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2017-11-25 05:00:53迟梅华
长江丛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层面大学生能力

迟梅华

校园专区

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迟梅华

在国家创新创业的战略大背景下,国家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切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不仅能推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而且能够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然而就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情况分析,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新形势下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径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大学生 创新创业 新路径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局势,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李克强总理曾说:“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最大本钱,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新创业之中,催生了新供给、释放了新需求,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无限,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寄予厚望。然而,纵观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现实难题。因此,新形势下各高校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径迫在眉睫,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一)创新创业政策难落实,作用发挥不佳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励和扶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以期望通过创新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也确实帮助了一批有志学子走上了创业之路。但是,纵观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受到地域、环境、传统择业观念与家庭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创新创业政策一时还难以从宏观层面落实到实践当中,创新创业政策的作用难以显现。

(二)创新创业环境未完善,机会把握不住

从国家层面看,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很大,期望值很高。但反观创新创业的全过程,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而国家的政策更偏重与创新创业初期的扶持,对创新创业的后续服务与支持明显动力不足。这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所顾虑,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最终只有创业的想法,而缺失创业的行动力,最后导致错失创业良机。

(三)创新创业体系不健全,创业氛围缺失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时间短,师资不足,硬件设施配备不全,缺乏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缺少榜样力量。

(四)家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度低,缺乏物质保障

大学生本身是没有经济来源的群体,他们的创新创业的物质保障主要来源于家庭,但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家长更期望学生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而不想冒创业的风险。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就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家庭的物质支持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难以开展。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且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这些制约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

(一)国家层面

首先,从宏观政策层面分析,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用强有力的政策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其次,在政策贯彻落实方面,应全方位、多领域、多渠道加强政策落实工作与后续保障工作,尤其在资金、税收、人才引进、软环境等方面做好相关政策扶持与保障工作,力争做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全覆盖。

(二)社会层面

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创业。首先,社会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其次,在社会舆论方面,新闻媒体要加大舆论宣传与导向,积极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让全社会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精神动力。最后,在双创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要紧随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大力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的信息共享平台。

(三)教育层面

首先,高校应积极转变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其次,高校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通过开展学生职场争霸赛、大学生三创赛和职场精英赛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最后,高校应该多领域建立各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园等,加强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走校企合作之路,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四)家庭层面

首先,大学生家长应积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了解当前的社会大背景、国家政策与就业形势,积极认可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行为,在精神上为学生提供鼓励,在行动上为他们提供扶持。其次,在家庭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当然这种支持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包括资金、厂房、设备和技术等。

(五)个人层面

作为大学生个人,创新创业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要想提高自我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就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等。首先,在知识能力方面,大学生要在知识学习和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和科学加工和消化,从而激发自己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其次,在创新创业意识精神方面,大学生要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提高自己的创业品质。

三、新形势下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路径的意义

(一)这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分析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情况,劳动力明显过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逐年扩大,大中专毕业生数量连创历史新高,据统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将达到795万人,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因此,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就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这是满足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高等教育归根结底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个体和开创精神的群体,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促发展,以创业助力市场经济的深化与改革,这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三)这是高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未来的高校竞争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必须扎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准确定位,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有自己的办学亮点。因此,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大力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升高校的竞争力。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储备军,是人才的中坚力量。“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在当前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更多关注的是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也直接关系到我国自主创新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综上所述,如何在新形势下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引领工作,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成为摆在全社会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钱益民.转理念 重协同 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4(28).

(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迟梅华(1983-),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大连财经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层面大学生能力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0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抄能力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