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从众心理的社会学视角分析

2017-11-25 05:00王依凡
长江丛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社会学心态现象

王依凡

青少年从众心理的社会学视角分析

王依凡

从本质来讲,从众心理应当属于社会心理的一类普遍现象,此类现象本身构成了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和措施。针对青少年这个群体来讲,青少年本身处在特殊的成长期,身心并没有真正实现成熟。对于这个群体如果不加引导,那么存在较大可能表现为不良的从众心理。由此可见,如果能运用社会学视角来剖析青少年具备的从众心理,就能真正明确从众心理的根源所在,进而选择正确的途径来疏导青少年并且为其提供健康的心理引导。

青少年 从众心理 社会学视角

一、前言

受到个体社会化带来的影响,现阶段很多青少年都表现为相对较强的从众心态。一般情况下,青少年都会存在较大可能受到同伴对其带来的影响,因而产生了从众心态。因此可以得知,从众心理将会影响到青少年本身的价值认识以及行为导向。相比于传统的正式教育来讲,潜在的从众心态将会给很多青少年带来相对更强烈的影响[1]。目前的状态下,从众心理已经渗透至青少年的各项日常行为中,对此有必要加以社会学的解析,密切结合青少年的真实心态来选择适当的疏导方式,消除某些不良的从众心理。

二、从众心理的表现及根源

从基本特征的角度来讲,从众心理构成了个体社会化的一类重要途径。相比于其他群体而言,青少年存在更大可能表现为从众心理的现象。究其根源,就是由于青少年很可能受到特殊的身心状态影响,进而出现很强的从众倾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很多青少年模仿同伴的某些行为或接受某些思想,然而并不愿意听从师长对其进行的教导[2]。从众心理具体涉及到多样化的社会根源,具体来讲具备如下的外在表现:

首先是学业层面。经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可知,处于同个宿舍或者同个班级的青少年往往表现为相似的学风。因此从学业角度来讲,从众心理已经渗透于青少年平日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行为中。

其次是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目前的状态下,很多青少年都拥有了相对富足的家庭条件。在平日生活中,常见某些青少年追逐时尚,倾向于购买价格相对较高的服饰、手机及其他用品。遇到生日宴请以及同学聚会等需要消费的场合,某些学生由于囊中羞涩而不愿去参加,因此遭受了其他同学的歧视或者非议。

第三是道德层面。从众心理不仅体现于平日生活以及日常学习中,同时还可能渗透于道德层面。例如面对募捐活动或者义务互助等学校开设的活动,同班或同宿舍的学生将会表现为相似的参与积极性[3]。受到从众心态的影响,某些青少年还可能表现为作弊现象、破坏公物或是旷课行为等。因此将冲中心理渗透到道德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

三、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引导

面对市场化与信息化的新形势,更多青少年普遍呈现了相对明显的从众现象,而上述现象有着很多的根源。具体来讲,建立于社会学前提下的心理疏导与思想指引涉及到如下要点。

(一)优化整体的校园氛围

青少年平日生活与日常学习的多数时间都处在校园内,因此很可能受到校园整体氛围给自身带来的影响。针对整个的校园氛围如果能实现优化,就可以正确指引从众心理,确保青少年拥有更加健康的行为模式与价值理念。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很明显的导向性与体验性特点,青少年身处其中就会受到感染。由此可见,学校管理者及其相关人员如果能致力于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就能为青少年净化整个校园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导青少年本身的从众心理。

(二)增强鉴别力与判断力

处在特殊成长期的很多青少年实质上并不具备完善的鉴别能力,针对特定的校园现象及其有关行为欠缺正确判断。受到舆论导向带来的影响,某些青少年觉得自己如果不够合群,则会遭受其他同学的冷落乃至嘲讽,内心无法承受长时期的压抑心理。为了改进现状,学校有必要借助多样化的宣传措施来提升同学们具备的鉴别能力,确保同学们面对多样化的身边现象都能予以正确的鉴别,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就能消除从众心态给青少年带来的某些不良影响。

(三)关注群体教育

群体育人指的是借助群体本身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来感染个体,确保个体感受到来源于群体的压力,进而选择符合基本道德的行为。受到转型期带来的强烈影响,青少年通常都很难抵御多样化的诱惑,因此在从众心态的驱动下做出了特定行为。对此如果能加以必要的指引,就能疏导青少年的情感,针对从众心理也能进行适当利用,确保有益于青少年整体心理健康水准的提升。

四、结语

经过全面分析可知,青少年具备相对较强的从众心理,这种心态本质上来源于多样化要素给青少年带来的综合影响。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分析,不应当单纯关注从众心理引发的某些消极影响,同时也要开展全方位的心理疏导。实质上,从众心理并非完全不可避免,对此如果能加以正确的指引,就能提升青少年针对各类现象的鉴别与判断能力,确保青少年都能接受应有的价值理念引导。

[1]顾颜,崔文香,赵红姬.留守青少年心理韧性调查分析[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2(03):193~196.

[2]雷榕,锁媛,李彩娜.家庭学校环境、人格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05):687~689.

[3]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J].心理科学,2012(03):530~536.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学心态现象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