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华 (人行南京分行)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一位金融家与货币理论家:他在早期组织武装斗争时就十分重视货币的支持作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还进行过货币发行流通秩序的整顿;在倡导以钱币革命抵抗沙俄时主张实行纸币制度;在他筹划的《建国方略》中论述了中国的货币历史和货币制度。本文试通过孙中山的这一系列金融活动分析其货币流通思想。
20世纪初,孙中山与一大批革命党活动家和先进思想的宣传家,先后组织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其政治目的就是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而要开展革命活动,需要大量活动经费。革命活动初期是秘密活动,在海外向华侨筹集革命活动经费成了唯一选择,其主要方式是发行革命活动筹饷票券。
从1894年11月兴中会的创建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近二十年中,孙中山为了筹集活动经费,奔波于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开展大量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亲自领导和设计印制各种筹饷票券。主要品种有:1895年初在檀香山发行的“中国商务公会股券”;1904年在檀香山、美国发行的“军需债券”;1905年在越南发行的“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券”;1906年以“中国革命政府”名义印发的英法两种文字的军债券;1907年以后在南洋等地发行的“中华国军需票”;1911年由美洲洪门筹饷局发行的“中华民国金币”票及由同盟会本部发行的“中华革命军义饷凭单”等[1]。
1906年,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等制订《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其中“因粮规则”篇内有“军事用票”一项:设军事用票发行局,附属于因粮局;每军得度其收入财产之数,拨归军事用票发行局作按,发行军事用票。“军事用票”上首为“国旗”图案及“军事用票”名称,居中为面值若干“圆正”,右侧为“某军军事用票发行局”、左侧为“天运年月日押”字样。武昌起义后,一些独立省份的军政府、军政分府等即依据上述《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有关精神,发行各种军事用票,唯纪年改为“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1911年)”以及“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
1912年1月1日上午10时,孙中山在南京前两江总督衙门的临时大总统府举行就职典礼,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的九十天里并没有得到一个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承认,外交孤立,外援落空,库藏如洗。为了维护临时政府的正常运行,在孙中山的组织下,采取了一系列筹集资金的措施[2]。
1.运用行政手段筹措资金。一是没收清政府官产,明确已入民国势力范围的前清政府官产归民国政府享有,反对民国政府、虐杀民国人民的清政府官吏,其财产应一律查抄,归民国政府享有;二是停止各地军政府发行公债,实施统一财政的方针,保证中央公债发行;三是举借外债,四国银行团多次拒绝临时政府的贷款请求,只有日本以三井、大仓等洋行的名义,向临时政府提供了一些贷款,但都有苛刻的条件;四是发行内债,1912年1月8日,经临时参议院议决,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发行军需公债1亿元,专以充临时政府及保卫治安之用[3];五是发行军用钞票,1912年1月31日,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发行南京军用钞票100万元,“以维持市面,而协助饷糈”[4]。到1912年4月,实际发行490万元。
2.运用资产抵押筹措资金。一是抵押轮船招商局资产借款,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阁会议决定:为“筹措军晌,拟将招商局抵押一千万两”(《申报》1912年1月25日),向日本抵押借款,最终成为泡影,此事件成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一件金融大事件载入史册;二是汉冶萍公司借款,1911年底,孙中山在上海面晤三井物产会社理事山本条太郎,提出以汉冶萍公司抵押向日借款,日方提出须中日合办公司,借款500万日元与民国政府,举国舆论大哗,反对合办,南京临时政府废除合办草约;三是向私人借款和筹集捐助,向港商借款规平银18万两作为军费,沪军政府朱家珍财政长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向上海商人刘锦藻借款规平银15万两,以孙中山名义向上海广肇公所、潮州会馆商人借款银40万两。
南京临时政府根据孙中山的改革思路,进行了货币制度的改革。
1.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宣布统一财政。1912年元月29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宣布中华民国政府取之于人民的经费,必须按照理财学进行管理,需要进行财政统一。
2.制定整顿币制方案。根据孙中山整顿币制的要求及思路,财政总长陈锦涛向大总统呈文《条陈整顿币制本位计划并检呈币制纲要六条》,提出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度。
3.制止各地自行发行货币。货币发行必须统一,明确货币发行权属于临时政府。
4.制止各地滥铸银元和铜元。为了配合币制的整顿,制止各地滥铸银元和铜元。1912年2月24日,财政总长陈锦涛致各省都督通电—《制止各省滥发军用票》。
5.制定法律,规定伪造货币罪。制定《暂行新刑律》,确定伪造货币罪,处无期徒刑或二等以上有期徒刑。行使自己伪造的通用货币,或意图行使而交付于人者亦同。使用伪造货币或减重金属货币,同样要受到法律惩罚。
6.接办江南造币厂。孙中山下令将造币厂划归临时政府财政部管理,着即议复厘订币制,整理厂规,归中央政府接管,批准制定造币厂章程、财政部管理造币厂意见、财政部造币管理办法。
7.清理大清银行,设立中国银行。1912 年2月5日,在上海汉口路三号原大清银行旧址,民国政府正式设立中国银行;2月15日,又在南京设立分行。此后,南京临时政府管辖的南方各省,也先后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
8.建立金融货币管理的法律监督制度。南京临时政府先后制定《国家金库则例》、《金库出纳事务暂行章程》、《财政会计法草案》等,以期完善金融货币体系,稳定国家财政。
在孙中山的主导下,南京临时政府试图建立适应中华民国体制的货币制度及货币管理体系,以此统一财政、统一货币发行,解除财政危机,维护临时政府的运转,然而并未能达到初衷。政治上经济上及整个社会缺少货币制度改革必须的客观条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临时政府虽然成立,并未能统一全中国;二是旧的货币制度顽强地存在;三是南京临时政府执政时期非常短暂;四是中国的社会环境扼制了币制改革。此背景下,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货币制度及任何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产生。
1.孙中山批准发行军用钞票。1912年1月31日,面对多方筹集资金效果甚微,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发行南京军用钞票,由财政部担保发行。钞票分一元、五元两种,发行总额以一百万元为限。钞票自发行之日为始,经三个月后,准持票到南京中国银行兑换通用银圆。凡纳捐上税一律照收,银行、钱庄、商店均须一律行使。如有阻难折扣情弊,一经查出,严罚不贷。南京军用钞票难以流通,受到多方质询,不得不动用行政手段推动军用钞票流通。
2.孙中山批准发行第二版军用钞票。为了平息因套用沪军都督发行的中华民国军用钞票而引发的公众质疑,财政部又印制新版军用钞票,与第一版南京军用钞票相似,名称改为“中华民国军用钞票”,没有钞票正面“南京通用银元”的字样以及背面英文“NANKING”、“LOCAL CURRENCY”等涉及南京的内容,并将“三个月后兑换”改为“凭票即付”。钞票面额也分为一元、五元,皆为横式,其票幅、文字和花纹颜色以及票面风格与南京军用钞票基本相同,票面文字则与南京军用钞票有所不同。
3.陆军部发行陆军部军事用票。陆军部为了应付经济困难,1912年l月发行陆军部军事用票,为了便于市面行用,在陆军部及商务总会设立兑换处,随时进行兑换。
4.孙中山批准发行纪念币。1912年3月11日,财政总长陈锦涛呈大总统文—鼓铸纪念币一千万元,纪念币银币正面中央为孙中山侧面肖像,背面中央为中文隶书体“壹圆”及嘉禾,俗称“小头”。
辛亥革命后,沙皇俄国趁中国政治秩序不稳、袁世凯政府财政困难之机,策动外蒙脱离中国而独立。1912年11月3日,沙俄政府代表与外蒙“独立政府”代表在库伦签订了《俄蒙协定》和《俄蒙商务专条》。消息传开,举国震惊,已不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于1912年12月13日在上海向“北京大总统、国务院、参议院、各省都督、省议会、全国国民暨各报馆”发出了《倡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通电》(又称《救亡策》)[5]。
1.倡议“钱币革命”的原因。其原因一是袁世凯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二是袁世凯执政初期货币制度仍然较为混乱,三是金银数量短缺易引发金融恐慌,四是希望通过钱币革命一举解决问题。
2.《倡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通电》的主要内容。一是主张通过钱币革命解决财政问题,当时国家的能力,不具备通过战争解决分裂的问题;二是不能指望向列强借款应对战事;三是财政问题必须重视解决。孙中山提出“无论有战无战,财政问题之当解决,必不容缓也。”[6]。
3.如何进行钱币革命。让纸币替代金银成为流通中货币,首先用国家法令规定纸币为流通货币,将金银从货币改变为普通货物。国家的一切收支活动,市场上的商品交易,一律使用纸币,严禁金银作为货币。这样,纸币一经流通,信用就会确立,也会在社会上流通,纸币作为流通中货币的作用也会体现。
4.提出纸币发行需把握的问题。一是纸币应统一发行,二是纸币发行应有物资保证,三是要管理无物资保证的纸币,四是可以发行国家特殊需求无物资保证的纸币。
5.钱币革命的作用。孙中山描述了钱币革命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若行钱币革命,以纸币代金银,则国家财政之困难立可纾,而社会之工商事业,亦必一跃千丈。”[7]
6.钱币革命的举措。一是立法设立纸币印制及管理机构,筹备设立公仓工厂,以便人民以货换币,筹备设立纸币收毁局;二是纸币发行后,金银的作用逐步淡出,“金银一物我既不以为钱币,只有作为器皿,或贮之外国,以供各国之借贷,而我为债主,以享其利子而已”[8]。
通电发表后,各方都对通电发难。人们更多地认为这是梦想,是不可能之事,实际上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更多的人并不能理解孙中山倡议钱币革命的内容、观点以及后来可能对国家货币制度的影响。
“行易知难”是孙中山所著《建国方略》之一即孙文学说。其中第二章:以用钱为证[9],得出“行易知难”的哲学结论。[10]
1.行钱与知钱。孙中山认为,人用钱并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能力,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
孙中山指出:“社会愈文明,工商愈发达,则用钱之事愈多,用钱之途愈广,人之生死、祸福、悲喜、忧乐,几悉为钱所裁制,于是‘金钱万能’之观念,深中乎人心矣。”
2.钱为何物。为此,孙中山说:“古人有言:钱币者,所以易货物、通有无者也。泰西(泛指西方国家,这里指英国)之经济学家亦曰:钱币者,亦货物之属,而具有二种重要功用:一能为百货交易之中介,二能为百货价格之标准者也。作者统此两用,而名之曰‘中准’,故为一简明之定义曰:‘钱币者,百货之中准也’”[11]。
3.什么货物才能成为钱。孙中山认为:“凡物能为百货之‘中准’者,尤贵有七种重要之性质,方适为钱币之上选:其一、适用而值价者;其二,便于携带者;其三、不能毁灭者;其四,体质纯净者;其五、价值有定者;其六、容易分开者;其七、容易识别者。凡物具此七种之性质者,乃为优良之钱币也。”[12]。
4.钱币的分类。孙中山说:在中国古代的周朝,将黄金、白金、赤金作为上等、中等和下等钱币。由此可知,周朝的钱币价值可以说是中国价值最高的历史货币。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对币制进行了统一,20两黄金和铜钱作为钱币,而取消珠宝、龟贝、布帛、银锡类钱币。
5.金钱如何有万能的作用。一是金钱的作用是由货物的买卖而体现。二是货物的买卖又是因金钱而发生的。三是市场交易的发展需要金钱作为媒介。四是市场的形成为金钱的使用创造了条件。
6.金钱如何过渡至纸币的。孙中山认为,由于机器的出现,引发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一些原本人力与不能及的事情,机器可以实现了,产品的数量也极大的增加了,产品的产量增加了万千倍,市场的买卖量也随之增加万千倍,市场上产品的买卖已经完全超出了金钱所能担当的范围。其结果就是:“大宗买卖多不用金钱,而用契券矣”[13]。
7.如何既会用钱又能懂得钱的作用。孙中山认为:世界上能用钱而不懂得钱的人,古今中外非常之多。一个国家的贫富并不是因为钱多钱少,而是在于货币多少,并且货币能够流通。
以用钱为证,孙中山运用古今中外一系列史实、人物,结合当时中国的现状,对行易知难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说理,得出了“由此观之,非综览人文之进化,详考财货之源流,不能知金钱之为用也。”为此,孙中山通过以钱为证的分析,得出了“世人只能用钱,而不能知钱也。”再次证明了他“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知行理论。
注释
[1][2][3][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财政部发行军用钞票示谕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386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5][6][7][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二卷,544—54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9][10][11][12][13] 孙中山著、林家有整理:《建国方略》,15-24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