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贤骏
摘 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地名普查工作的基础数据平台,在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编制、地名的外业调查、对新增或变化的重要地物进行补测或修测、成果图的编制、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特点,研究探讨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的应用思路和方法,论文从技术路线、技术流程和技术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地名普查 基础地理信息 技术流程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004-02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在针对地名地理信息内容的普查以及采集过程当中,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实际应用,对于推进我国信息技术能力发展、加强地名普查的实际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意义。在传统的地名普查工作当中,一般是由工作人员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资料进行采集,之后再配合其他工作人员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进行底图的绘制工作。完成绘制后外勤人员根据底图的信息内容在进行实地考察、核实、标注等一系列的工作。但是使用此类方式不仅使得普查的整体效率得不到保证,还会因人员的失误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信息错误,从而使得普查的整体效果受到影响。为此,本文将针对基础地理信息做出简单的介绍,并针对其在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开展过程当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地名普查的目标及任务,在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案时,不同的省、区域以及作业单位,可根据地名普查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源及数据组织方式,入库前数据采集使用的软、硬件等,选择具体的技术方案。要进行地名普查,首先要编制相对完善的初始地名调查目录和工作底图,并以此作为开展普查工作的基础。编制地名调查目录,传统的作法是由各乡镇、居委会和各行业单位收集汇总或由作业单位实地采集汇总。本文重点介绍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成地名普查工作底图制作、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编制的技术方案,并对关键技术作了详细阐述。
1 技术路线
1.1 资料收集
(1)地名及相关资料。历年地名命名更名文件和资料、地名志、地名录、地名词典、地方志、文史资料及有关古籍等。全面搜集与地名相关的历史沿革、名称由来以及相关属性信息资料。(2)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在承担作业区域内,收集优于0.6m分辨率的正射影像数据,1∶50000、1∶10000、1∶2000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的地图资料(如城区图、乡镇图、街道辖区图、文物分布图、公安警务区图等)。(3)各类普查成果资料。收集各专业部门相关普查资料与数据(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第二次土地调查、文物普查、水文调查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普(调查成果资料等);特别是要收集和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成果。
1.2 数据资料分析与选取
要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相关普查资料,就必须从这些数据的现势性、存储格式、数学投影、属性信息的完整性与实用性等角度加以分析,最终确定使用以下数据。
(1)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目前上海市1∶20
00~1∶10000比例尺全要素地形图已覆盖全市面积的100%,由于基础测绘成果是全要素,该数据需要按照地名普查内容要求,视普查任务区情况与具体需求提取、整合和利用。
(2)全要素1∶50000数字线划图数据。全要素1∶50000 数字线划图数据是目前比例尺最大的覆盖全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于2014年通过验收,矢量数据及其关联表具有属性代码、名称、行政隶属等相关属性,经提取及规范化操作,完全可作为地名调查的基础数据源。
(3)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部分城镇地区有更新频率较高、内容较详尽的1∶2000及以上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可作为该区域地名普查信息采集的重要数据源。
(4)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该成果数据采用航空摄影、RS、GPS、GIS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已获取的覆盖上海市1∶10000、1∶50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已获取的区域1∶2000、1∶1000或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重大工程获取的测绘成果等资源,整合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普查成果以及与地理国情相关的专题信息,通过多源遥感影像快速获取与处理、实地调查、信息提取、地理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查清反映地表特征、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基本地理环境要素的范围、位置、基本属性和数量特征,形成这些基本地理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普查结果。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是此次地名普查的基本数据源,国情要素为地名普查提供数据参考。
(5)其他相关专题资料。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成果,可作为本次地名普查重要的比对和参考资料;2010-2012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利资源普查,可作为普查水系及水工设施信息获取的重要辅助资料;行政界线(至乡镇界)可作为各级行政界线的参考数据源,民政部门收集的勘界资料作为获取各级行政界线的核准依据;“天地图·上海”电子地图中的城区、道路、POI等信息,可用于城市道路、居住小区、工矿企业等城镇地名的定位及属性获取。
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整合利用、信息提取,完成地名普查工作底图的制作和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的编制等,从而避免大量的外业工作,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成果质量。
2 技术流程
总体技术流程分为资料准备、初始地名目录获取、普查目标区域地名管理部门目录调查确认、地名登记表填写、工作底图制作、内业数据整合、入库链接、检查验收等环节,流程如图1所示。
3 技术要点
(1)数据提取。从地理国情成果数据中提取与地名相关的属性及矢量信息。地理国情成果是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层详细的地理信息数据库(GDB),选取地名普查需要的图层,打开属性表,通过图形计算的方式将点位置、线的中点位置、面的几何中心位置等映射到经纬度坐标后导出该表,删除多余字段,并依次合并经各层导出的表,得到最基础的图解地名目录。
(2)整合一普数据。将提取的地理国情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合一普数据(一普数据为县普查办提供的表格数据),在Excel里剔除重复的地名,得到地名调查目录(各县普查办提供的一普数据情况不一,有的较完善;有的只有居民点和少量单位信息;多数信息不完善,缺失一类或多类此次普查需要的地名类别)。
(3)整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过本院开发的程序从1∶2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dwg格式全要素矢量电子地图)中人工提取陆地地形,如山、谷、峰,洞穴等的名称和位置信息,补充并添加到地名調查目录中。
(4)转入数据库并分类。将得到的地名及位置信息进行合并、筛选、认真整理;然后转换成mdb数据库并导入本院开发的地名普查内外业工作平台;再完成经过字段约束后的地名的调查类别分类、对口填表单位填写等工作。
(5)生成调查目录表格。认真细致检查数据库各项后,在内外业工作平台软件上利用数据库查询与Office OLE接口,将地名数据库以对口填表单位分类方式输出到Word文档,打印后形成可以分发到调查成员单位的调查目录。
(6)工作底图制作。。将已收集到的各类资料成果转换为满足此次地名普查投影数学基础、格式要求的中间数据,以优于0.6m的正射影像图为背景数据,叠加从1∶10000基础地理信息全要素电子地图和地理国情普查及其他专题数据中提取的矢量数据,转标其他资料与地名相关的矢量数据,并用不同方式标注每个点的名称字段。
4 结语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地名普查工作的基础数据平台,在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编制、地名的外业调查、对新增或变化的重要地物进行补测或修测、成果图的编制、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市地名普查建库完成后,由于底图资料是同一坐标系、同一种数据源,因此可实现无缝拼接以及全市地名“一张图”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民玲.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3).
[2] 雷利元,张笑,尤广然,等.3S技术在辽宁省海岛地名普查中的应用[J].全球定位系统,2014(6):90-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