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影响因素及认知神经机制

2017-11-25 11:08:41邹小燕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面孔共情

邹小燕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共情的影响因素及认知神经机制

邹小燕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本文拟对共情的影响因素、认知神经机制进行综述,总结当前研究的局限性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共情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共情;镜像神经元;心理理论

共情是指个体在认识到自身产生的感受来源于他人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的感而产生的与之同形的情感体验状态。共情起源于动物的亲代养育,是一种良好的生存适应机制,对生物的环境适应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拟对共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梳理,并对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归纳,以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共情的影响因素

共情的产生与共情者、共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当前的共情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因素:面孔吸引性、性别以及社会情境。

1.1 面孔吸引对共情的影响。面孔吸引性对社会交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已有研究多关注面孔吸引对决策和认知的影响,但是当前有研究者开始关注面孔吸引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疼痛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吕杰妤用三个不同的实验来研究面孔吸引对疼痛共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面孔吸引性越高,被试对疼痛图片的刺激的评定等级越低,即“越丑越疼”;实验还发现面孔吸引主要是对疼痛共情的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起作用的,且ERP的实验结果表明面孔吸引对早期大脑前部的N1成分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对晚期的P250-P350成分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这表明面孔吸引对疼痛共情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疼痛共情的早期的情绪分享阶段;另外功能性核磁共振从大脑定位的角度出发,提出面孔吸引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可能是由疼痛矩阵中的情感成分反映出来的[1]。综上所述,面孔吸引性越低的共情对象越有可能使共情者获得越深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较深的共情程度。

1.2 性别对共情的影响。从共情的两种成分出发,较多的研究者认为女性的情绪共情显著高于男性。至于认知共情,则有不同的结论一些研究认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也有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李丹等人认为学前阶段的儿童并不存在情绪共情差异。进入学龄阶段以后就表现出了性别差异,女性的情绪共情水平开始高于男性[2]。因为女性的情绪共情在从童年向青少年转变的过程中提高了,然后趋于平稳,但是,男性的情绪共情水平一直相对较低,且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与情绪共情相同,学龄前的认知共情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在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有研究者认为7-14岁的青少年,其认知共情的性别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女生的认知共情水平高于男生,同时女性的共情准确性高于男性[3]。也研究者认为认知共情不存在性别差异,他们用动态和静态两种方式向被试呈现不同类型的情绪面孔,要求被试识别图片中的情绪,结果发现男女在面孔情绪识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共情的性别差异有两个原因:(1)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成熟度有关;(2)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倾向不同。

1.3 社会情境对共情的影响。共情对象的社会身份以及因此与共情主体形成的群际关系是一种常见的情境因素。个体更容易得到来自同一群体的其他成员的认同和支持,对不属于自己群体的人则通常更难产生共情,甚至会出现幸灾乐祸的情况。研究者发现归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之间可能发生更多、更强的共情反应。情境的公开性或私密性对共情反应同样存在影响。研究者发现,当他人所需的帮助不是非常强烈时,儿童在公开的情境下要比在不公开情境下对群体外成员有更多的共情反应和助人意图,对群体内成员的共情反应则不受情境公开性变化的影响。但是,当他人需要的帮助意愿非常强烈时,即使是在不公开情境下儿童对群体外成员也有更多的共情反应和助人意图[5]。

2 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

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都表明共情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镜像神经系统和心理理论系统。情感共情与镜像神经系统的激活密切相关。一些研究发现:前脑岛把边缘系统与镜像神经系统连接起来,在共情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当观察者看到他人愤怒时,镜像神经系统自动激活,然后通过前脑岛把神经冲动传递给边缘系统的杏仁核,杏仁核也被激活,从而使观察者也体验到愤怒情绪[6]。另外一些研究则发现:顶上小叶、顶下小叶、背部前运动皮质以及额叶都在共情模仿中激活,但是额下回没有激活。并且,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同等程度地激活。由此可见,顶叶和额叶的大部分区域,而不只是镜像神经元区域在共情模仿中有关键作用。认知共情与心理理论紧密相关,研究发现:内侧前额叶的腹侧部位,而不是背侧部位在认知共情中有重要作用[7]。综上所述,情感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主要涉及:前脑岛、前扣带回以及顶叶和额叶的大部分区域。认知共情的其神经基础主要是腹内侧前额叶。

3 总结和展望

当前就共情的脑机制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且多采用FMRI或ERP的技术进行研究,未来可考虑将两种方法相结合,以便进一步对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研究;其次当前的研究多以疼痛共情范式为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对被试的消极共情进行研究,虽然也有研究者开始关注积极共情,但是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未来从积极共情的角度展开,以更全面的了解共情的影响因素和神经生理基础。

[1] 吕杰妤.面孔吸引性对疼痛共情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

[2] 李丹,李燕,宗爱东,等.2岁幼儿移情反应的特点:与自发帮助、气质、亲子互动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8(4):961-964.

[3] Lam,Solmeyer,Mchale.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Empathy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2,41(12):1657-1670.

[4] Laurent,Hodges.Gender Roles and Empathic Accuracy:The Role of Communion in Reading Minds[J].Sex Roles,2009,60(5):387-398.

[5] Singer,Seymour,O’Doherty,et al.Empathy for Pain Involves the Affective but Not Sensory Components of Pain[J].Science,2004,303(5661):1157-62.

[6] Molenberghs,Cunnington,Mattingley.Is the mirror neuron system involved in imitation?A short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2009,33(7):975-980.

邹小燕(1991-),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认识与学习的跨文化研究。

B842.1

A

1672-5832(2017)08-0276-01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面孔共情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本期面孔
辽河(2022年4期)2022-06-09 01:56:03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 23:01:30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26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人与自然(2019年4期)2019-07-26 12:52:37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