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驰
英烈名垂千古芳 献身精神代代扬
劲驰
1946年,任硕良出生于丰润县唐河甸公社大任庄。从小由于受家庭熏陶和影响,特别是在全国工农商学都学解放军的热潮冲击下,任硕良立志当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而这一梦想直到1965年8月26日才真得以实现,梦想成真。20岁的任硕良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4军71师153团2营5连服役。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锻炼成长,经过军营的战斗洗礼,使任硕良越来越成熟。当年为了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任硕良所在的部队承担着繁重的战备施工任务。1967年初,部队在长城脚下的遵化市罗纹峪施工,任硕良所在连队负责混凝土浇筑和坑道被腹任务。在施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标准高的情况下,为了缓解战士思想压力,活跃连队文化生活,连、排、班里经常利用工余时间举办文艺演唱会。每次任硕良都是舞台上的挑梁柱,他把平时发现军营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通过艺术加工编出来,唱出去,赢得战士们的热烈掌声和赞美声。在工地上他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肩膀磨破了,手裂的的像个小孩嘴从不言苦,更不言累。而且利用工余时间还为战士们理发,部队首长多次在全营,全连官兵大会上表扬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1967年10月,任硕良随部队转战三面环山的河北省丰润县杨官林公社常峪大队。由于他在工地上超负荷的劳动,积劳成疾,患有心脏病。部队首长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决定让他在常峪村老房东郝春安家休养。任硕良把首长对他的照顾和关怀置之度外,经常帮助房东和村民义务理发,收拾庄稼,而且做到三净(屋净、院净、街道净)一满(水缸满),受到房东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1967年11月24日下午,任硕良带病为村民理发,下午3点多钟耳畔突然响起:“快来救火呀,郝礼庭家的房子着火了”。火情就是命令,容不得半点迟疑和懈怠。说是迟,那时快,任硕良放下手中理发的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转身带病投入到扑火的行列中。闻讯而来的村民肩上挑着水筲,手中拿着铁锹,就连家庭妇女和在校的学生、老师也拿着脸盆,从四面八方涌向着火的郝礼庭家。经打探得知年过六旬的郝礼庭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家中只他独身一人生活,老人家为做饭方便,把柴禾堆放在堂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玩过家家的孩子们因在他家堂屋地上玩火而把堆放的柴草引燃。这天寒风一阵紧似一阵,风借火势,火借风势,郝礼庭的三间草房从屋中冒出的火舌把人烘烤的无法接近。面对浓烟滚滚,火舌四起的情势,任硕良不加思索地跃身闯进火海,先把郝礼庭老人救出。然后,又闯入火海将挂在东屋墙壁上的毛主席像救出,随后又连续多次冲入燃烧的火中把生活物品等从火中抢出,就在房屋即将坍塌之际,任硕良又奋不顾身冲入火海之中,正在猫腰准备搬出盛着口粮的一个小缸子时,顶棚突然塌落下来,把浑身是火的任硕良砸在正在燃烧的烈火之中。众乡亲手忙脚乱,心急如焚,千方百计抢救烈火中英雄。这时山上施工的部队战友闻讯赶来。四里八乡的乡亲汇拢而来。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任硕良拖着正在发高烧的病弱身躯。不顾死亡向他步步逼近的威胁,在浑身上下燃烧火烟的生死攸关时刻,他依然挺直脊梁,用尽全身力气拼命用双手托举塌落的顶棚,高声喊着:“同志们,乡亲们赶快往外跑”,他用献身精神打开一条生命的通道。当时在他心中装着的是战友和乡亲们的安危,而唯独没有自己。战友、乡亲得救了,而他却倒在了火海中。
当战友们和众乡亲齐心协力扑灭熊熊燃烧着的大火,把任硕良从灰烬中抢救出来时,他身穿的一身棉军装与血肉烧焦在一起,血肉模糊的任硕良从头到脚都是水泡,一只耳朵也被烧卷,还在嗤嗤的冒着油烟,脸上的眼睫毛早已烧光,面目全非的他被大面积烧伤,情况十分危急,生命危在旦夕。此时,任硕良没有痛苦的挣扎,也没有痛苦的呻吟,他心里坦然的是由于扑火及时,房主郝礼庭老人得救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像得到了保护。更主要的是通过军民携手共战,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否则会因一家着火,众家遭殃,众家着火,火烧连营,全村遭殃。为挽救扑火英雄任硕良的生命,战友们把他抬到军车上,火速送往唐山255医院,经军医全力抢救,终因烧伤严重,脑部和肺部出现严重水肿,于11月27日下午3时,任硕良含笑与世长辞,年仅22岁的他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而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
噩耗传来,与任硕良朝夕相处的官兵们哭了,与民情同手足的常峪人哭了;燕山垂头哀思,还乡河水淌泪。为怀念和追思任硕良,他所在的部队官兵和驻地的干部、群众以及县、社领导、周边村队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数千人在常峪大队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告别为扑火而光荣牺牲的英雄,面对遗像,战友们发自肺腑地沉吟道:
任硕良走了,
走的是那么匆忙,
未及整点行装,
火海停止跃动的心脏。
没有豪言壮语,
只有孤独的守望,
来不及打点行囊,
愧对父母思念成殇。
任硕良走了,
走的是那么悲壮,
命运是无情,
让人寸断肝肠。
11月27日,
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却让人永远难忘,
这天充满无尽哀伤。
任硕良走了,
走的是那么安详,
留下胜利的微笑,
无愧于党的教养。
面对死神,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部队少了普通一兵,
却树起学习的榜样。
任硕良走了,
走的是那么辉煌,
他把爱珍藏,
永远像不落的太阳。
当兵人的风采,
舍生忘死的形象,
丰碑的力量
牢记初心,矢之不忘。
以此表达对离别战友的追思和怀念,以此宣誓,当兵的人永远不辱使命,在大灾面前视死如归,为民再所不辞。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年轻战士,常峪村的父老乡亲和部队官兵为任硕良遗骨修筑了一座水泥坟墓和石碑,任硕良安息在三面环山,苍松翠柏掩映中的第二故乡。石碑上清晰地刻写任硕良的生平事迹:
任硕良,河北省丰润县唐河甸公社大任庄大队,年仅22岁,1965年8月入伍,生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4670部队服役,因丰润县杨官林公社常峪村失火,烈士为人民赴汤蹈火严重烧伤抢救无效,于1967年11月27日下午3时光荣牺牲。
丰润县革命委员会
1669年11月24日
任硕良牺牲后,1968年2月5日,河北省丰润县革命委员会做出《关于立即开展学习任硕良同志英雄事迹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深入学习任硕良怀着深厚无产阶级感情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光辉榜样;学习任硕良无限热爱人民群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高尚品德;学习任硕良同志临危不惧,英勇果敢,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大无畏的英雄行为;《决定》发出后,全县上下立即掀起学习任硕良的热潮。为了让乡亲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名字,县文教局批准将原来的常峪小学改为“任硕良小学”,常峪村大队党支部,革委会还把烈士的英雄事迹,绘画成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示在任硕良事迹展览室里。常峪大队文艺宣传队立即排练歌唱英雄任硕良的文艺节目在本公社和大队内巡回演出。
烈火在山乡呼啸,
英雄纵身往火海中跳,
为营救平民生命财产,
激情与火一样燃烧。
在火中寻找,
誓言在烈火中发酵,
为他人生命延续,
在烈火中舞蹈。
耳畔响起呐喊,
与人民同在,
不许灾难逍遥,
让青春与时间赛跑。
房屋坍塌,
身躯烧焦,
相伴枯萎山草,
信仰永不动摇
向英雄致敬,
名比山高,
精神不老,
万里长城永不倒。
当年在农村,在部队一直传唱,《歌唱英雄任硕良》的歌曲。歌中唱到:
歌唱英雄任硕良,
红心永远向着党,
斗私批修是闯将,
无限忠于毛主席,
无限忠于伟大中国共产党。
还乡河水起波浪,
燕山脚下红花香,
毛泽东思想育英雄,
英雄就是任硕良。
歌声如战鼓似号角,鼓舞着军民斗志,温暖着乡亲的心房,激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歌颂英雄任硕良的歌,在那个没有电视、收音机的年代里,却是官兵同唱,妇孺皆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这些风格不同的歌曲,刚劲有力,动人心弦,饱经风霜,沿着历史的脚步走来,虽然有的歌词忘记了,有的曲调把握不太准确,但却依然泛着往日的情怀和思念,挥发着不朽的追思和想念。
1968年2月7日,驻唐解放军4555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广大指战员、职工、家属向毛泽东的好战士任硕良学习。北京部队党委追认任硕良为中共正式党员,并为其追记一等功;唐山市革命委员会和唐山军分区分别作出了《关于开展学习任硕良活动的决定》。二月十八日,4555部队和唐山地、市革委会分别为任硕良举行了庆功大会。《战友报》、《解放军报》、《华北民兵》、《唐山劳动日报》等刊载了任硕良的英雄事迹和军民深入学习活动报道。
常峪人永远不会忘记,在那熊熊烈火燃烧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任硕良的挺身而出奋力扑火,常峪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任硕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而光荣牺牲。常峪人永远不会忘记在烈火中永生的伟大战士,逢年过节村党支部、村委会、妇联会、共青团、民兵连总是派人到相距百里之遥的大任庄慰问烈士的母亲孙宝香,生前的战友也从遥远的岗哨、连队、班排向雪片似的寄来慰问信。无论是村民还是任硕良的战友发自肺腑地尊称任硕良的母亲孙宝香为“任妈妈”。当年“任妈妈”为了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她化悲痛为力量,将二十岁的二儿子任硕柱送到部队,让他接过哥哥手中的枪,为保卫祖国尽一份力量。虽然任硕良倒下了,但千千万万个任硕良茁壮、健康的成长起来。每年“清明”时节,常峪村的干部、群众、学校师生都自发的胸戴白花来到任硕良墓碑前,凭吊这位舍己救人而光荣牺牲的英雄,让任硕良的精神代代相传。这正是:
燕山顶上一劲松,舍生忘死留英名。
牢记信仰为群众,英雄精神后人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