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吉星 庹津瑞 陈子航 吴显斌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700)
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王弘吉星 庹津瑞 陈子航 吴显斌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700)
小学学校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师生共同的行为文化等各种文化因素,对学校内的成员进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与主要措施等方面来进行,旨在使小学学校文化以其独有的意义及内涵特征成为社会文化中亮丽的部分,同时使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文化,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文化;小学学校文化;学校特色
每所小学的学校文化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历史积淀而成的,每所学校的历史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随着学校的走向而不断发展。学校历史是整个学校文化的源泉。如果充分了解了学校的过去,就能够更透彻地分析校的今天。
小学教师的工作十分繁杂而辛苦,面对着未谙世事的儿童,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感到身心疲惫。长此以往,学校及教师往往会失去教育的信念与理想,更不能深刻地理解教育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让学校历史文化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本源,让学校历史文化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动力,让教师与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历史中的任务展开对话感受学校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历史文化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学校价值观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学校全体或大多数师生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意义的终极判断。②学校价值观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持。学校就会具有克服各种困难和经得起挫折的强大精神支柱,由此可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良好机遇。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在6-12岁,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正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可塑性非常强,还有着多方面的潜能尚待开发。因此,小学不仅担负着教书的职责,更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学校价值观的培育,使得学生能够提高自我意识,促进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点上,意义是十分重大。另一方面,学校价值观对师生员工的行为具有导向和规范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口常工作繁琐而辛苦,因其教育效果的延后性而无法感受到职业幸福感,作为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学校价值观能够规范学校领导及师生员工的行为,并在具体问题上容易达成共识,从而大大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
学校物质文化是占据一定校园空间的有形实体文化形态,满足学校主体实用需要并蕴含着特定的教育理念、审美旨趣和价值追求的文化形态,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于小学来说,主要包括: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学校建筑更要体现出艺术性。在建筑的结构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长特点,尽量保证通风、明亮,并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校舍内部陈设包括室内外墙壁,走廊墙壁的利用,橱窗、名人挂像、警示牌的布置,教师办公室的装饰与布置,各专用教室的合理位置和内部陈设等。
校园的景观设施包括校园绿化、雕塑、纪念碑等。景观的设置应做到少而精,除了点缀校园、美化校园的功能外,更应起到体现学校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作用。
学校基础设施是指食堂、操场、体育馆、专用室场等教育配套场所,以及各类教育辅助设施,如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展台等技术装备。除此之外,还包括校徽、校旗、校服等。
学校物质文化既凸显了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建设和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又包含着学校长期以来凝聚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小学学校物质文化的创设应充分体现当地的环境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学校发展历史,在校园的环境设计与布局中透露出学校发展的品味和内在底蕴,反映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育人宗旨。对于一所小学来说,其物质文化对外是一张展现自我的名片,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目标、教学风格、学校实力和学校特色等,对内则是一张有形的意义之网,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学校的校风、学风以及师生们的道德观和精神世界。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结构和学校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同时,精神文化必须得到制度文化的支撑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组织机构如果不与学校目标的要求相适应,学校目标也很有可能无法实现。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进行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必需的,也是学校求得学校教育最佳效果的强有力保证。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指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的规定和条例,包括学校的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争睹等所有规章制度。
[1] 丁晗,刘鹏飞.校外教育的文化反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02:1-3
[2] 蔡亦卉.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 阿楠,孙建平.暑假教育培训:一个尴尬的话题[J].江西教育,2004,Z2:17-18.
[4] 张会霞.缺席的童年[D].西北师范大学,2010.
G627.6
A
1672-5832(2017)10-0229-01
王弘吉星(1996-),女,汉族,重庆大渡口,学生;庹津瑞(1996-),男,汉族,四川内江,学生;陈子航(1996-),女,汉族,福建福州,学生;吴显斌(1997-),男,汉族,福建福州,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