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偶然一天听到学生说着这样一句口头禅:“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仔细想想,作为老师的我又何尝不是面对一叠叠寥寥数句、荒诞无趣的习作而苦不堪言。但习作却是学生读书生涯中不可避免、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样的矛盾体中,我们如何才能跳出怪圈,与习作化敌为友呢?深思片刻,其实让习作成为一件乐事并不难,关键在于多方面的配合与坚持。
【关键词】习作;兴趣;素材
习作,小至小学课堂,大至高考考试,都无疑是考卷上三鼎之一,也在其中体现学生综合素养差别的分水岭。在小学阶段中,低年级就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写话,中高年级就考验学生把习作写长、通顺甚至优美。可是事与愿违,面对冗长的文字,小学生没法体会它的重要性,更无法让笔在自己的习作中行云流水,而导致谈文色变、东凑西拼、条理空洞。俨然,学生连低年级时乐意开口表达的积极性也大为减退。因此,让习作成为一件乐事成为了现今老师最需成就的一件大事。
一、让习作成为最平凡的事
平常教学中,老师无意识地习惯把识字、阅读、习作课区分开来,这样确实有利于学生的快速记忆,但又无形中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小学低年级时让习作存在于识字之中,让学生在识字时边口语交际,甚至进行小练笔。如学习“美”字时,不仅让学生关注其部首、构字、含义、音序音节、形近字,而且可以从含义中让学生体会,并且拓宽思维,从而变成一段文字,这样无疑强化了学生对该字含义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发现“美”就在身边,可以随处找到“美”的所在,从而得到习作的灵感和兴趣。
小学中高阶段,课文阅读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肯定不会提高,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紧抓教材,以教材内容为突破口进行作文教学。因此教师在精读、自读课文中习作更能在此大放异彩。讲授课文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传统讲授时,教师可只抓住重难点,适当让学生成为主人公,从主人公或其他人物的角度去想象并演讲他们的想法或意图。这习惯培养多了,学生就学会“将心比心”,不仅增强了阅读技巧,并且让学生寻找习作素材后,他的习作能得到延伸,增强各种细节描写,从而使习作变得丰满,不再枯燥无味。在老师领读、小组读、男女读、个人朗读时,不妨把习作与阅读技巧、美读放在一起,以美读为途径,在读中感受作者对文字的推敲、句子的先后设计、好词好句的铺设,这样也无形中地让学生置身其中,增强其习作的能力。
在这样长期有意识的训练下,不仅学生的识字、阅读、习作能力得以全方位的提高,同时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二、让习作的火花迸发起来
如果枯燥地教导学生写作方法,学生明显兴趣不足,从而加深他们对习作的厌恶感,因此寻求更为“刺激”的教学方式显然重要。在平常摸索中,我喜欢让小组合作与思维导图融入课堂中。本来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平凡无奇,那这两种教学形式就如同颜料,增润他们的习作素材。一个人的观察是有限的,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学生最乐意的小组合作。你一句、我一句中,学生的习作素材平增数倍,学生更乐在其中。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学会聆听,从而自己判断哪种素材是我最感兴趣、最能写好的,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一半。其次在唇枪舌战中,学生通过笔尖画出他们小组的思维导图,不仅仅拥有素材,同时强化各种细节描写、好词好句,更重要的是令学生的条理性增强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似乎不花吹灰之力就点燃了学生的习作火花,当然前期工作还是要求充沛的。
三、让微日记成就习作
学生尽管汲取教师所教导的习作技巧,但实操时写依然容易空洞,无法令读者动容,感同身受。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源于生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于客观事物,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但现实是习作的题目是忽然而至的,学生往往变得被动。那么怎样丰盈他们的习作素材呢?除了上述的两种教学形式外,微日记确实能帮助增加更多的写作素材。学生应成为教学主体,所以日常的观察不应停留在观察中,更应通过笔尖来呈现。但是对于谈文色变的学生,又如何激励他们进行周而复始地进行写作呢?首先,习作的内容不应有所限制,让学生感受到我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哪怕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其次字数不限。长文章都是由精而短的文章延伸而来。最后,可以激励学生大胆朗读、给自己想给你同学看等方式,让学生乐于习作。
四、让亲子阅读让习作快乐起来
习作不应是学生或教师的事,家庭也可以成就习作。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美丽的大自然,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而父母的见识、名著的精髓就是学生习作的明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的父母进行亲子阅读,这不仅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之前的互知互赏,同时增加学生习作的素材,激发习作兴趣。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教师能在习作教学上多思考、探索,选取学生乐于接受并持之以恒的方法,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能力必定有所提高,从而乐于习作。
作者简介:梁思颖(1989-),籍贯(佛山顺德),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教研)。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2]《語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