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 贾学龙
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中传承雷锋精神教育路径探析
张国庆 贾学龙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应把志愿服务作为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广泛培育大学生志愿者,依托志愿者服务活动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方式实现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常态化。
志愿服务 雷锋精神 传承 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高校应把志愿服务作为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促使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高校如何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教育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是摆在当前必须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雷锋精神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引领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使大学生深化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准确把握和践行雷锋精神,进而弘扬雷锋精神。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形成具有正能量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的实践者,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传承传播者,促进形成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行为模式
通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心”入雷锋精神和“身”入雷锋精神的统一,即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统一。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开拓眼界,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培养自身的志愿服务意识;形成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工作作风,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
(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培育“雷锋精神种子”、“雷锋精神骨干”,经过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将雷锋精神进一步扩散,让雷锋精神在大学生群体里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对大学生进行雷锋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重视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依托的传承雷锋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在大学生中广泛培育志愿者传承雷锋精神
在高校设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方面的选修课和雷锋精神方面的必修课,让大学生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更加深入的掌握志愿者服务精神和雷锋精神;通过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结合理论和实践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激发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和传承雷锋精神的责任意识;通过建设“雷锋精神种子工程”,培育大量的“雷锋精神种子”,使得这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同学们的学习楷模,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周围人,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到校外和用人单位去就是传播雷锋精神的种子,进而推动雷锋精神的常态化建设。
(二)依托志愿活动服务平台实现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常态化
依托志愿活动服务平台,把雷锋精神融入其中,使大学生感受到志愿服务就是雷锋精神的一种体现,感受到志愿服务是高尚的事业,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主动接受雷锋精神的洗礼和熏陶。高校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建设好暑期社会实践、“三支一扶”、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大型活动服务等志愿服务品牌活动,让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形成社会、高校无缝隙对接的全方位雷锋精神育人格局。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高校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予以支持。物质方面,高校要给予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经费保障,例如:为大学生志愿者购买意外伤害险、交通费用支出、志愿服务组织必要的活动费用等,确保大学生志愿者无后顾之忧。精神方面,高校应定期选拔出一批优秀志愿者予以表彰,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辐射广大同学,从而在全校形成“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争做雷锋式大学生”的氛围,推进高校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常态化建设。
[1]黄慧,韩冰.雷锋精神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传承[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黄蓉生.论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2(11).
(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本文系2016年度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6LX041。
张国庆(1985-),男,汉族,辽宁朝阳人,硕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贾学龙(1988-),男,汉族,山东禹城人,硕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团委干事,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