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君 吴 婷
高职大学生主观就业障碍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陈彦君 吴 婷
就业竞争、家庭背景、专业水平、职业知识、社交能力将影响主观就业障碍,高职学校可以此为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就业。
高职大学生 主观就业障碍 主观能动性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教育部网站日前发布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在校生达1006.6万人,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高职大学生招生人数的剧增导致其毕业时就业压力的增大,连续几年“史上最难就业季”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较本科生而言,高职大学生在学历层次、社会认同度、个体素质上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在就业市场上存在天然的弱势。尽管高职大学生就业障碍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观上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Сritеs(1969)最早提出职业障碍(Саrееr Bаrriеrs)这一概念,他将其定义为阻碍个体达成其职业目标追求的一切因素的集合。主观职业障碍(Pеrcеivеd Саrееr Bаrriеrs/ Pеrcеivеd Occuраtiоnаl Bаrriеrs)是 Swаnsоn(1991) 与职业障碍同时提出的,他认为,职业障碍是存在于客观环境中,具有现实依据的,是个体在其就业及职业发展中面临的障碍。而主观职业障碍从主观出发,是个体对自身及客观环境中可能阻碍其职业发展的因素的评价和认知,对个体的职业发展更有直接影响。
国内学者赵颂平和张荣样(2004)认为,职业障碍就是个人目前与理想职业的差距,他们还明确指出其代表的是个人能够通过主观努力解决的那部分障碍。吴雪梅(2006)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大学生主观职业障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在找工作阶段感知到的障碍,即主观就业障碍;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在感知到的自己在将来工作中可能遭遇的障碍。本研究以高职生为研究对象,将高职生的主观就业障碍定义为在大学学习期间感知到的就业可能会遇到的障碍。
(一)就业竞争
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被强化自己的高职生身份,使他们明确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差距,让他们在就业前就产生了自卑心理,不利于其参与到就业竞争。同时,媒体与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就业难的现实,加强了其畏难心态。再者,高校毕业生增多、学历层次提升、用人单位标准提高、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现象都对高职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背景
父母拥有文化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等优势资源的可在学生就业时可为其提供便利,这使得部分高职大学生过分以此条件为借口,拒绝自身努力,选择在学校放纵自己,等到就业时便习惯性的依靠父母。
(三)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目标感缺失的表现,其专业水平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高标准。另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故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专业课过分看重,导致专业学习时间相对较长,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实训安排密集,让部分学生产生疲倦感,丧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专业水平堪忧。
(四)职业知识
部分高职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知识教育不够重视,总是以应付的态度面对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这使得高职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对职业发展态势、求职渠道、求职技巧等职业知识了解甚少,直接导致其在就业中存在障碍。
(五)社交能力
目前高职大学生群体大多是90后,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做一切可以彰显自己个性的事,但又没有正确把握彰显个性的方法。有些学生用凡事都不和别人保持一致来彰显个性,这让他们难以融入群体,社交能力薄弱,不善于正确展现自我,不能随机应变。
(一)了解各年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
对于初进校的高职生,对自己的专业及就业问题思考不深入,对未来较迷茫,可以针对此情况开展活动让其了解本专业及其就业情况,如通过邀请毕业校友回校座谈,让他们有意识地去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就业状况。大二学生专业学习课程增多,对专业最有理性认识,学校可以考虑在此时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充分重视就业问题。大三学生有的已经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对就业有了初步尝试,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反馈来进行就业指导。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高职大学生普遍课程压力较大,今后可在不降低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精简专业课程,让学生切实对专业产生兴趣。在就业宣传时尽量从正面引导学生,让学生能树立起自信心,不要助长其就业畏难情绪。增加对学生职业知识的提升,包括行业发展动向,求职渠道、求职技巧、职场人际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发动家庭教育的力量,让家长加入就业指导
家庭背景会在不同程度影响学生就业。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前先对家长进行相关教育可能会更加有效。学校可通过通讯、网络、讲座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学生就业中,让家长了解相关行业现状、就业渠道、求职技巧,通过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自信心,从而降低学生的就业障碍。
[1]赵松平,张荣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3).
[2]吴雪梅.大学生主观职业障碍及其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