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茹
浅论思想政治课的学生生命在场
张学茹
学生生命在场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取得实效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实大学生的生命离场正在消解思政课应有的效果。学生的身体离场、心理离场、思想离场、生命活动的匮乏,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不当等存在着客观联系。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内容、因地制宜的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牢牢的吸引学生回到思政课现场,实现学生在思政课的生命在场,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生命在场 生命离场 改革
生命在场是指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的生命为出发点,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基础,促进学生在动态生成中体验生命的独特性,以达到学生生命和谐的教育状态。研究生命在场对思政课实效性的影响问题,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面临的现实挑战所致,也是巩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主阵地的迫切需要,更是落实习总书记今年年初在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的形势所迫。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更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生命的忽视,客观上造成了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的事实。要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回归思政课教学的原点,研究学生生命在场这个思政课教学的初始问题。
生命在场是伴随着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提出而提出的。叶澜教授的论述已经为“生命在场”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先声。叶澜提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首次运用“生命在场”这一概念的是张文质老师。2007年他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中倡导的“生命化教育”提到了“生命在场”概念。他倡导“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健全的生命”的教育理念。真正将“生命在场”与“思想政治课程”两个范畴联系起来的是王安娜和孟庆男,他们在2015年《西部素质教育》期刊中,发表了文章《论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在场”》。他们对“生命在场”的内涵做出了释义,并探讨了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在场,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应根据生命在场的理念对“以生为本”的思想进行贯彻,使课堂真正成为关注学生生命的场所。
(一)教育宗旨的要求
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世界上唯一拥有至高无上的生命与灵魂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学生生命是思政课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尊重学生生命是一切思政课教育的核心理念。
(二)现实的教育困境要求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影响到教育出现了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处出现了教育的“无人”现象。思政课沦为空洞的理论说教和单纯的教条灌输,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想生机和活力。为挣脱现实课程功利化和工具化的倾向,急需教师以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的生命在场来促进学生德性生长。
(三)青年学生生命困顿的现实要求
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学生面临着“感情负重”的现实困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倍感生命的困顿。无视学生面临的现实困惑,一味灌输思想政治的理论教条,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活力。直面学生面临的生命困顿,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命在场,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学生面临的现实生命困顿。
(四)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
医学生是以护卫人民生命健康为己任的人群,对医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该一直围绕着生命这一永恒主题。医学教育和医疗活动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为基础的,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医学院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充分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树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尚待生命的生命价值观。
(一)学生的身体离场
生命在场的最基础要求就是学生的身体在场,即必须确保学生出现在思政课教育的现场。思政课的教学客体就是学生,单有教师这个教学主体,无法顺利开展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活动。科学的理论体系、缜密的论证过程、经得起考验的结论,都需要受众的接收,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但是思政课常见的现象却是学生出勤不足,迟到早退司空见惯。
(二)学生的心理离场
生命在场的较高要求是学生的心理在场。唯有学生的心理活动放在思政课堂上,才能让老师的讲授有的放矢达成实效,实现思政课知、情、信、义、行的有机统一。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往往是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中的很多人往往是把心理活动放到了思政课以外的其他领域。“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看似一句玩笑话,却或多或少的反映了目前大学生上课的普遍状况。在网络上查询“最费流量的大学课程”,得到的结果是“公共课、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毛概等”。在思政课上看电脑、玩手机,似乎已经成为思政课上课的“标配”选择。某些思政课课堂甚至成了学生追电视剧、看直播、玩游戏、刷微信的“重灾区”。
(三)学生的思想离场
生命在场的更高要求是学生的思想在场。毕竟思想政治课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学科。思政课要遵循学生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思想现状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起点,学生的思想现状也是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原始生长点。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多元化思想正在对大学生产生广泛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现状,事实上已经远离了我们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所要培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轨道。学生们在试卷上答的是一套,而自己心里所思所想的却是另外一套。学生的思想游离于思政课之外,事实上已经制约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实现。
(四)生命活动的匮乏
思政课教学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良好的教学生命互动,是生命在场的最高要求。思政课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世间至高无上的生命和灵魂的教育。思政课的出发点是人,思政课的归宿还是人,思政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成为更加幸福、更有价值的高尚的人。以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实现对学生的生命成全,这是思政课的最高境界。可现实的思政课堂,却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满堂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却呆若木鸡的被动接受。学生生命活动没有被激活,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生命离场现象,虽然和客观的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学生对自身要求不高密切联系,但也和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失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生命离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物化教育主体
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大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让等价交换原则成为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则,处于市场经济汪洋大海中的高等学校也不能幸免。学生交学费、高校提供教育,高等教育开始沦落为简单的商品。在市场经济的裹挟之下,有些高校教师逐渐背离“立德树人”的初衷,理念上开始滑向了物化教育主体的歧路。
物化教育主体就是采用对待物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失去生命鲜活的本来面目,变成工具和机器,师生关系被庸俗化为知识的交易。大学生被工具化为道德的“接受器”,教育者罔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无视大学生在德育中主体地位,强制他们被动接受统一的德育灌输。违背大学生道德成长规律,把生命当做物品来对待,降低了人之为人的起码尊严,也丧失了思政课以人为本的初衷。
(二)知识化教育内容
大学思政课的内容,是知、情、信、义、行等各方面的有机统一,不但强调道德知识传授,还有道德感情的培养、道德实践的落实。我国高校开设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对道德的显性知识进行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德育中的隐性知识,即指用道德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践行道德行为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技能、方法等,却无法简单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达到目的。把道德显性知识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弱化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实践的地位,割裂了德育中知、情、信、义、行的整体性,忽视学生将所学道德知识内化为实际道德行为的能力、以及运用道德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
(三)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
有人说高校思政课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也有认为高校思政课是“轰轰烈烈走过场,扎扎实实走形式”的误解。但是高校确实存在用智育的方式进行德育,用泉满堂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误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教育方式,不仅违背了德育本身的规律,而且也违背了大学生身心特点,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难以在实践中收到实效。
(四)言传与身教的背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责任人。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大学生品德建构和生长的重要借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声的身教,要比有声的言教影响力更大。一方面,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起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言行直接成为德育的有效资源,为大学生德行培养提供宝贵营养。教师的言传和身教,必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有些思政教师,片面追求吸引学生眼球,经常拿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来大做文章,甚至语不惊人誓不休,大量引用负面例证,对现实的中国社会做出歪曲理解。教师自身言传和身教一旦发生背离,就会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损害。
(五)非科学性的考评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恰当的考评才能得以显现。当前大学生思政课的考评方式,基本还是停留在用试卷考试的层次上。用考核知识的方式考核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忽视了思想政治课还有的情、信、义、行等方面内涵,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非科学的考评方式,错误的将学生引导到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歧路,事实上导致学生道德知识已经到位,而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却远远偏离,影响了思政课应有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学生生命离场是思想政治课实效性大打折扣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必须回到思想政治课的原点,让学生身体、心理、思想都回到思政课堂,实现学生在思政课的生命在场。为此教师必须改革思想政治课传统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内容、因地制宜的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牢牢的吸引学生回到思政课现场,完成对学生思想境界提升,实现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1]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2]柴志明,何仁富.大学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0.
[3]李维斌.让德性在生命中成长[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4]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6]叶澜.生命实践教学论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5.
[7]王安娜,孟庆男.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在场[J].西部素质教育,2015(1).
(作者单位:河北中医学院)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6GJJG136;2016年河北省社科联社会发展项目《生命在场对思政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60304172。
张学茹(1970-),女,汉族,河北昌黎人,硕士,河北中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