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倩
( 西藏大学 西藏 拉萨 850012)
解析元杂剧中的关公戏
赵晓倩
( 西藏大学 西藏 拉萨 850012)
关公戏在元杂剧创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元杂剧里面包含的关公戏出发,认真分析关公戏在元代中盛行原因及其分类,关注探究其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关公形象的发展与演变。
元杂剧;关公戏;文化现象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一个人物,他的形象随着三国的历史逐渐走进中国社会。在元杂剧中,有关关羽题材的杂剧大约占整个元代三国杂剧的五分之一。据记载,元代杂剧中的关公戏有13种,目前留存下来的有8种,探究它们中的异同与分类,在现在这个重温经典、回顾传统的时代还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1.1 时代呼唤英雄。元代,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大糅合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起的统一政权,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据和统治,具有明显的民族掠夺与压迫性质。
例如法律规定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准还手,即使把汉人打死了,处罚也是很轻的。如“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反之人,严行断罪[1]”。元统一中国后的最初三十多年禁止了科举考试,知识分子便再也没有进仕为官的途径,心灰意冷。
民族矛盾激化,吏治腐败,阶级压迫严重,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当时的统治社会普遍十分不满,所以当时人们需要一个时代的英雄,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关羽作为扭转乾坤、拯救百姓的大英雄形象被世人所景仰和爱戴。时代呼唤英雄。
1.2 正统之辨。在宋代时,出现了关于三国时期魏蜀谁为正统的大论争。欧阳修主张以“功业”为标准,将魏视作正统,而在章望之看来,以篡位而立国的君主,其政权不应该视为正统,“魏不能一天下,不当以之统”[2]。
北宋的正统之辨尚属于学术和历史性问题,那么南宋大多数人一反北宋欧阳修等人的观点,以“道德”为标准立蜀为正统,认为刘备为“汉室之宗”,是合情合理的,同时又仁德兼备,理应为正统,对正统之辨的评论带有明显的“尊刘贬曹”倾向。到了元代,外族入主中原,真正统一了整个中国,同时社会压迫与生活不保,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外族念头,“思汉”情绪越演越烈,以蜀汉为正统的民族情节无疑更加强烈。
蜀汉上承高(汉高祖)、光(汉光武皇帝)成为理所当然的正统,刘备蜀汉乃是正统王朝的代言人,而关羽既是成为光复汉室的重要人物,也是刘备正统政权的坚定维护者和捍卫者。所以关羽作为其典型代表人物,契合人们当时的心理需求。
1.3 “守护神”——勇武。关羽自古以来都是一种英武、勇猛的“战神、武圣人”的形象。在元杂剧关公戏中,几乎每部杂剧都会提到关羽展现他作为一名战将的勇武,如《单刀会》中第一折乔国老便夸赞关羽,《寿亭侯怒斩关平》中关西也称赞关羽,《关云长千里独行》中张辽也称:“丞相,咱不可与他交锋。想云长在十万军中刺了颜良,诛了文丑。俺如今领兵与他交战,丞相也,枉则损兵折将”,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这都是极力突出描写关羽的勇武特征的。
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大概有亡命涿郡、追随刘备、驻守下邳、委寄曹操、斩杀颜良、辞曹归刘、镇守荆州、刮骨疗毒、水淹七军、北伐襄樊、身死临沮。
从以上可以看出,关羽的勇武可达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即可解民于倒悬并光复基业。所以他带给人们希望,并且身上负有一种正义和安全之感,是人们心中的“守护神”。
1.4 忠义感天。在民间说唱文学中有关于其忠义的记载,元杂剧中尤其是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一方面吸收了民间文学成分,另一方面也极为强烈地呈现出关羽处处维护汉室、维护正统的忠义思想。
比如《单刀会》表现出鲜明的汉正统思想,该剧不仅巧妙地将荆州的归属转换为正统之争,且表现出关羽对“汉”字一往情深的忠义之情。第三折关羽一上场开宗明义地论述宗脉“我想当初楚汉争锋,我汉皇仁义用三杰”,将刘备列为汉室正统的接班人,并且还自称自己为“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豪气有三千丈”。
关羽把汉高皇、汉光武、汉皇叔三个人相提并论,并认为是一脉相承的合情合理合法的一个家属系统,一个异姓无法取代的有谱系可以作为依据的铁证。天下姓刘,姓孙的当然没有发言权了。
2.1 关公戏的分类
十三种元杂剧关公戏中后五种已经佚失,除《关大王三捉红衣怪》的内容无从考证外,其余四种所反映的内容都可根据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进行推断。我从戏剧中对于关羽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来分为三类:
第一类:贴近人物本身历史类。这一类型的元杂剧,以历史上人物真实发生的故事为创作主线,对具体情节作了创新与删减,甚至是改编,同时增补一些史实中不曾记载的事件,并融合进去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背景。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第二类:再创造事件类。这一类型的杂剧,没有历史依据,其内容情节基本上是作者虚构的,着重描写关羽作为一名将领英勇神武的形象和他对刘备集团的忠节大义,将他塑造成为一个传奇色彩十分浓重、非常完美的人物。如《虎牢关三战吕布》、《斩蔡阳》等,历史上并没有这些事实的记载,其情节都为作者所虚构。这个时候对关羽形象的塑造已完全从真实化的关羽发展到完美化的关羽形象。
第三类:神魔化类型。这一类型的杂剧,关羽已不是常人,他要么是以伏魔大帝或崇宁真君的身份出现,大显神威;要么以凄凄惨惨的鬼魂形象出现表达自己的悲痛心情。如《关张双赴西蜀梦》《关云长大战蚩尤》《关大王三捉红衣怪》。值得一提的是《关张双赴西蜀梦》中关羽以鬼魂的形象出现,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意义。
综上所述,关公戏盛行的原因不止一个,他是历史、时代的综合产物。剧中关羽形象既有真实勇武特征;也被赋予了忠义特征;更有在民间影响下呈现出来的完美性与神魔性。元杂剧中关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并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而与此紧密相连的关公文化更是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 (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2131.
[2]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45.
赵晓倩(1992-),女,河南省鹤壁人,西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J82
A
1672-5832(2017)11-0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