课程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2003年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自行车运动是一种基本的身体练习手段,是集生活、运动、教育于一体的项目,因此开展自行车课程基本符合《纲要》课程性质的基本要求。
在运动参与目标上,自行车运动是一项群众性体育项目,好友的激励、沿途的风光会使参与者在不自觉中热爱上自行车运动,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在运动技能目标上,自行车运动的运动技能较少,没有硬性的技能要求,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简单且易于学习。
在身体健康目标上,自行车运动是基本的身体锻炼,在骑行中,骑行者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均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是现代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心理健康目标上,自行车运动的人际交往功能显著,在自行车运动中,人们相互结伴、相互认识,自行车课程的开展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
开展自行车课程基本可以达到《纲要》的课程目标,满足《纲要》的基本要求。同时,开展自行车课程也是《纲要》中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是普通高校响应和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
3.2 高校学生教育的需要自行车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开展自行车课程较轻松、容易,也可以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更是充分利用体育资源的表现。中国奥运计划、全民健身计划应从高校教育开始,传授正确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自行车课程是集体育、教育、素养于一体的课程。通过自行车运动项目,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的内涵,展示体育人的素养,教育学生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自行车课程的实用性是其他体育项目所无法做到的,这也是现代体育教育所缺失的重要内容。
3.3 课程场地、设施设备要求少如今有许多高校纷纷开展自行车课程,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课程设施、场地要求少,能够灵活变化。通过访谈发现,对于自行车课程的重要因素——自行车,有的学生认为,现在大学生基本人人都拥有一辆自行车,课程要求其自带车辆,就解决了自行车的问题;也有自行车协会提出,高校遍地“僵尸车”,通过组织号召,变废为宝。高校自行车课程在自行车上的要求基本可以解决,对于自行车课程的开展基本不存在问题。
对于场地问题方面,自行车课程对于上课场地没有强烈规定和要求,但是自行车课程也不应该总在校园,对于一线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狭窄,在校外开展自行车课程更是直接增加了课程风险,但是现在各个城市都重视到自行车运动,纷纷都有建设自行车绿道、健身绿道,因此这些绿道便是自行车课程实践的最佳场地;自行车课程在场地上,一定要做到灵活变化,充分利用校内外场地资源。
3.4 师资队伍易于建立高校自行车课程的师资队伍容易建立,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行车技能少,没有高深的技术要求,任何一个体育教师基本上都可以教自行车课程;
2)普通高校基本都有自行车社团或俱乐部,其成员和干事可以协助自行车课程组织管理和维修,成为自行车课程的教师不需要对自行车有很高的维修能力;
3)普通高校附近普遍都有自行车专卖店、自行车俱乐部等商家,可以通过与商家合作,相互促进、相互帮助,不需要教师具有非常高的自行车维修技能、自行车活动策划能力。
通过走访和访谈发现自行车课程的教师一般具备以下要求:
1)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教师要时刻注意道路安全以及学生骑行安全,不允许有丝毫的懈怠;
2)具有责任心。自行车课程的进行,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对于学生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提出,并要求改正,引导学生规范行为,正确参加体育活动;
3)语言组织能力强。自行车课程除了骑行时间,其他时间基本都是教师的讲解,自行车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将课程内容、课程知识点和要求讲清楚、讲明白,这是自行车课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行车课程教师的要求虽然比较严苛,但是作为现代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基本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自行车课程的师资队伍易于建立。
3.5 规避自行车课程的风险自行车课程开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自行车课程风险的规避。自行车课程风险包括课程风险、课后风险以及学生社团活动风险。课程是教导和传授方法与经验的过程,自行车课程风险主要是学生与机动车、学生与行人、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风险。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强,因此,明确学生课后骑行注意事项和规范学生社团,也是自行车课程的一部分。
自行车课程相对其他体育课程风险较高,这也是高校没有开设自行车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自行车课程风险分析发现主要都是人的因素,处理好“人”与“课”的关系,可以极大地降低自行车课程的风险,通过研究发现有以下几种方法和手段可降低风险:
1)明确课程要求。自行车课程的风险是比较高的,做出明确的要求是课程开展的必须要求。自行车课程要求应明确阐明课上学生准则、课后学生锻炼要求,如对双手脱把骑行的学生处于一定处罚等;
2)严格要求。有了严格的要求就应严格执行,作为自行车课程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和社团或俱乐部的骑行活动,如大小骑行活动必须获得教师的批准等;
3)通过自行车活动,扩充课堂内容。自行车活动多样,自行车定向、自行车慢骑、自行车绕杆、自行车骑跑两项等活动风险较低,容易吸引学生参加,是自行车课程实践的较好选择;
4)提高自行车课程学生要求。运用通过自行车课程初级班选择自行车课程中级班、通过体育院校选择自行车队员等方法,提高自行车课程的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降低课程的风险。
通过走访和访谈发现,自行车课程开展可以分为3种形式:
4.1 理论/网络课包括自行车文化、自行车基本结构、自行车骑行知识、自行车安全知识、自行车旅游、自行车竞技等。
4.2 骑行/旅游课包括自行车基本知识、自行车基础骑行、自行车转弯、自行车直线控车、自行车2人跟车骑行、自行车爬坡技巧、自行车短距离越野、自行车连续转弯、自行车多人跟车骑行等。
4.3 竞技/专项课包括自行车体能训练、自行车控车技巧、自行车跟车技巧、自行车战术、自行车比赛等。
作为高校自行车课程可以以理论/网络课为主,宣传自行车运动以及自行车课程;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开展自行车骑行/旅游;这几种形式混合开展效果较好。
5.1 结论自行车运动具有代步、减缓交通压力、保护环境、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和人际交往的功能。自行车课程的开展满足我国《纲要》的要求、符合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自行车课程场地设施要求少、师资队伍易于建立,我国普通高校开展自行车课程是可行的。
5.2 建 议自行车课程的开展是高校学校体育充分利用体育资源的体现,是满足《纲要》的要求,更是顺应广大学生的需要。对于自行车课程的内容,应结合已开展自行车课程的高校,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丰富自行车课程内容;对于自行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勇于挑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力争合格的自行车课程教师;对于自行车课程的风险,应积极与已开展自行车课程的高校交流,相互学习,努力将自行车课程开展下去。
[1] 王超英,宋彦敏,钟宏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验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 88-90.
[2] 宋彦敏,王超英.大学体育自行车选项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4):89-92.
[3] 杨建文,田宇.高校开展普通自行车课的可行性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6,20(6):109-111.
[4] 刘川,田成勇.咸宁学院大学体育开展自行车选项课的可行性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8,28(6):161-163.
[5] 傅杰.普通高校体育开设自行车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9):217-218.
[6] 林龙容,杨映红,曾小玉.自行车运动推广的价值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22(2):110-112.
The Feasibility of the Bicycle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NIU Xiao-hong, LIU She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In order to satisfy students' love for cycling, understand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risks of cycling, as well as make up for the monotonous problem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is study used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f i eld investigation,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carry out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bike courses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o carry out the bike course, standardize the sports skill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guide them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and f i nally to develop their lifelong sports awareness. This study has found that: it is feasible to carry out the bicycl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esthetic. It proved that bicycle courses can be carried out in some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universities; bicycle course; feasibility
G807
A
1004 - 7662(2017)02- 0041- 04
2016-12-12
牛小洪,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通信作者: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