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大学出版社 张珊
档案与物联网研究文献数据统计分析
文/河南大学出版社 张珊
物联网与档案研究是近年来档案学研究的新热门,为了解研究的现状与特征,通过对2009年以来相关文献的数据库、学科、年度、研究层次、基金资助、关键词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研究规模小、成果少;波动起伏,快速上升,持续向好特征明显;期刊是主要发布与交流平台,学科集中度高,明显具有学科交叉性;社会科学与其他科学研究并重,略偏重社会科学,偏重实践的结论。为物联网与档案研究的拓展与深入提供了参考依据与翔实数据。
物联网;档案;数据;统计;分析
自2009年第一篇物联网与档案研究文献发表,物联网与档案研究逐步升温,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呈阶梯型增长,已成为档案学研究的一个新热门。为了解与掌握这一研究的现状与特征,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文章对2009年以来物联网与档案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下是统计分析的结果。
样本文献来源: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
文献检索项:篇名
文献检索条件:题名=物联网 and 题名 = 档案 and (精确匹配)
文献检索时间:2016年11月04日
文献检索结果:478篇
文献统计分析项:数据库来源,学科分布,年度分布,研究层次分布,基金资助情况,关键词分布
(一)样本文献来源数据库分布情况。物联网与档案文献的近九成是发表在期刊上的,46篇文献占到了全部文献的88%,是物联网与档案研究成果发布与交流的主要平台。
(二)样本文献的学科分布情况。物联网与档案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表10篇(含5篇)以上的有档案及博物馆(23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14篇)、高等教育(10篇)、电信技术(10篇)4个学科,发表文献57篇,占全部文献的109.62%。全部7个学科发表的文献量达到了60篇,超出实际52篇文献8篇,文献的重叠率15.38%。物联网与档案研究具有比较明显的学科交叉性。
(三)样本文献的发表年度分布情况。物联网与档案整体上呈现出一个在起伏中高速发展的趋势。大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9年至2011年是起步阶段;2012年至2014年是快速增长及回落期,完成了第一个上升回落周期;2015年至今是再一个上升回落周期的上升阶段,虽然2016年目前的文献数量不及2013年的峰值,但如果考虑到时间不到年底,以及知网文献上线的滞后性,今年物联网与档案研究的文献成果数量会超过2013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互联网+这个大的背景下,这一上升趋势有可能得到延续。
(四)样本文献的研究层次分布情况。从样本文献的研究层次分布看,52篇样本文献分别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和其他4个大类的8个不同层次。
按大类排,社会科学类文献数量最大,22篇,占42.31%;其次是其他类,18篇,占34.62%;再次是自然科学类,11篇,占21.15%;最后是文化教育类,1篇,占1.92%。说明档案大数据研究目前是相对以社会科学研究为多,其他方面数量较多,没有明显的学科大类偏向。
从研究的具体层次看,偏重理论的基础性研究12篇,占23.08.46%;偏重实践应用的指导类、技术类、政策研究层次的研究成果21篇,占40.38%。说明物联网与档案研究更关注实践应用研究。
(五)基金资助情况。从研究成果获得的基金资助情况看,52篇样本文献中有3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基金3种基金的资助,占全部样本文献的5.77%。其中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两种2项,地方政府部门基金项目一种1项。虽然从受助文献数量总体上看占比数量较小,但在8年时间里就能获得资助并取得成果,在档案学研究中并不多见,表明档案学研究者,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对现代科技前沿的关注度与敏感度均不输于其他学科。从基金的种类及资助文献数量上看,国家级基金的种类和资助的文献数量均较地方政府资助项目的种类和资助文献数量要多,表明此研究主题在国家层面更为重视。
(六)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分布情况。从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分布看,使用的关键词超过40个,频率超过2次以上的关键词有22个。使用频率超过20次的高频词有1个,物联网;超过10次的有1个,档案管理;超过5次的有2个,RFID和物联网技术;超过3次的有6个,智能化、智能管理、智能化管理、档案、应用、高校档案。
综上,整个物联网与档案研究具有以下6个特点:一是研究规模较小,成果数量较少。总量52篇的规模和年均发表文献只有7篇左右,都显示出这一研究的规模较小。二是成果主要发表在期刊上,其他媒介发表的极少,甚至没有。三是文献涉及的学科相对集中,2个主要学科上发表的文献占到了全部文献的71%以上。四是研究整体上呈现一个波动起伏的快速上升趋势。五是研究目前是社会科学与其他科学研究并重,略偏重于社会科学,其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实践工作上。六是研究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的关注。研究内容上则较为集中。
[1]陈柳钦.物联网:国内外发展动态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J]. 决策咨询通讯,2010(05):15-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