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明 孙铭娴
高职院校学生拖延行为研究
汪 明 孙铭娴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拖延现状进行分析,深度剖析高职院校学生拖延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拖延 学业拖延 问题 对策
拖延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拖延的原因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人格因素、个人的理想信念、注意力情绪等,拖延行为会给学习、生活、工作都造成严重的困扰。同时,拖延者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拖沓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下,会给拖延者带来失落、焦虑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
拖延是心理学概念,是指在开始或完成一项外显或内隐的活动时实施有目的的推迟。从根本上而言,拖延是一种注重时效性的在发达的社会环境下才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疾病。目前关于拖延心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定义。一是强调时间的拖延,拖延者因主观因素拖延,失去了完成任务的最佳时机。二是强调非理性拖延,拖延者逃避任务本身。三是强调理性的拖延,拖延能使拖延者获得短暂的心理舒缓,这种舒缓压力的方式是对自身利益的一种满足。四是从道德维度强调拖延行为的道德评价。人们普遍认为:主观上推迟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不道德的行为。
家庭的教育方式是造成高职学生拖延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拖延行为形成的最早期因素。呵护型的家庭教育造成学生拖延行为最为严重。呵护型的家庭教育已经远远的超越正常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一旦家庭出现过度的干涉和溺爱,学生就会缺乏自控和自理能力,当这样的家庭教育的孩子进入校园后,失去了家长事无巨细的从旁指导,从而对于学业的完成失去控制,造成学业拖延。
第一,人格因素的影响。人格因素中能够影响拖延的特质有两个一个是严谨度一个是神经质。严谨度是一个人能否快速做出决断明确任务目标的衡量标准。如果自律程度越高,也就是越严谨,出现拖延的几率就低。神经质主要是情绪的稳定性和对事物的适应程度。拖延者通常表现焦虑、压抑、脆弱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对完成任务产生负面影响和不良心理困扰。
第二,控制力影响因素。控制力是个体对自我的把控能力,控制力差的拖延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力差的人情绪上冲动,冲动特质强的人做事无计划,在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选择上倾向于长期目标,不考虑收益;二是注意力分散,拖延心理的根源就在于自控力丧失,如果无法把注意力长期集中到一个事物上,就很难完成任务,最终导致拖延。
第三,情绪因素的影响。拖延者通常长期受到自卑、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的影响,这些情绪与拖延心理相辅相成,恶性循环,也有部分过于自信、对待任务过于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也会导致拖延。拖延心理是在心理上为自己设置屏障,这种防护心理本质上是逃避问题,从而选择性的完成简单任务或者干脆拖延任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影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会产生影响,非拖延学生家庭成长环境通常父母都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要求孩子的同时自己可以先做到,用积极的生活方式带动孩子的成长;而拖延学生的家庭氛围往往充满了不和谐和压力,父母对待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是焦躁和盲目的。父母在家庭中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要善于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当发现孩子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第一时间进行疏导。当学生遇到重大的抉择时,家长要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力,鼓励学生多进行尝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通过疏导、鼓励、尊重等方式促使学生减少拖延。
第一,正面看待自己。学生最初出现拖延心理是因为缺乏自信或自信过度造成的,所以作为学生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有点和缺点。要勇于克服自己的拖延心理,当决定完成一项任务时,要鼓励自己在任务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排除心理干扰。
第二,正视拖延心理。首先要认识拖延心理的表现,其次要了解拖延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长期的拖延心理会对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在认识到拖延心理的危害之后,要调整心态,尽量摆脱拖延带来的短暂的心理舒缓,勇敢的面对困难。
第三,明确目标。在面对一项任务时,首先要把任务进行目标划分,并尽量详细的制定一个完成计划,根据时间限制和重要程度对任务逐个完成。当不能完成任务时,要给予自己适当的惩罚,不能纵容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和鞭策自己。
本文针对学生拖延行为的现实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引导政策,希望通过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最终减轻学生的拖延现状。
[1]白雪,赵蔚,李志强.国内大学生学业拖延实证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129,134~136.
[2]张贺雯.大学生拖延心理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6.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党建课题“高职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现状及干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6YJKTZ03。
汪明(1979-),男,汉族,辽宁抚顺人,医学学士,辽宁医药职业学院护理系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