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5)
高职院校协同治理是指高职院校治理理念的变革,要求实现多元治理,本质是一种理念创新、机制创新。院校协同治理要求以政行企校协同共治理念为先导,以寻求各治理主体互惠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深化多元主体合作,推动育人模式改革。院校协同治理不仅仅是一种治理主体的细微变化,更是院校办学理念、体制机制、育人模式的变化。协同治理作为高职院校一种创新性治理模式,是政府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结果,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动力。
第一,应该树立政行企校协同共治的理念。所谓院校协同共治,主要是指政、行、企、校共同作为院校治理主体,提升协同治理能力,协同构建的调整和控制共同利益的多种机制、手段和行为方式。院校协同治理必须将协同共治的理念全面、全员、全过程植入综合改革。
第二,应该建立配套的院校协同治理机制。院校协同治理要求以协同共治的理念为先导,协同创新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协同育人项目、协同育人中心、协同育人环境,协同治理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三,应该厘清院校治理各方的权责。要做到协同,政行企校各利益相关方要有明确的权责界定、清晰的角色定位。
第四,应该营造适宜的院校协同治理环境。院校协同治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协同治理的效率、治理水平。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环境的营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营造。软环境包括制度与文化环境两个方面。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完善,是搞好高职院校协同治理、培养协同精神的关键。二是协同治理文化环境的营造。协同治理实践中应倡导协同、鼓励协同,使协同逐步固化为一种传统、一种文化。硬环境包括协同治理平台、协同育人中心的搭建。
教育教学理念是指导人才培养的方向标,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前,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环境尚未形成氛围,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基于协同治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机制尚未形成,协同育人理念弱化。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改革的成效与理想的目标存在差距。
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应实行分层培养,加强卓越人才、个性化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实行柔性化、个性化管理。当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注重学科教育,注重规范,培养模式注重整齐划一,一套人才培养方案,一个教学质量标准,存在培养目标趋同、服务面向趋同、人才培养规格趋同、教学管理制度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等问题,缺乏分层教育,制约了创新型、个性化人才的培养,高、精、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足,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的结构化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当前,财务管理还没有搭建一个治理育人平台,以推进政校、校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阻碍了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的创新。院校协同治理背景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搭建治理育人平台,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观。高职院校协同治理不仅是高职院校治理理念的变革,而且是一种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在协同治理视阈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树立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提升高职财务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协同育人模式改革。通过协同育人,最大限度地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格。
2.树立协同评价的质量观。协同治理视阈下,教学质量评价应树立协同评价的质量观,建立协同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体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要素多元,遵循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协同治理能力、协同育人质量的提升。协同治理评价体系,作为一种新的质量保证范式,强调由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及学生家长多元主体合作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强调对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多元要素的评价,强调合作共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坚持内涵发展、一流学科的办学观。协同治理视阈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应坚持内涵发展、一流学科的办学观。首先和标杆院校同类专业相比较,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制定解决关键问题的对策,以教学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打造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要适应行业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规格方面与产业对接,实现五个“一”(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的一流建设目标,提升专业综合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认可度,为地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一流专业、一流学科。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为了提升专业综合实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校企、校校、政校联合搭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推进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共同开发协同育人项目,设置协同育人方案、课程体系,共同改善协同育人环境,共同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1.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全面发展为实施路径,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多层次、多类型需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标杆院校同类专业建设为标杆,在充分调研省内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听取教师、用人单位和行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财务管理转型发展的需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树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通过强化基础教学,突出专业思维,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地方经济行业企业急需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卓越型技术技能人才。
2.创新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强化基础、注重素质、突出实践、激励创新、提高能力、鼓励个性、体现特色的理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多模式开展校企合作。一是按照“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联手,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评价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二是构建“双导师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按照“产教融合”思路引进企业资源,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一批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指导学生,联合培养学生。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三是加快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小班教学和分层分类教学。四是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探索国际合作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通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优化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作为高职院校的大专学生,课程体系设计要体现三点:一是专业基础要扎实。二要有专业思维。三是具备一定的专业视野。基于此,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综合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在必修课程上要确保专业基础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限选课集中培养专业思维和专业视野的开拓,任选课可以比较宽,包括竞赛和个人就业方向的选择科目。另外要突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加强共享型课程资源建设,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全方位、网络化、信息化、开放的课程管理体系。
4.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职院校要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着眼于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教育,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一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构建和完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二是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实现技能对等与学分认定。对有意愿、有潜质自主创业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5.共建协同育人培养基地(中心)。坚持“实践性、开放性、共享性”原则,结合行业企业布局,积极与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合作,探索共建、共管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集专业教学、学生实训、技术研发和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综合型产学研基地,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遴选建设一批成效显著、受益面大、影响面宽的协同育人示范基地(中心),重在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
1.协同创新共建专业机制。协同治理视阈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应协同创新共建专业机制。首先应建立政行企校协同共建专业机制。政校协同机制主要是政策激励、约束机制、经费支持机制。校校协同机制主要是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协同专本人才培养机制。校行协同机制主要是行业参与机制、行业用人机制、协同育人项目开发机制;校企协同机制主要是企业参与激励、约束机制、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机制、学徒制教学管理机制、协同育人项目开发机制等等。其次是校内部门协同共建专业机制。学校把专业建设作为一项工程纳入学院建设规划,制定激励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重点扶持、规划专业建设,校内部门协同建设一流专业。
2.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院校协同治理视阀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要是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一是要结合行业企业需求,依托学校、企业的优势资源,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地方知名企业共建协同育人中心、协同育人基地,探索“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机制。二是依托品牌专业、一流学科,探索校校协同模式,探索专科+本科创新试验班、3+2国际合作班等,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3.提升协同治理能力。一是以协同治理为引领,全面开展高职院校治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促进多元利益主体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合,建立适应不同群体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新型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推进学校内部的治理体系创新,提升协同治理能力。二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紧紧围绕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目标,通过自我剖析与境内外标杆专业的比较,明确一流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建设的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与高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突破制约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探索建立适应地方需求的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模式。三是理顺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构建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与要素的汇聚与协同,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
总之,在协同治理视阈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要立足本校实际,立足关键问题和建设的重点领域,以提升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突出特色,树立协同治理新理念,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研究,积极提升协同治理水平,积极提升协同育人质量,协同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