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 喻丽
摘 要: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南方丝绸之路”就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十三五”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云南既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沿边省份,多年来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并积极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发展,为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旨在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民族文化、青铜文化、旅游文化、中外流通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关键词:南方丝绸之路 长江经济带 经济贸易 文化
一、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时间线
早在古代,《史记》就记载了中、印、阿富汗的经济文化交流,《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三国时人鱼豢的《魏略·西戎传》里,也提到罗马帝国“有水通益州(四川)”。但这些史料一直都未受到重视。
从20世纪开始,学者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出现了两次高潮。一次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外学者们讨论了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线路走向、途经的具体位置、相关文化遗址的研究,研究肯定了南方丝绸之路在古代对中原地区与印度、东亚、东南亚之间的交流作用,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史证资料;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掀起了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高潮。1983年由川滇两省学者组成的团队对南方丝绸之路进行了一次规模考察,并在1987年推出了《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一书,后来又出版《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论文集、《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大型摄影画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南方丝绸之路的关注。21世纪初,关注更多的是南方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在2015年,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决策,体现了研究南方丝绸之路的价值。近年来,对于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集中于文化线路遗址研究,对外贸易、经济文化交流、民族文化的融合和沿线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广东、广西、北京等省市,数量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开始,期刊论文、图书、报纸、会议论文的研究量也在逐年增加,其中以期刊论文最为显著,数量增加明显。所研究的中文学科领域主要集中在历史、地理、经济、旅游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
二、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成果整理
(一)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
南方丝绸之路线路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对西南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从开通的时间、线路特点、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五尺道开通时间,一种观点认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开凿起于秦并巴蜀之后,通于西汉。李冰任蜀守时期,开始修筑从成都循岷江而下,达道县(今四川宜宾)的道路,称为“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派常颊在道的基础上修建“五尺道”,直到汉武帝时才完成。著名学者段誉在《四川通史》中认为五尺道在商代就已开通①;葛剑雄教授在《关于古代西南交通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依据《史记》也认为五尺道在官方正式开凿之前就存在,要早于常颊之前;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一文中考证得出,川滇缅印交通线路在秦汉时期就开通;白晓红《先秦两汉的南方丝绸之路探源》一文中,通过对《史记》《文献通考》等中外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南方丝绸之路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有记载,中国与印度、缅甸之间通商贸易的陆路交通得到旁证;宋治民 《试论周秦汉时期中国西南交通》,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地理位置、环境及相关文化、诗集的研究,都可以论证南方丝绸之路民间贸易通道是一直就存在的;李安民在《唐以前昆明古道以及在历史中的作用》一文中认为,四川经曲靖到昆明地区和昆明地区到滇西的民间古道在秦汉时期实际已经存在,而且到贵州的民间古道也已经存在②;李绍明《南方丝绸之路滇越交通探讨》、杨帆《“南方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他相关问题》等都持相同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开通在汉晋时期,罗二虎在《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一文中,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对中国汉晋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国、印度、缅甸乃至中亚、地中海地区的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等情况进行研究,得出南方絲绸之路在汉晋时期开通;屈小玲在《中国西南与境外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及其研究述略》一文中,研究了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指出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通过查阅史料确立了中国西南地区丝绸之路的开通始于汉代{3};日本学者藤泽义美、港台学者桑秀云、饶宗颐、云南学者方国瑜、张增祺,均对这条由四川经云南西行印度的古老商路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之后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南丝路研究达成了多方面的共识,认为这是一条以商贸为主的多功能道路,起于成都,开辟于先秦,作为中亚与印度对外贸易沟通的桥梁,是运送蜀布、盐、茶等货物的通道。
经过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作者总结得出:南方丝绸之路起于蜀文化的中心成都,从成都向南分为西、中、东三条主线。西线:临邛道:成都—新津—邛崃;西夷道:邛崃—宝兴—雅安—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西昌;牦牛道: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西昌;灵关道: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西昌(分两条:1.盐源—宁蒗—永胜—丽江—剑川—洱源—大理;2.德昌—米易—会理—攀枝花—永仁—大姚—南华—祥云—弥渡—大理)。中线:岷江道:成都—新津—眉山—乐山—犍为—宜宾;道或五尺道:宜宾—盐津—大关—昭通—威宁—会泽—宣威—曲靖—昆明—安宁—南华—祥云—弥渡—大理。中、西两线在大理会合后,继续西行至今永平,称为“永昌道”,永昌道包括两条,博南道:大理—漾濞—永平—保山;永昌道(分3条):1.保山—腾冲—密支那—印度;2.腾冲—梁河—盈江——八莫;3.保山—龙陵—芒市—畹町—瑞丽—曼德勒。西路:“蜀身毒道”,从四川出云南,经缅甸八莫或密支那至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以至中亚、西亚。这条纵贯亚洲的交通线,是古代欧亚大陆线路最漫长、历史最悠久的国际交通大动脉之一。中路是一条水陆相间的交通线,水陆分程的起点为云南步头,先由陆路从蜀、滇之间的五尺道至昆明、晋宁,再从晋宁至通海,利用元江下航越南,是沟通云南与中南半岛的最古老的一条水路。东路,由蜀入滇,出昆明经弥勒,渡南盘江,经文山出云南东南,入越南河江、宣光,抵达河内。
(二)南方丝绸之路民族文化的交融
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是交通贸易方面的往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化的相互渗入,也潜移默化融入其中,以古蜀文化、岩葬文化、青铜文化表现最为显著。
学者段渝《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一文中,从四方面进行分析,分别为巴蜀文化与滇文化、巴蜀文化与东南亚文明、巴蜀文化与南亚文明,初步揭示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关系④;邹一清《先秦巴蜀与南丝路研究述略》一文,介绍了学术界关于先秦南方丝绸之路线路、性质以及巴蜀地区与滇文化区和东南亚、南亚、近东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研究状况、研究成果及争论问题⑤;刘弘《巴蜀文化在西南地区的辐射与影响》,从“西南夷”地区的地理环境、物资资源进行分析,得出“西南夷”地区成为巴蜀文化辐射与影响的主要区域。
对于古代悬棺葬及人悬的研究主要包括人悬棺的由来、悬棺葬形制、族属等问题。蜀石《珙县悬棺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讨论了关于悬棺附近岩画人物头上的“椎髻”问题、关于“阿旦沐”问题、岩画中反映的铜鼓图像,及悬棺的年代问题、族属问题;蒙默《“人悬棺”辨疑》一文中,分别对分布在四川南部兴文、珙县、高县、筠连等县一些陡崖峭壁上的一种奇特的古墓葬—人悬棺进行考证,并从川南人的族别、都掌是人还是僚人入手进行了讨论,得出“人悬棺”的说法是正确的⑥;杜品光《从民间故事看川南悬棺葬的族属》一文中,通过对民间传说故事与悬棺、崖画三者进行研究,发现都有共通之处:都是实行悬棺葬民族的生产情况的反映,并从民间传说故事中,可以看出川南悬棺莽的族属;过去对这一地区的悬棺葬常称“人悬
棺”实际上应是僚人悬棺。陈明芳《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悬棺葬之间的关系——兼论我国古代越族的西迁》,论述了我国悬棺葬的分布及其族属、悬棺葬的年代、悬棺葬的起源及其流传,探讨了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悬棺葬之間的关系。
李衍垣《“都掌蛮”铜鼓与“人悬棺”——兼评夜郎“五茶夷”的族属》一文中,作者认为“珙县悬棺葬遗存”是一种“复合文化;丁天锡《川南东汉崖墓初探》一文中,从川南崖墓形制、随葬品及其文化特征、起源族属、对川南崖墓文化特征的考析等方面进行阐述,得出结论:秦灭巴蜀后,大批中原一带汉人入川才带来汉文化,川南崖墓应是汉人所葬。
王子岗《试论四川东汉崖墓的研究价值》,介绍四川古代墓葬,砖室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都是在四川地区境内因地域不同而流行的墓葬形制,为探索四川这一时期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
段渝《古代中国西南的世界文明——论商代成都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在探讨》《论商代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肖明华《南丝路上的云南青铜文化》、江章华《对盐源盆地青铜文化的几点认识》⑦等文中认为,商代川西平原蜀国的青铜文化,是在其自身文明诸要素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商文明和一些古代近东文明的因素,最终形成的高度发达并富于世界性特征的复合型文明,它们之间相似的因素,既是文化的传承,又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还有的从南方丝绸之路途径的具体地点出发,研究“南丝路”上各个地方出土的青铜器与滇文化、中原文化中间的关系。李枝彩《滇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王黎锐《保山青铜器述略》、郭开云《姚安地区的青铜文化》等文中,通过研究有关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证明,早在秦汉时期,蜀地的丝绸、蜀布、邛竹杖、铁器就沿着这条古道远销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印度的琉璃、宝石、海贝,也沿着这条通道输入我国,也印证了当时“南丝路”上各个地方要塞对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近年来学术界也召开了许多会议研究三星堆、南方丝绸之路和青铜文化。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有:“中国西南与欧亚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论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的关系》《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中国西南与欧亚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召开》等,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的历时性辐射与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青铜人物和动物造型、三角援铜戈、神树及树形器、金杖和铜杖、有领铜璧、太阳图案及太阳崇拜等几个方面,这些文化因素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向南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与西南诸青铜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发展。⑧
四、南方丝绸之路经济贸易交流
关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会议主要集中于南方丝绸之路与南亚、东南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包括对外贸易、货币经济、海贝文化等。
纪宗安《试论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文章拟从新的角度,对丝绸之路在我国东南、西南两个区域内的路线进行总体考释,目的在于说明丝绸之路是一个博大精深,颇具生命力和交叉性的学科,新领域、新课题还会不断涌现;《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四辑)、四川省钱币学会课题组《南方丝绸之路商贸货币探讨》、《试论南方丝绸之路货币》、吴钦承等《南方丝绸之路商贸货币探讨》、雷加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云南商品货币》、袁明祥《试论南丝路货币》等学者对南方丝绸之路上货币贸易活动进行研究,证实了货币的流通对西南周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在南方丝绸之路通往周边国家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大力发展,对西南地区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略论南方丝绸之路出土海贝与贝币》研究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存在与开发,及其商贸货币的兴衰历史,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巴蜀古代文明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以巴蜀为重心的中国西南古代文明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及南方丝绸之路,不论在中国文明史还是在中外关系是上都有引人注目的地位。⑨ 长期以来,国内外早期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往往只追溯到汉代并且以西北丝绸之路为唯一重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学者们对这片土地的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段渝在《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一文指出,越来越多的文化遗迹的发现和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古代巴蜀文明与滇文化、东南亚文明、南亚文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者童恩正《略谈秦汉时代成都地区的对外贸易》《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文章中,通过分析作者得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成都,均由成都南行至南中,当时的中国与其他文明区域的交流历史悠久,也在当时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古代巴蜀文化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宋志辉、马春燕《四川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发展》、王志民《“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南对外开放路径思考》、任佳等在《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王志民《“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的多重互动关系分析》等文中,都提出充分发挥中国西南地区与东亚、东南亚等印度洋国家相邻,分属于“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在地缘经济政治上相互依托,对外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对内带动本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大力促进西南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五)南方丝绸之路旅游开发及产品
张丽娟《滇西南跨境文化廊道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何银武《推进南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有利于促进西南山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中国南方丝绸之路历史地位及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刘小方《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四川省为例》、陈国生《以西南丝绸之路为依托,发展西南旅游业》、 谢元鲁《新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旅游的未来战略选择》{10}等文中指出,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四川应与云南旅游相互结合,融合发展。南方丝绸之路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代对西南地区与对外交流、经济发展、中国革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沿线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存、古道驿站、优美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温和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物产,各类旅游资源丰厚,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穿针引线作用,发展沿线文化旅游,不断推动大西南经济建设。
潘雪梅《论南方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创新》、孔毅《南方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纪念品开发与设计的探索》,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价值不断受到重视,也带动了对旅游业、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视。南方丝绸之路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与设计不仅可以对成都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旅游景点进行宣传,同时可以反映“南丝路”历史的相关问题。{11}这不仅可以传播当地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南方丝绸之路,感受到丝路文化的历史气息,还可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六)南方丝绸之路对外交流
宋志辉、马春燕 《试析南方丝绸之路在中印关系中的作用》{12}一文中指出,南方丝绸之路从古至今在推动中国西南地区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印关系发展的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中印两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1)日本 日本学者藤泽义美在《古代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以滇缅路为中心》一文中,论述了从唐代开始,四川、昆明、南诏国、安宁等地古代滇缅路的利用情况,藤泽义美著、徐启恒译《古代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以滇缅路为中心》,探讨了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魏晋南北朝到唐朝不同时期对南诏国的政策和交流,证实了南诏国云南地方的历史过程,既有东南亚北部的文化交流史,也有中国北方文化的逐步渗入。
(2)法国 最早研究南方丝绸之路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著《交广印度两道考》,对南方丝绸之路的陆道和海道有深入的研究。{13}
(3)印度 Haraprasad Ray教授,研究了大约始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后这段时间的印度文学和考古学资料,确定古代印度资料中的中国方位、印度的中国产品、印度方面关于线路的证据、少数民族的迁徙、印度文物,力图从孟加拉、阿萨姆和印度东北部其他地方发现的新考古学资料提供的联系来阐明这条线路的来龙去脈。
{1} 段渝:《五尺道的开通及其相关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161页。
② 李安民:《唐以前昆明古道以及在历史中的作用》,《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③ 屈小玲:《中国西南与境外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及其研究述略》,《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第179页。
④ 段渝:《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⑤ 邹一清:《先秦巴蜀与南丝路研究述略》,《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第15-18页。
⑥ 杜品光:《从民间故事看川南悬棺葬的族属》,《民族学研究》,1982年第4辑。
⑦ 江章华:《对盐源盆地青铜文化的几点认识》,《成都考古研究》2009年第00期。
⑧ 全洪涛:《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探析》,《思想战线》2012年第6期。
⑨ 刘静《古代丝绸之路的商品流通》,《兰台世界》(上旬),2012年第16期。
⑩ 谢元鲁:《新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旅游的未来战略选择》,《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A2期,第190页。
{11} 孔毅:《南方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纪念品开发与设计的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第237页。
{12} 宋志辉、马春燕:《四川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南亚研究季刊》2014年第1期,第80-84页。
{13} 刘振伟《丝绸之路神话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
参考文献:
[1] 奚雪松.西南丝绸之路驿道聚落传统与现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
[2] 黄宇.西南丝绸之路文化影响域[D].昆明理工大学,2006.
[3] 颜信.先秦两汉时期中国西南道路与区域交流[J].中华文化论坛,2015(1):155-160.
[4] 胡绍华.西南丝绸之路[J].历史教学,1989(8):15-19.
[5] 罗群,朱强.20世纪以来“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述评[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1-131.
[6] 陈明芳.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悬棺葬及其族属[J].南方文物,1993(4):104-109.
[7] 余腾松.云南昭通的秦汉五尺道遗存[J].艺术品鉴,2016(4),4:263.
[8] 颜信.先秦两汉时期的五尺道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6):23-27.
[9] 吴建国.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视角看南方丝绸之路——兼谈南方丝路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159-164.
[10] 蓝勇.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研究现状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44-45.
[11] 何银武.推进南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有利于促进西南山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194-198.
[12] 彭邦本.资源与前景:关于南丝路文化旅游线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199-201.
[13] 向世山.南丝路与邛崃重新崛起的多维构想[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202-206.
[14] 杨静.学术整合与文化自觉——南方丝绸之路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1(4):16-23.
作 者:张 蓉,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画、数字媒体;喻 丽,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动画艺术、数字媒体。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名作欣赏·下旬刊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