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身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想①

2017-11-26 23:27:42胡孝安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6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课程体系教材

胡孝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身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想①

胡孝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全民健身理念的提出,各大高校积极响应,通过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做出专业教学革新。尤其是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健身课堂课程体系构建相当突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身课程体系构建和设想成为高校体育研究重点。我国高校开展了体育教学改革,以运动技术路线作为主要的体育教学体系,教学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传授运动技术上,而忽略了健身锻炼的内容,当然教学中也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接受,教育效果不佳,因此搭建健康锻炼课程体系成为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身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

社会体育 健身课程 构建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职责,体育专业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对学生身体锻炼和其他理论教学内容。我国的体育锻炼长期以来都是以运动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习惯性的竞技成绩代替了体育成绩。全民计划深入发展,对于学生进行健身教学已经成为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这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以健身为主要的课程体系则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

1 健身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1.1 增强学生体质

健身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们的体质是健身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当然这也是体育教学基本功能反映。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其实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以及身体机能锻炼,以增强学生们对外界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全民运动理念下,增强学生们的身体体质是最根本的目标,因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身课程体系构建也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主要目标。

1.2 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体育素养包括体育基本知识、体育参与意识、健身兴趣、学习习惯、基本运动技能、健身技能以及体育意识等。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将会影响学生一生,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注重对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身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应以终身健身为目标,让学生建立起终身健身理念。

1.3 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高校社会体育对于人的育心功能和个性化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健康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素质是完成体育锻炼学习的重要保证,因为体育锻炼包括心理素质锻炼,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1.4 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全民健身背景下,积极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能力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社区体育教育的核心,终身体育锻炼包括对体育的鉴赏、体育娱乐、体育锻炼的能力。健身体育课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形成的体育教育模式,为了满足学生们健身、娱乐的终身体育锻炼目标,要求社会专业体育健身课程构建的时候,要实现体育多元化需求。

2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身课程体系构建

2.1 构建健身课程教材体系

体育专业作为高校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不仅具有普遍教学的规律,还有自己的独特性。体育教学必须通过学生们的练习来达到教学运动的目的,并以此来完成对体育的学习。体育身体锻炼离不开运动技术,教学时必须要遵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人体生理活动规律。随着人体素质发生变化,其遵循着生物进化规律,这些规律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健身体育课程教材体系构建的时候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教学教材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编制体育课程体系教材的时候,必须要以科学发展为基础,教材的基本内容要真实可行,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一致。健身课程体系教材设置必须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相适应,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一种横向联系;第二,兴趣性。健身体育课程的构建本质以人为本,教材的设置要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基本设置理念,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对于学生来讲兴趣学习无疑是最佳的追求,而不是一种学习负担。构建体育专业健身课程教材体系的时候,从兴趣出发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挥;第三,民族性与国际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身课程教材的设置应体现出体育教育的民族性和国际性,因为我国的健身文化源远流长,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不应有国界限制,制定体育学习教材的时候要做到与国际社会接轨,这样才能够契合全球化发展趋势。

2.2 健身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体育教学主要是对运动技能进行教学以及日常锻炼教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要基于学生良好的基本身体素质,健身课程教学内容要依据基本的运动规律形成特点。理论知识教学应占建设课程教学内容的20%~30%,健身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营养知识、健康知识、健康评价知识等内容。理论知识是指导学生们科学学习体育知识的关键,也是指导学生们掌握技巧的关键。运动技能性内容占体育课程学习的30%~40%,主要包括促进学生们锻炼的文化内涵,剔除体育竞技成分,在学习过程中要具有实用性、趣味性、生物性,在体育锻炼中适合学生们的身心实际发展情况。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占5%~10%,而具体实践操作的内容占20%~30%,操作的内容应突出自我健康评测,根据不同的环境锻炼对自身的锻炼效果进行细致评分。

3 健身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3.1 注重理论知识传授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已经将理论知识从9%提升到12%,但是这与健身课程教学所需要的数据相差甚远。健身体育课程的理论知识相当重要,尤其是当前很多学校开展了小班化教学,每次理论知识的讲授只有大概10min,然后就开始学生的自己锻炼。理论知识传授一定要做到对健康常识、终身体育锻炼理念等进行传授,让学生熟练掌握健身体育理论知识。

3.2 运动技术教学做到少而精

其实运动技术教学应做到少而精,教学过程中应剔除一些比较容易受伤的体育运动技术。因为体育锻炼仍然存在着很多危险动作,如果对运动技术掌握不到位,那么学生在学习和锻炼的时候,将很容易发生受伤事件。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学习时,如果出现受伤事件那么体育锻炼将会得不偿失。健身体育课程教学强调了学生要自我学习和锻炼,培养自我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3.3 加强学生身体锻炼

学生开展健身课程学习,实施身体锻炼已经成为了健身课程的核心。学习健身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发育、身体各部分协调发展以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健身体育锻炼学习,将对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提升身体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身体锻炼应把控运动量、强度,注意相互结合,以保证良好的健身效果。

4 结语

健身体育课程体系能较好地改变传统的以竞技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健身过程个性化,对全民健身计划起到推动作用。健身课程体系对体育理论课有一定冲击,它将理论大课小型化,能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健身课程体系能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还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及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健身课进行心率监控,在适宜运动心率范围内是实现最佳健身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

[1]李霞.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健身课程设计与建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125-128.

[2]夏成前,范成香.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苏部分高校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32):82-84,86.

[3]崔邯鹰.对我国城镇居民健身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影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3-38.

[4]赵燕军.普通高校构建健身体育课程体系的设想[J].教育与职业,2009(29):19.

G807.4

A

2095-2813(2017)09(b)-007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6.072

胡孝安(1966,2—),女,汉族,四川宜宾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课程体系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