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特约撰稿 袁博
同人作品是合法创作还是事涉侵权?
文 《法人》特约撰稿 袁博
因金庸状告江南一案,让同人作品这一创作类型引起广泛关注。那么,作为一种创作类型,一般意义上的同人作品到底是合法创作,还是事涉侵权?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同人作品”。一种常见的看法认为,该词源自日本,意为借用知名作品(小说、漫画、游戏、影视剧等)中的人物形象、姓名、性格设定等元素而重新创作的作品。从定义上看,同人作品实为基于他人知名作品部分元素的“二次创作”或者商业利用。例如,很多游戏开发商,喜欢搭乘知名武侠作品的知名度,使用小说中人物的姓名、性格和人物关系。
由于同人作品涉及对他人作品元素的利用和改编,因此很可能涉及侵权。但是在得出最终结论之前,首先要遵照著作权法上的“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来判断这些元素到底是属于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思想”,还是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表达”。
仅仅使用了原著人物姓名的同人作品不构成侵权,原因在于人物姓名是一类特殊的文字表达,一般字数很少,尽管不乏特色并能暗示人物性格,但是无法受到版权法保护。正如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在“我叫MT”案中所指出的那样,对于“未表达较为完整的思想,未实现文字作品的基本功能”的人物名称,难以构成作品。但如果同人创作者为了使得自己的产品获得较大的市场知名度而“搭乘”原著的影响力,例如仅仅利用古龙作品人物作为网络游戏角色的名称并无问题,但如果游戏研发公司未经许可在对外营销时大力宣传“古龙作品授权改编”“与古龙后人合作开发”等,却可能涉嫌构成不正当竞争。
另一种情况是使用了原著中的人物姓名、人物性格等静态元素,但在关系发展、情节互动等动态元素方面进行了焕然一新的重新创作。由于人物姓名如前文所述一般不受著作权法保护,而人物性格一般认为仍属于“思想”范畴,因此同样难以单独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例如,《林海雪原》中的土匪头子座山雕,其突出性格是阴险狡诈,如果同人作品仅仅使用了座山雕这个名字和阴险狡诈的性格,但是重新自行设计了完全不同的故事情节(例如“金蝉脱壳”“暗度陈仓”“李代桃僵”),就难以仅凭人物姓名和性格的相似来确定侵权事实的成立。
对于“不但使用了原著人物姓名和性格,还使用了主要人物间的关系”的同人作品,恰恰是对“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运用的最大考验,是否侵权取决于具体的案件事实。但是,判断标准仍然是存在的。在著名的琼瑶诉于正案中,法院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表述,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设置及人物关系,如果仅仅是“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情侣关系”等,属于思想范畴;如果就上述人物关系加以具体化:“父亲是王爷而儿子是贝勒但两人并非真父子”“哥哥是偷换来的贝勒而弟弟是侧福晋的儿子”“情侣双方是因偷换孩子导致身份颠倒的两个特定人物”等,则相对前述人物关系而言,这样的具体设置则更倾向于表达。
对于“不但使用了原著人物姓名、性格和人物关系,还使用了原著的独创性情节”的同人创作,在著作权侵权的论证上没有太大学理上的障碍,从性质上看,主要构成对原著作者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改编权三项著作权利的侵犯。
对于此种情形,当面临原著作者的指控时,同人作者惯用的抗辩理由是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中的“适当引用”条款,即“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然而,对大量沿用原著情节的同人作品来说,这种抗辩是难以成立的。因为“适当引用”最基本的要件之一,就是被引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因此,大量使用原著情节的同人创作,实为对他人作品的改编或演绎。
除了“适当引用”之外,受国外著作权法理论的影响,还经常会有人提出将“滑稽模仿”作为抗辩理由。所谓“滑稽模仿”,实为对他人作品的恶搞改编,是一种始自古希腊时代的古老文学和艺术形式,以知名作品、驰名商标、公众人物等为模仿对象,模仿者借助各种文学或艺术的表现形式,对模仿对象进行讽刺、嘲弄、讥笑,以达到其对模仿对象所表现出的可笑之处的批判和评论。在国外的著作权法、商标法等诸多领域中,“滑稽模仿”被作为一种应对侵权指控的抗辩理由被普遍接受。但这种抗辩理由在我国著作权法框架内并不恰当。
由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采取有限列举的形式,即仅仅列举了12种具体情形,没有一般性的判定原则,也没有兜底条款,这使得很多国际通行的诸如“滑稽模仿”的“合理使用”方式不在其中。换言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使用他人作品的方式在目前仍然存在被判定为侵权的风险。
(作者系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