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丹丹 孙 丰 牛 聪
高校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学风建设研究
唐丹丹 孙 丰 牛 聪
开展高校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学风建设,必须遵循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注重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自身特点。本文针对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讨了其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科研学术水平,为高层次复合型艺术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高校艺术类 硕士研究生 学风建设 艺术教育
学风,从广义上来说一般包括学习风气、学术风气、教学风气,以及办学风气等,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学习、治学等方面的风格[1];狭义上的学风特指在校学生的学习风气;《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2]认为,学风是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在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风气,研究生学风是指研究生在学习、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通常包括治学态度、学习目的、方法纪律等。
从上述意义上说,良好的学风是高校的宝贵财富,是教风、校风的基础,学风问题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学风建设则是学术发展的命脉,是衡量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也将一直是高校永恒的主题。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相较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艺术类研究生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在开展艺术类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工作过程中,需要结合艺术类研究生的特点,不断创新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工作机制,为高校学风建设乃至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笔者作为高校艺术类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通过多次认真调研,结合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的认识和体会,对当前高校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学风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剖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升艺术类研究生的学风建设效果。
笔者经过多次认真调研,结合自身体会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目前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学风建设体现出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生源成分复杂,知识结构差异大,专业课文化课两极分化
近年来,随着艺术类研究生的扩招,群体生源组成、年龄、阅历、思想行为、培养类型等都较为复杂。当前生源主体大部分来自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生,还有少量同等学力和自考本科毕业生,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交叉学科书籍、文献阅读量、艺术专业软件应用熟练程度等参差不齐,与同院校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薄弱,尤其在英语等方面差距明显。而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注重发展自己艺术本专业,忽视文化课学习,花在专业课时间精力远远多于在文化知识学习上的付出,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极分化严重。
(二)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学习方面的学风问题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大多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这意味着他们普遍悟性很强,拥有非凡的艺术创造能力,长期的艺术熏陶使得艺术类研究生思想自由奔放,且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特性,但相伴而来的是学生的学风也相对自由散漫,且偏理想化[3-5],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学习纪律松弛。由于艺术类专业的个性化、独立性特点,上课方式多样,不拘于课堂,在专业学习、参加科研项目、外出调研、研究创作等培养过程中较为独立分散,这使得艺术类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相对自由宽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违纪行为时常发生。
第二,学习时间不足。部分艺术类研究生在校期间花大量的时间去校外代课、开办艺术班或者为企业做设计宣传页等兼职赚钱,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较少,没有能够沉下心来搞学习,无法按时完成课程任务,迟交甚至不交作业,每到临近考试普遍采取“突击”复习的方式,推崇所谓的“考前一周效应”,每年缺考、考试作弊、抄袭、代考等学风败坏的现象屡禁不止。
第三,学习目的功利化。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和社会不良道德风气的影响,艺术类研究生无论是读研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乃至就业选择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即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调查发现,很大部分艺术类研究生选择读研目的仅是为了混一纸文凭,找到一个好工作,因此社会上曾一度出现研究生“只为学位,不问学问”的说法。
(三)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科研方面的学风问题
目前,艺术类研究生群体总体学术氛围良好,但一些不良学术行为仍有发生,如抄袭和剽窃、伪造和篡改、一稿多投等,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获奖作品重复参赛、抄袭他人作品、不重视学术论文、学术失范缺乏认识等问题。特别是普遍对学术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随意拼凑研究报告、发表论文重数量轻质量等。学生学术兴趣不浓厚、缺乏科研态度[6],大部分艺术类研究生不主动参加和自己课题无关的学术报告,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参与学术活动往往只为了完成毕业指标。学生这方面的学风问题已经背离了科学精神,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学风的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可从四个方面分析导致学生学风问题的原因,即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自身、社会、高校和导师:
(一)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自身原因
当下部分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诚信缺失、道德观念淡薄,作业抄袭、考试舞弊、论文作假习以为常,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可以无所不为,在学习、科研、学术评价等学术活动中缺乏道德自律,抱有侥幸心理,一旦蒙混过关没有被严肃处理,则更加肆无忌惮而更多地出现违背学习和学术道德的学风问题。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国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却也带来了风气浮躁、功利主义、诚信缺失等不良社会现象,这些不良现象侵蚀着研究生的头脑,直接诱发着研究生学风畸形发展。近几年一些知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频发,抄袭、剽窃捏造、篡改实验数据等丑闻频频曝光,部分艺术类研究生也不可幸免的受到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开始出现抄袭作业、考试舞弊、东拼西凑学术论文、不潜心学术研究等一些学风问题。
(三)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艺术类研究生不良学风现象主要归因于教学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目前大多数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单位缺乏针对学风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教育课程,艺术类研究生普遍对学术道德、学风规范的认知度不够;另外,对不正学风、学术不端惩戒处罚制度执行不力,对于违反学校条文规定的学生大多采取批评教育为主,处分为辅,即便对学生处分,也怕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前程”,临近毕业前会“高抬贵手”,解除违纪学生的处分,这直接导致艺术类研究生学风问题屡禁不止,甚至不断加重;同时,对艺术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不足,好多政策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四)导师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师生比出现了研究生多、导师少的局面,导致部分导师疏于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对研究生的学业采取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的态度,甚至对未达到学业要求的研究生保驾护航,使之顺利毕业;另外,导师的行为将对研究生产生直接影响,但部分导师存在学术抄袭和剽窃他人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甚至有些沾染了社会不良风气,追逐名利;也有的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枯燥乏味、教学方式单一,无形之中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下艺术类研究生学风建设问题的诱因。
考虑到艺术类硕士生群体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在开展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工作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遵循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注重艺术类研究生自身特点,以服务研究生为宗旨,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学风建设质量:加强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强化艺术类研究生对学术科研活动的重视,在“双导师制”中贯彻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努力促进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学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一)加强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为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高等院校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必需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研究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工作融汇贯穿在入学教育、在校学习、外出调研、科研实践、党员活动、导师教育等诸多环节中去,帮助研究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强化学习纪律、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德艺双馨”的精通专业知识的艺术设计人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号召艺术类硕士研究生通过自身努力,增强道德观念,加强自律精神,崇尚科学,尊重学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二)强化艺术类研究生对学术科研活动的重视
第一,高校应努力完善学术奖惩制度,对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高水平论文、设计竞赛获奖者给予奖励,并对优秀的研究生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广大艺术类研究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其走健康的学术道路。第二,大力开展符合艺术类研究生“口味”的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如结合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邀请艺术类专家学者以及民间艺人,以学术报告、作品展览以及现场实践操作等的形式,激发艺术类研究生的兴趣和爱好。第三,教育、监督和惩罚是解决艺术类研究生学风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艺术生入学时,便应建立研究生个人“诚信档案”,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习成绩、科研成果以及获得荣誉和处分等,平时注重加强对艺术类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引导艺术类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校规校纪;同时,围绕研究生在校学习、科研、学术评价等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明确的惩罚力度,为他们敲响警钟,减少他们学术失范的机会。
(三)推行“双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导师在学风建设的育人作用
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导师是研究生教育活动的主体,鉴于我校艺术类研究生实行校内理论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在学风建设中应推行“双导师”负责制,“双导师”应在思想品质和学风建设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同时,在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等工作中,有意识地介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常识,引导研究生自觉践行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鼓励研究生通过勤奋刻苦钻研实现学术理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从而培育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治学态度以及学术人格,最终成为国家有用的艺术人才。
[1]王力.高校学风建设及其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吴保华,刘君君.新形势下艺术院校大学生学风建设途径思考[J].学理论,2014(17):220~221,226.
[4]孙凯军.艺术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24~26.
[5]刘星.新时期艺术院校学风问题及对策——以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195~196,212.
[6]李亚慧,王为正.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艺术教育,2016(02):285.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唐丹丹(1985-),女,汉族,陕西人,硕士,郑州轻工业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孙丰(1982-),男,汉族,山东人,硕士,郑州轻工业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牛聪(1987-),汉族,河南人,博士,郑州轻工业学院,研究方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