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凯明
故乡的夏天——夏之蝉艺术小档案
高凯明
退休以后,每年夏天我都要回故乡平邑沂湘庐小居一段时间。而每次回家,都会听到故乡的第一声蝉鸣,就像是与蝉有个约定。在“知了、知了”的叫声里,我会与乡友、作家书法家夏之蝉促膝畅谈。这成了我故乡暂居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夏天回乡探亲期间,老战友、平邑县职业中专办公室主任高开刚向我介绍了一位文学朋友,他就是28岁的夏之蝉。当时他已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回广州后,有关领导交给我一项任务,创作一部反映东江纵队的儿女们在深圳创业的长篇纪实文学。由于我工作忙,便推荐了故乡的夏之蝉来担纲,我为他做副手。夏之蝉不负众望,用一个月的时间,创作了30万字的书稿,正好一天一万字。当时没有普及使用电脑,创作全靠手写,当他把书稿交给我时,我发现他的三个手指都肿得像红枣,那是他创作艰辛的见证。广东省老省长、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老人看完书稿后为之动情,欣然为之作序,并题写了书名。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潘宪立盛赞书稿的质量,称夏之蝉是中国最快的写手。此书出版发行后,得到了读者的普遍好评。接下来,夏之蝉连续创作出版了10余部长篇纪实文学,同时发表各种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其诗赋被刻在了5A级旅游景点,剧本也搬上了舞台。
由于夏之蝉的出众表现,深圳、东莞的好几个机关单位都想调他去工作,并承诺了安置好其爱人的工作和孩子入读名校等优厚条件,其中一家竟虚位以待一年之久。所有这些,都被夏之蝉婉言谢绝。我曾问他为什么,他的两句话让我始终无法忘记,他说,孩子只有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才可以任性撒娇,夏蝉只有在故乡的绿荫下才能尽情歌唱。
▲ 夏之蝉 书
▲ 夏之蝉 书
谈到夏之蝉的文学成就,有件事不能不提。在我担任党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期间,我邀请夏之蝉为我们的《月季花小说专栏》每月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纯粹反映纪检干部队伍战斗生活的短篇小说。这个专栏也是为提高杂志质量特意为他量身定做的,这种命题作文是很难写的,因为它很容易使一个作家的生活和艺术矿藏枯竭。而夏之蝉不辞艰辛,一口气写了3年多,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大作家梁衡夸赞小说写得好,他告诉我,他几乎每篇都看。最后,这些小说结集出版,成了全国第一部专门写纪检队伍生活的短篇小说集,读者反响很好。
夏之蝉的书法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作品曾得到韩国许多友人的好评并收藏。他的书法成就与其家学有关,小时候他便跟身为校长、书法家的父亲学临帖,并坚持数年从不懈怠。在我看来,他的文章是入世的,而书法则是遁世的。他用功最多的是瘦金体,他说,天骨遒美、逸趣蔼然的瘦金体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她像书法中的贵族,让自己欲罢不能。我以为,宋徽宗独创的细瘦如筋的瘦金体,没有极高的书法功底和文化涵养,没有神闲气定的心境,在书写中是很难掌握其精髓要领的。而夏之蝉以“垂緌饮清露,流向出疏桐”的淡定,以烈日一般的热情,坚守故乡特有的绿荫,较好地把握住了这一书体的精神特质。他的瘦金体以瘦挺表现形体之美,以筋道展现活力神韵,从而抒发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坚守。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枝”,我曾聆听过许多地方的蝉鸣,而再回到故乡听蝉,感觉却是不一样的清音婉转,因为故乡的蝉鸣里,注入了夏之蝉不同凡响的热情、从容与淡定。
夏之蝉 作品
▲ 夏之蝉 书
▲ 夏之蝉 书
▲ 夏之蝉 书
艺术家档案
夏之蝉,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暨书法艺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东江纵队的儿女们》《多情东江水》《水兵摇篮》《山高路长》《走出九十九崆》《在正义的旗帜下》《古村崛起版画传奇》《苍生大计》等长篇纪实文学10余部;2002年出版全国第一部纪检监察题材的短篇小说集《铁面柔情》;小说、散文散见各地报刊杂志,计300余万字。所撰诗赋、楹联作品被镌刻于5A级旅游景点。书法作品多次获奖并被韩国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