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文星
留学界的“假”
文_李文星
2017年的3·15打响了第一枪,中枪的人群中,有的松了一口气,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被瞄准很久,早该中枪了;有人则觉得自己很冤,因为觉得该中枪的人很多,怎么着也轮不着自己,而自己运气太差成了“躺枪”的那位。小编很奇怪,这么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打假活动,怎么没揪出几个留学界的呢?
说实话,留学圈也挺乱的。
2015年工商部门接到的投诉案件中,与留学行业有关的,达一百七十多起,其中多为家长与留学中介的合同问题。而就在最近,国家取消了留学中介资质审批。可以预见,没了规矩的留学圈里会有更多人忘记“方圆”。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澎曾告诉《留学》记者,“资质取消了是好事,把留学完全交给市场,才会形成更加良性的运转。”但这句话刚落音他又补了个但是,“但是,市场中通常会出现的问题,留学圈一样不能幸免。”
个人拙见,桑会长提到的“问题”,也许就包括留学圈里的“假”。
很多留学行业内的人提到这个问题时会表示出一脸的无奈,除了那些恶意诈骗类的“假”之外,很多其他的“假”多是出于无奈之举。2017年,几个留学界的行业巨头在经历了漫长的挣扎之后,终于在资本的寒冬中熬不住了,该被卖的被卖,该破产的破产。留学圈里还活着的,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依然还都在努力的“骑驴找马”,打着“挺住意味着一切”的旗号。
为了活着,为了吃这口饭,留学圈里的大部分人不是真“假”,只是会在一些无伤大雅又能谋些小利的地方略微参假。这也就可以解释,虽然许多事圈内的人心知肚明,但总还是上不了3·15这个大台面。毕竟对于留学行业的刚需——家长和学生来说,留学圈里的那一二假事无非也就是帮某个别学生凭空制造了点小小的优势,往好处想,这是在人家前途命运的紧急关头拉了人家一把,这其实也跟教育的目的路线一致。虽然稍微影响了点教育公平,也有点顾头不顾尾,但既然当事人对这点“假”事儿心知肚明,自然也就顾不上那些理所当然的影响了。用电影《让子弹飞》里的话来讲,“赚钱嘛,不寒碜”。
当年,留学教父徐小平提出的“骑驴找马”理论在当下留学界依然适用。老牌机构在寻找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完善的商业模式,创业型企业则在寻找自己的品牌和独树一帜又卖得出去的产品,换句通俗易懂的话,就是老牌机构在寻找自己永远行业第一的法子,而创业型企业在争自己在行业中的一个席位。当然,既然大家还都在“驴”背上,那也就意味着老牌机构还不敢说自己永远行业第一,创业型企业也不敢说自己已经稳占一席。因此,熟读商业兵法并不断研习,还依旧是各个企业丝毫不敢懈怠的要事。
而对于个人来讲,就简单了。鲁迅先生曾在杂文里提到有这样的人:他的梦想的最高境界是在雪天,呕上半口血,由丫环扶着,懒懒的在院子里看梅花。这种日子,也许是很多人要找的“马”。可我们还骑在“驴”背上,身上还沾着铜臭味,出淤泥而不得不染,这种梦想中的生活,反而越活就离我们越远了,想要得到,细想起来恐怕也不是钱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反过来思考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平静的想一想,从我们自身出发,我们到底为了什么来做这些“假”,我们到底要怎样才能活的更好,我们离自己当初的梦想还有多远,有时候也许一转念,当初的愿望简简单单就能实现了,那我们为什么要绕这些远路呢?
然而,话又说回来,谁又不假呢?打假的不假吗?家长和学生不假吗?媒体不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