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老年人居家产品设计的前期调查和思考

2017-11-25 15:33林英博尾方義人
科技资讯 2017年28期

林英博++尾方義人

摘 要:未来护理人员的数量将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照护服务的需求,而老年人则大都希望就地养老。科技革新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目前助力产品和机器人的研发同时在进行,但尚未普及。在老年人产品的设计中心理因素至关重要。

关键词:老年人照护 老年人动作分析 老年人居家助力产品 老年人心理暗示

中图分类号:B8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243-02

依据BBC网站的数据,2050年我国超过65岁的老年人将超过总人口数的1/4,从赡养的角度上来看,现在我国的人口构成当中,和每100名年龄在20~64岁的中青年人口数量对应的,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的数量是15名,而到了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5名,赡养压力不言而喻。其中最严峻的问题之一是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根据我国2016年三部门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除了人口比例的因素外,我们通过对比欧洲日本等早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还可以发现,社会越发达,愿意从事护理等体力工作的劳动者数量越少,因此未来护理人员的数量将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照护服务的需求。

对于80后一代的独生子女来说,除了抚养自己的子女外,很有可能将面对双方四位父母需要照护的情况。从表面上看,让这些老年人进入养老院进行集中照护是缓解其子女压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实际上要面临的情况复杂得多。刨除经济和健康等因素,单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来分析,老年人更愿意呆在熟悉的环境中。老年人对邻居、住所,乃至住所内的个人物品都怀有强烈的感情。许多老年人不愿再尝试新的事物,害怕搬到一个无人认识和了解他们的新社区。并且老年人对自己的隐私也很看重。以美国为例,绝大多数(93%)超过65岁的美国老年人居住在普通的住宅和社区,而不是专门规划和建设的养老机构,如养老院里。他们大都希望尽可能延长在当前住所居留的时间——即就地养老,拥有自己住房的老年人(占比高达79%)更是如此[1]。

在20世纪90年代,Mollenkopf H和Hampel J.已经总结了科技革新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数种可能性,包括:弥补体力减弱,使一些任务的完成更省力、更轻松,特别是由于年龄增长而带来的生理能力的下降和不足,包括视力、听力和运动能力等;满足安全方面需求,例如: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使用的紧急求救系统;填补空闲时间过多带来的空虚和缓解孤独;帮助维护、甚至拓展社会交往,维持一定程度的社会活动范围;远程诊断、照护、医疗等[2]。这也为我们针对老年人的居家产品开发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例如:远程监护和医疗除了提供给老年人必要的医护保障的同时,也会让老年人产生安全感,有利于一个良好的、放松的心态。而弥补生理功能的产品则有利于鼓励和诱导老年人敢于进行身体运动,而不至于因为个别器官的衰弱而放弃身体锻炼,从而导致整个身体机能的加速衰弱。而在态度上需要有所改变的是,这些措施应该在老年人的健康自理期和轻度失能阶段,就开始注意实施,而不是推迟到更严重失能的阶段。

目前高校以及企业对于受力补偿的老年人居家助力产品的研究和研发正在推进,例如:分析从坐到站立(sit-to-stand,STS)这一动作的相关论文已经比较多。坐起能力不仅可以评估在活动时相关肌群的肌力,而且还是评估衰老的一项独立因素,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运动人体科学结合机器人学科的相关研究来进行。其中起主导因素的数据包括通过采集肌电信号而得到的肌力,通过对关键节点位置的定位捕捉而得到的三维坐标值以及相对角度。以这两个数值为基础,通过相应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关节的主动力矩或净关节力矩,主动力矩能否抵抗外部的负荷,是评估关节运动损伤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应的分析方法并不止一种,例如:可以通过基于拉格朗日法的逆动力学(Inverse Dynamics)计算得到,还可以通过根据EMG肌肉肌电信号的变化,对该肌肉的施力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牛顿欧拉动力学方程,进而获取该肌肉对相关关节的力矩贡献。除此之外通过分析其他和惯性相关的数据如質心速度,结合足底地反力的变化可以计算出动作的加载率。而加载率可以反映出动作的执行情况乃至动作导致受伤的风险。此项研究的相关衍生产品主要有助力沙发和助力坐便部件等。通过对坐板支撑的高度和角度变化,进行对臀部的受力补偿,协助老年人完成这一动作过程。

除此之外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可穿戴行走助力机器人上。但是,不管是助力座椅还是行走机器人,目前都还没有能够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助力产品。例如: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坐起助力产品,虽然在外形和功能各方面已经尽可能地人性化,在用户体验方面相信也是花了大量工夫,但使用过程仍脱离不了较为生硬的机械感,这种感受除了会带来使用的不适外,更是会提醒使用者的生理缺陷和自身的弱势感。而行走助力机器人在心理暗示方面的问题将更为突出,并且高昂的价格也将会是其无法普及的原因之一,见图1、图2。

现今,对于老年人心理问题症状的认识,学术界还未达成基本共识。对其观点进行总结后发现:学者普遍从情绪和性格方面研究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失落、孤独、恐惧、焦虑、抑郁、烦躁、自卑、易情绪化以及敏感多疑等症状[3]随着年龄变老而产生主观上的心理变化,以及生理变化导致的心理变化,例如:感觉、知觉衰退;言语能力衰退、记忆力下降;想象、思维能力衰退等都会让老年人在选择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有着较为特殊的需求。而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老年人产品并没有体现出在迎合以及疏导老年人心理方面的努力。因此,心理因素是未来老年人家居产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或许我们可以应用“最好的设计是无设计”这句话,无设计并不是做产品时真的不进行设计,而是把复杂留给设计者和制作者,把简洁留给用户。其本质意思是让用户感觉不到设计的痕迹,浑然天成。老年人在使用此类产品的时候,不需要刻意去开启什么功能,甚至觉察不到助力的存在,也就大大缓解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而产生的挫败和自卑感。设计师用尽心机,细节周到,用户才能感知自然。

参考文献

[1] Golant S M.居住常态理论和美国老年人就地养老行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2):1535-1557.

[2] Mollenkopf H.and Hampel J.Technology,old age and quality of life. Schriftenreihe des Bundesministerium fur Familie und Senioren, Band 23[A].Stuttgart:Kohlhammer[C].1994.

[3] 胡宏伟,串红丽,杨帆,等.我国老年人心理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6):145-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