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方幼君+来郁兰+周丹+陈平
摘要: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是具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和世界一流的教育质量。其中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打造世界一流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前提。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定“双一流”实施办法。实现“双一流”的目标,关键是要拥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各类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等各方面国际化工作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与水平。只有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才能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实现“双一流”的内涵发展。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现状,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为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提出建议,为加快实现“双一流”目标提供参考。
一、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目标
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观念和意识、国际学术背景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是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目标。
二、国内外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比较分析
QS世界大学排名是历史第二悠久的全球大学排名,于2004年首次发布。QS排名因其问卷调查形式的公开透明而被评为世界上最受瞩目的大学排行榜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被国际排名专家组认证的国际大学排名。表1为QS排行前20高校、亚洲及中国C9高校的国际教师人数和所占比例的调查表。
由表1可见,C9高校国际教师的平均比例达到了1506%,明显低于国外一流高校比例,与国际一流高校在师资队伍国际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制订我国高校的师资国际化规划纲要,这一任务重要且紧迫。
三、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1.创新体制机制,发挥院系在国际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强化院系在师资国际化建设中的主动性。确立学科国际化标杆,充分发挥院系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对院系责任主体的考核,将师资国际化建设、国际声誉提升绩效和对外交流合作成果纳入院系领导班子考核指标。
(2)发挥院系在国际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与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加快国际联合学院建设,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的联合国际科学研究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与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将合作落到实处。
(3)鼓励院系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院系可以制订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出国培养计划,结合国家及省部的留学派出项目,筹集资金,设立优秀人才国际交流专项基金,有针对性地遴选优秀青年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到世界一流大学及海外高水平科研机构访学交流,避免青年教师个人盲目申请出国造成的资源浪费。
2.引进海外人才,坚持制度创新,打破政策壁垒
(1)大力引进海外学术名师。在引进师资时,要以构建高层次人才团队和打造优势学科为导向,大力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教授,发挥名师效应。这不仅会带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技术,还可以加速推进高校师资国际化建设,实现学科队伍的国际化发展。要结合国家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对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力度,聘请世界知名学者和学术大师加入我国高校师资队伍。
(2)多样化柔性引进海外智力。打破地域与身份的限制,不求所能,但求所用,强化柔性引进理念,聘请海外知名专家担任讲座教授、兼职教授、发展顾问等职务,实现人才共享。为了使柔性引进的专家学者真正发挥作用,要与每一位专家签订工作协议,明确工作时间、工作任务和职责,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完善的工作条件。
(3)积极引进海外青年英才。对接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等人才项目,集聚海外优秀青年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规范且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薪酬体系。吸引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的海外优秀青年来校任教,以形成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内部的杂交优势。拓宽教师的专业面和知识领域,实现教师队伍构成的多元化,形成教师队伍不同学术风格和学术思想互相影响的局面。
(4)多管齐下引进海外博士后。作为科研队伍中的新兴力量,海外博士后不仅是发挥科研效能的生力军,更是提高大学海外声誉的重要因素。海外博士后的引进可以带来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方式和思路,增进研究团队人员的国际学术交流,同时还可以提高研究团队人员的国际化水平。加强大学在海外的宣传和招聘力度,通过提供充裕的科研经费,优越的学术条件,无国籍、语言障碍的招聘服务,完善的留学生公寓设施,吸引发达国家优秀的博士后来校进行科学研究。
在引进的同时,要规范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进站考核,严把博士后进站入口关,并重视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出站考核等环节,为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提供合格的“新鲜血液”。
(5)构建优质的人才服务体系。提高党政管理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建立一支熟悉外事、精于管理的留学人员管理工作队伍。针对外籍教师来校工作的特殊需求,要争取政策支持,创新服务机制并建立引才绿色通道,为外籍教师来华工作提供便捷服务。各个部门需齐心协力,提高学校的资源效能,使引进高端人才尽早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人事部门为外籍教师配备必要的助手;研究生院落实博士、硕士招生资格;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后勤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实验室和设备建设;科研部门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启动学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工程等,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使之能够专心从事科研,产出重大成果。同时,要关注引进人员的衣食住行,全力解决过渡房安排、配偶安置以及子女入托、上学等困难,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努力将工作做到细处,把关心落到實处,尽力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环境。endprint
(6)建立外籍教师晋升机制。针对外籍师资队伍的特点,推进外籍教师资格认证,设立外籍师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通道。研究外籍教师评定考核管理办法,既要对聘用的外籍优秀人才进行考核,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也要按照国际惯例和标准,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进行中期考核和期满考核,确保其能够静心钻研,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3.培养本土教师,坚持政策导向,促进队伍素质提升
(1)提升教师科研质量贡献度。调整科研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多与国际顶尖大学或研究機构科研合作,撰写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强调质量优先,重视学术质量,关注师均被引、篇均被引和高被引论文指标。鼓励教师围绕全球热点问题以及优势研究领域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提升研究水平。
(2)引入国际化发展性评估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投入国际事务工作,将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担任知名期刊编委、发表高质量文章等纳入学校评奖评优、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评价指标和政策体系。
(3)丰富教师国际交流层次。出台相应的资助和保障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及重要国际组织的活动,前往国际学术组织、学术期刊任职。鼓励教师创办或主办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国际系列会议,重点支持举办高层次、多学科、交叉型国际会议、国际顶级学术组织年会、学科行业重要年会等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从而吸引更多国外高水平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
(4)鼓励教师出国(境)研修。制订相关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支持教师出国研修。在教师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要求在任期内有长期的国(境)外研修经历,且在国(境)外研修时间视同在岗时间,使教师更加重视对外交流问题。对于出国(境)研修人员,学校应为他们保留国内相关待遇。从留学基金委每年的项目申报和联系国外大学做博士后的情况来看,人文社科类的教师因专业原因较难申请到国家资助或对方资助,因此,要适当加大对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出国研修的资助力度。
(5)加强教职工外语能力培训。教师要想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就离不开外语这一工具。大学教师的英语写作和阅读能力普遍较高,而口语和听力水平相对有限,这成为教师对外交流的最大障碍。加强对广大教师的外语能力培训,克服口语和听力交流障碍,是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的前提。另外,建立一支熟悉外事、精于管理的留学人员管理工作队伍更需要提高英语交流水平。要定期组织机关和院系外事工作人员培训,提高高校的国际化服务水平,选派优秀行政人员去国外学校交流学习,帮助机关、院系建立相对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
四、结语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高校步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师资国际化进程可以带动高校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同步提高。我们要认清形势,顺应潮流,把师资国际化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来抓,主动应对,大力推进,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措施,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保障师资国际化建设的可持续性,最终通过培养提升和引进提高等措施,打造一支高素质、适应时代需要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杨兴林,刘爱生,刘阳,等.“双一流”建设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16(2).
[2]刘强,傅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8(1):40-45.
[3]郑波.围绕“双一流”建设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3):8-11.
[4]杨新华,居占杰.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3):69-73.
[5]施宙,管清佩,张殿云.当前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164-165.
[6]李玉荣,秦亮生.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191-193.
[7]李静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管理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