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广播台学生记者队伍建设探析

2017-11-26 19:19李艳梅李艳红
文教资料 2017年21期
关键词:队伍建设新媒体

李艳梅+李艳红

摘 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青年知识分子聚集的高校,越来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与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广播台“如何加强学生记者队伍培养,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太阳之声广播台为例,从培养学生记者队伍的目的、培养途径及新形势下的创新举措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解剖麻雀”的思路就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打造高校广播台优秀学生记者队伍进行论述。

关键词: 新媒体 广播台 学生记者 队伍建设

新媒体(New Media)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地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和户外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广播台作为传统信息媒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高校是知识密集、信息多元、思想碰撞的智能基地,作为传播知识的殿堂和弘扬文化的圣殿,不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还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才干、利用好广播台这块宣传阵地做好整个学校的宣传,打造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创建和谐校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当下新媒体日益发达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发挥高校广播台学生记者队伍的作用,促进大学宣传工作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培养学生记者队伍的目的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中最生动的展现是以青年大学生为创造主体的校园文化实践,如学生社团、运动会、艺术节等形式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处于改革开放时代潮流中的一代青少年学生所创造的文化,具有一种特别宝贵的社会品质,那就是现代观念、世界意识和时代精神”。高校校园文化充盈着大学生的个性创造思维,不仅可以体现大学生活力四射的个性倾向,而且可以彰显其知识文化底蕴并发挥潜能素质。高校广播台学生记者队伍具有良好的新闻写作和摄影水平和能力,及时专业地利用这些活动和文化进行舆论宣传和引导,对发挥广播台宣传、教育、沟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曲阜师范大学太阳之声广播台成立于2002年9月,以“弘扬时代旋律,关注社会焦点,贴近大学生活,共创美好明天”为台训,将最符合大学生心理、最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信息传递给大家。周一至周日,精彩节目天天有,风雨无阻:周一新闻空间,周二文苑,周三心灵感悟,周四时尚生活风,周五艺术殿堂,周六欢乐直播间,周日Sunday English。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广播台还特设投稿箱,鼓励、支持广大学生积极投稿。记者队伍是广播台最重要的队伍之一,2005年3月成立了太阳之声报社,出版校区唯一一份彩版报纸《太阳之声》报。记者队伍配备有采访机、照相机等,并且订有《南方周末》、《21st century》、《读者》等报刊,学生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潜力。

学生记者队伍获取来自校园第一线丰富的新闻素材,为广播台和校报提供时效性、真实性、广泛的新闻稿件,正确引导和影响校园舆论,对发挥广播台舆论宣传的喉舌作用、弘扬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生记者队伍的培养

高校是知识密集、信息多元、思想碰撞的智能基地,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建设具有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优势的高校校园、形成最佳的校园环境、促进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广播台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广播台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和培养对整个学校的宣传工作、广播通讯社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校园文化中蕴含的大气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积淀起来,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种回荡在高校校园中的大气氛围熏陶下,学子们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奋进的生活态度,这都应该得益于高校迥然有别的文化气氛,而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定位和人生目标的重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终极追求。

为了招新优秀的学生记者进入广播台记者队伍,太阳之声广播台通过广播宣传、官方QQ、微博平台等方式刊登招收新成员信息,在新生军训期间,广播台组织成员一起走进新生班级,进班宣传介绍各部门工作职能,接受新生报名。除此之外,广播台在校园内搭设帐篷,为新生答疑解惑,为期一周。在招新过程中,广播台严把入口关。针对报名的新生,广播台采用先培训后进台的模式,对报名的新生进行培训,随后通过笔试和面试两道“关卡”进行人员的筛选。对筛选出来的新生记者进行为期两周的实行,在实习中加大力度,为新生布置任务。新生记者对校园新闻写作并不熟悉,广播台专业指导老师从如何写作校园新闻讲起,“人们对‘新闻的理解,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狭义的‘新闻通常指消息,是大众传播媒体中常见的一种文字体裁。媒体在发表消息时,正文的开头常常要冠之以‘电头,如‘新华社×月×日电(讯)或‘本报讯、‘本报消息等字样。校园新闻的写作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大部分”等。然后讲解新闻摄影、新闻特写、新闻评论及如何进行新闻采访。接下来记者队伍的“前辈们”带领招新的学生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和新闻写作,掌握采访和写作方法和技巧,把新闻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作为学校的宣传喉舌,引导和创造机会让太阳之声记者队伍走出校园,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社会媒体的联系,与齐鲁晚报、日照广播电台、电视台、日照日报社、大众网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新闻记者队伍的新闻采编能力。举办一些新闻讲座,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和老师对记者队伍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记者队伍的业务水平;同时,广播台的记者队伍定期到媒体实习,学校的优秀稿件、新闻照片、新闻视频等可直接在媒体上发表。

作为校级社团,加强广播台学生记者队伍的民主监督,在各个学院设立通讯社分社,使更多学生参与工作进程,多提供学院的新闻动态、好人好事和专家讲座,让校方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动向。用制度激励学生记者多提供新闻和图片,关注校园生活和社会热点,吸收大量优秀同学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在实践中培养人,在活动中提高人”,加强对刊物《太阳之声》的管理,适当奖励,把出版物办成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阵地。加强论坛、讲座、研讨会的开办、宣传与管理。及时宣传有关部门和各院系有良好影响的学术讲坛和面向全校的高水平学术报告会。充分宣传学校办学历程中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品质,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欣欣向荣之长盛景象、保持兴旺发达之不竭动力。endprint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举措

建立学生记者队伍,提高计算机网络水平。以网络化渠道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人们接受讯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尤其是现阶段,中国媒介格局中增幅最快的是移动媒体,手机被公认为未来唯一的绝大多数时间伴随个人的媒体设备。大多数年轻人已经形成了在网上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节目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借助手机这一终端平台。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曾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消亡,但是会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广播与手机的结合,使广播的传播平台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其伴随性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以“太阳之声”广播台为例,培养学生记者队伍计算机网络水平创建相应的网络电台,如荔枝FM、喜马拉雅网络电台等,实现广播终端的移动化,将手机便捷性和伴随性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记者队伍要创新广播台传播内容。新媒体传播的主题内容是“微内容”,即内容的碎片化。在全媒体平台上,可将广播节目做成碎片化、社交化、可标签化的内容单元。对于碎片长度的理解,因内容而异,5分钟可以,30分钟也可以,甚至1个小时,但是绝大部分都应该保持在5分钟之内,不要超过8分钟,因为互联网用户都有分享的习惯,越短越适合分享。如豆瓣电台會将内容具体分成几个类别吸引个性不同的人收听,扩大受众层次,同时提高收听率。广播台记者队伍可以尝试推出有针对性的专题内容,如针对热点时事、娱乐新闻等,或者在上传广播音频的同时进行简单分类,“太阳之声”广播台将栏目分为新闻类、音乐类、电影类、诗歌散文类等。

提高学生记者多媒体传播能力。新媒体的最重要特征是“互动”,即内容和人的关联。而广播台的内容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的互动,达到人际传播的放大效应。与传统广播相比,采用新媒体网络应用后的广播台更有开放性和互动性,它能够通过及时的网页留言、互动交流等形式实现广播台无法进行的在线交流。克服传统广播台的信息传输弱点,强化广播传播优势,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技术、新应用增强广播与听众的互动,让活动营销更为便利,这些都是新媒体给予传统广播的红利。“所谓‘文化研究,是一个学科的终结与重生”。广播的发展也不例外。传统广播只有在新媒体整合中重生,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采取新媒体网络应用,广播台需要开通多个公众平台,及时发布节目预告等信息,同时推出多种互动吸引听众参与,甚至通过平台互动活动吸引新听众群体。“太阳之声”广播台,在开通人人、微博、空间三大平台后,每天在平台发布节目预告使听众及时获取栏目信息及时收听感兴趣的栏目;同时采用原创稿件里的精粹之语作为早安、晚安进行平台推送,让听众或陌生群众知道某一个栏目的特色或为句子吸引。尤其近几年,每逢节假日、迎新期及学校重大活动,广播台都会在公众平台上掀起话题互动,吸引学生参与,扩大了受众群体。因此,学校每逢重大活动包括校庆日都会由广播台进行主要宣传。

太阳之声广播台记者队伍团结协作、大胆创新,不断地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懈地追求更高的校园文化品位。高校广播台记者队伍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校园文化获得从精神到物质效应的提升和飞跃,高度集中大学生的注意力、汇集大学生的智力,使其服务于最严谨的科学研究和最生动的艺术创造。这是最佳精神状态的有力渗透,是个性素质和人格力量自由鲜明的释放,从而使大学生在求真向善的热忱中实现追求审美自由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曹晔华.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人才的素质模型建构与高校创新培养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2]李芳菲.论新时期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J].新闻传播,2014(06).

[3]付凯明.论新闻记者的素养与社会责任[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

[4]金春和.范长江的新闻魅力[J].新闻世界,2010(10).

[5]姚艾君.高校电视台学生记者队伍培养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2(04).

[6]蒋忠平.晚报如何打造优秀的记者队伍[J].新闻世界,2015(08).endprint

猜你喜欢
队伍建设新媒体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