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7-11-25 09:08曾玉云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怀特海阶段智慧

曾玉云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论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曾玉云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怀特海作为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与数学家,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的目的》这一本论文集中。他强调“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同时,他还把人的智力发展分为浪漫、精确和综合三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且三个阶段是循环往复的,而真正的教育就是要踏着生命成长的节拍,保持一定的节奏,培养有智慧的人。本文从怀特海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内容及其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怀特海;生活;节奏;知识;智慧

作为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一生在诸多领域都有着重大影响,并以其教育思想指导着各个层级的教育实践。他此生著作甚多,而《教育的目的》则集中体现着他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既有对基础教育的观察,也有对高等教育的反思;既有对学校内部的课程与教学的批判,也有对国家层面的文化与体制的建议。尽管此书的论述主要是针对英美两国的教育问题,然而不难发现,本书中的教育理念也基本适用于中国教育,对我国当代教育给予了重要启示。

1 怀特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怀特海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二是他自己所创建的过程哲学思想,两者均为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怀特海出生于英格兰一个教育世家,其先辈及兄长都从事于教育、宗教和地方政务类工作,15岁时,他就读于舍伯恩学校,那里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当浓郁[7],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他对历史和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0年,怀特海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在这里,他经常和老师们一起讨论各种其他学科的问题,使他获得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教育,甚至对他后期的发展研究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晚年的时候,他又去哈佛大学教授哲学,并建构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过程哲学体系。他以自身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为基础,不断地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此产生对教育实践的深刻认识。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也植根于他的过程哲学及其对“人”的独到认识,在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人”被看作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巨大的有机系统,人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有机整体,并非独立于自然界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人还是事实与价值的和谐统一。怀特海这种对人的独到性理解,不但注重人的物质性存在,而且更关注人的价值性存在[8]。此外,他的教育思想还源于他对现代人自由的丧失和教育异化的深刻反思。怀特海先生认为教育并不是培养工具而是要培养有积极智慧的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知识的价值在于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如果教育不能与生活相融合,这样的教育也是无意义的。怀特海教育思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他撰写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在此论文集中,教育的目的是其重要的议题。他不仅多次提及教育的目的,且开篇第一章的演讲便以“教育的目的”为名,以此为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此外,在其他几篇论文演讲中还探讨了如何恰切地把握教育的进程,教育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2 怀特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回归生活的世界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怀特海先生开门见山地指出:“在训练学生的思想活动的时候,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我所说的‘惰性思维’——只是通过大脑去接収某些观点,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有机地融合起来。”[2](P2)这是贯穿整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也是怀特海先生论述教育问题的一个逻辑起点。怀特海先生强调要避免惰性思维,就是要对知识进行应用、验证与实践,这样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进一步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怀特海先生的眼中,教师们照本宣科地传授“呆滞的思想”,或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不仅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且还极其有害。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机械地往人的大脑里塞满各种各样杂乱无章的知识,既不能使学习者与原有知识相联系,又不能将他们与外在实际生活相融合,这样学习者所掌握的知识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正是基于这一点的深刻认识,怀特海先生指出“不加应用的知识是非常有害的”[2](P4)。这种应用也就是要把知识与生活事件联系起来,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

也就是说,怀特海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利用最简单的工具获取最丰富的信息[2](P13),要让学生通过个别树木的存在而看到整个森林的所在[2](P8)。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老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教育从来不是被动的,知识的获取同样是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能够真正解决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才能加快知识内化的速度。学生就能精确地明白自身应该掌握什么知识,而不是纯粹地记忆一些不相干、不重要的东西了。

然而,仅仅获取专业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怀特海先生指出:“我们旨在培养既有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专业知识将会奠定他们的个人发展基础,而文化修养将会引领他们达到哲学思维的深度和艺术境界的高度。”[2](P1)在怀特海先生看来,“广泛的文化修养”和“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比较完整的智力结构。“广泛的文化修养”是智力的底座,是作为人所必须拥有的,是自我发展的基础;“特殊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个性智力,是作为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参与社会进程的内在力量,两者不可偏废。而“哲学思维的深度”和“艺术境界的高度”是怀特海先生对学生气质的培养目标,是广泛文化修养的结果。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怀氏要通过一种“教育的节奏”和对广泛的文化知识领域的重新认识和实践来实现。

2.2 把握教育的节奏

怀特海先生所提出的教育应有节奏的理论,体现着他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和对教育过程的思考,而这也是对他过程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6]。在怀特海先生的教育哲学中,所谓教育节奏,就是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寻找合适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方法,实施相应的课程[2](P19)。他把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

浪漫阶段是直接认识事物并开始领悟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直接认知事实,断续地、零碎地、模糊地意识到这些新的事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种种可能性,从而引发心中的兴趣,激发情感上的体悟,产生浪漫的遐想[4](P3)。在这一阶段,自由是十分必要的。儿童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兴趣,能够瞬间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产生活跃而富有创造力的思想。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大胆鼓励儿童们积极探索新事物,给予儿童们追求自由的权利,尽可能地培养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因为创造力才是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终极目的所在。

精确阶段是个体掌握精确知识的阶段,是对已存在于大脑中的纷繁而活跃的思想进行梳理的阶段,它代表一种知识的增加和补充[4](P4)。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知识逐渐地增长。相对于浪漫阶段而言,这一阶段更注重知识的精准,个体会对浪漫阶段获取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排序和理解,学习的新知识也必须要经过他们自己的分析,逐渐形成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师们除了需要传授精准的原理以及概念外,还应该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已有知识以及新知识建构复杂且科学的知识框架体系。

综合阶段是三阶段中的最后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个体会把在浪漫阶段以及精确阶段所学到的准确而详尽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用的同时会再一次引发对新事物的好奇和领悟,这也就是怀特海先生所说的“在教育的综合阶段中,学习的宗旨又回归到了浪漫主义”[2](P24)。经过了之前的两个阶段,学生们已经逐渐摆脱了获取精确概念及原理的状态,并即将进入主动运用知识的自由状态。个体不再简单地训练书本上所固有的理论知识,而是学会自主地将理解好的原理灵活地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这样所内化的思维方式不仅仅只局限于解决特定的某一问题,而是能够进行更好地迁移以至于解决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独立单向的,而是自始至终都普遍存在,三阶段交替循坏居于主导地位,也这正是这样的交替循环形成了智力发展的各个周期[2](P34)。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三个阶段之间的差异,而是要顺其自然地把握学生的智力发展节奏,引导学生从根本上启发心智。

2.3 培养积极的智慧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传授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而是要培养积极的智慧。那么,知识就等同于智慧吗?怀特海先生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智慧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没有知识的基础,一个人是不可能有智慧的;一个人虽然可以轻易地获得知识,但可能仍然没有智慧[2](P36)。知识的传授仅仅是教育的最基本目标,除去知识外,还有更崇高的目标值得追求,比如说如何去开启智慧,如何去创造新思想等等。

教育不是固有的思维僵化,它的伊始应该是学生自由地探索,挖掘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区分好自己可以理解的与不可以理解的。同时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可以应用到生活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被丧失。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果知识的学习淹没了学生对探索的渴望,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缺乏智慧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失败的教育。

归根结底,什么是智慧呢?怀特海先生认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智慧关系着知识的运用、问题的解决、经验的升华,智慧是对知识的掌控,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2](P36)也就是说,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4]。诚然,知识的学习是有必要的,它能向我们提供直接经验,而这种直接经验一旦被我们运用,就能内化为我们自身的经验甚至可以产生更多的新思想。毕竟,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对知识的自由把握,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是对学习的不断规训[2](P36)。

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只有掌握智慧的人,才能更加坦然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面对万事万物的变化。一个总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自己却不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很大程度上可能缺乏积极而富有的创新精神,更谈不上能够从中悟出智慧。真正的智慧之人,是主动地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发现人生的快乐,这种获取知识的自由才能真正得到解放。长期处在知识灌输状态下的学生,因习惯这样的思维训练方式而产生惰性,进而不再主动去探索知识了,这种强加于他们的教育必定扼杀学生对渴望智慧的冲动,智慧只能在自由的氛围中产生。

但自由并非是随心所欲的,它必须遵守一定程度上的规训。规训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满足学生对智慧的自然渴望[2](P38)。如果教育对这种自由有超强的控制,势必会使人的大脑变得麻木不仁。教育不再富有想象力与创新力,而是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书呆子”。知识的获取、智慧的培养不再是自然的、快乐的活动了,而是成为个体心智的负担。事实上,真正有效的规训是一种自我约束[2](P42)。倘若学生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遵守某些纪律,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体验学习的内在价值,从而保持比较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3 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3.1 重视课程的有机整合

教育惟有与生活世界相联结,才能富有生机与活力。为此,怀特海先生极力倡导要消除各学科知识之间致命的孤立状态,认为这种状态严重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认为它扼杀了文化的精髓,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判断力,是无活力的教育[1]。同时,他还极力主张教育应倡导两条原则:第一,不可教授过多的科目;第二,教授知识务必精细透彻[2](P2)。简而言之,教育中所学的知识最好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且学校课程应该统一于生活的整体,学科之间应该相互包容和融合。教育不是要把知识切割成互不相关的一个个独立的部分,而是要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运用。

重视课程的有机整合,教育才有活力与生命力。由于各门学科都是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的,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科的整体性,教会学生通用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至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迁移。如果教师只传授某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轻视其他学科,将会导致学生缺乏丰富的思维,缺乏整体素质的发展,无法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未知的世界。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就无法感受教育的魅力,也无法彰显自身的想象力与创新力。

3.2 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会忽视浪漫阶段的重要性,直接将一些精确化的知识展现给学生,导致学生长时间停留在精确阶段。这样做不仅仅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认为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差事,而且对学生的心智发展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实施好真正的教育,就必须善于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在浪漫阶段,学生们开始对所学的知识有所感悟。他们从最初接触单纯的事实到开始逐渐意识到事实之间的联系,由此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种学习兴趣与欲望,恰恰又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能够引发真实的感性经验,使学生们能够体验高品质的浪漫,从而激发他们更加强烈地进一步精确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大量的浪漫之中,自然而然地向精确阶段迈进。

同时,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运用某种规律性的有秩序的方法,把他们在浪漫阶段中所接受的信息整理清楚。事实上,如果没有浪漫阶段的大量信息作为基础,精确阶段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此外,教师在综合阶段中,要始终强调学生对前两个阶段中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地运用。之后,教师又需要引导学生回归到浪漫阶段,进行下一个循环的探索。教育就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循环周期,在浪漫——精确——综合——浪漫的循环周期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学习渴望上起着恰到好处的激励作用,那么学生一定可以不断地为他在学习中取得的某种成就而惊喜,不断地想要探索新事物,从而引发新的思考与感悟。

3.3 保持教师的教育情怀

观照当下的学校教育,正呈现出这样一种机械的、为人们所诟病的面目: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地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使学生在灌输中逐渐丧失了作为“人”的丰富性。一些教育工作者把教育仅仅看作是知识的传授,并以此作为教育应追求的目标。至于知识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否有关系,是否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则并不在乎。

既然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就必须保有一定的教育情怀。要善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教学,也应该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多去梳理知识,理解所学的知识点,为了理解而学而不是为了分数而学[5]。作为教育者,要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要时刻敏锐地觉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压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旨在学生的自身发展上,教育不是要满足于是否教会了学生某些特定的知识,而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索。

4 结语

总之,怀特海的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对教育的审视与反思。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积极的智慧,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教育的魅力,如何从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进而增长智慧。诚然,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乃是把握生命之节奏,即自由与纪律之节奏,浪漫—精确—综合之节奏。作为教师,我们更要把握好生命的节奏,尊重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这个和谐的节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学习的幸福,产生学习的热情。最终,使智慧之花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

[1] 付殿英. 遥远而有震撼的回音———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及其深远意义[J]. 外国教育研究, 2004, 31(174):1-5.

[2]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

[3] 王洪席. 怀特海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当代教育科学, 2011(18):14-16.

[4] 席 新. 怀特海教育思想分析[J]. 科教文汇, 2006(9):32-33.

[5] 朱光明, 赵亚飞. 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 高教研究与实践,2016, 35(4):64-67.

[6] 张青琳. 教育的唯一主题即生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解读[J]. 高校教育管理,2009, 3(5):62-66.

[7] 张广斌. 教育的使命与价值——怀特海教育哲学解读[J]. 当代教育论坛, 2007(2): 128-130.

[8] 阳黔花, 杨芳. 怀特海论教育的目的[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 126-131.

曾玉云(1995.12-),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G423

A

1672-5832(2017)11-0232-03

猜你喜欢
怀特海阶段智慧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一封“安慰信”
美的教育背景——品怀特海的精神发展史
漫画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