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产物,大学生无需担保和任何抵押,在网上填报信息后就可轻松得到贷款。2009年,银监会要求银行不得给未成年学生办理信用卡,这给校园贷款提供了发展契机。又由于网络贷款流程简单,且供贷双方无需面对面,动动手指就可贷到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资金,再加上大学生不合理的物欲追求和较差的自制力,使得校园贷在学生间较有市场。校园贷目前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分期购物平台;二是P2P贷款平台;三是各类电商提供的信贷消费服务。不管是哪种贷款,其盈利方式都是鼓励学生超前消费,通过贷款收取一定利息,或在学生不能及时还贷的情况下,收取其他费用。近两年,“校园贷”负面事件频频发生,甚至有学生因未能及时还贷被威逼而自杀。由于社会监管不完善,平台的唯利性及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观,导致校园贷款出现“裸贷”等“异化”现象。
在普遍意义上,进行贷款的群体,应该多是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无力负担学业和生活等方面支出的学生。可在频发的“校园贷”事件中,进行校园贷款的大学生,家庭条件多数是中等偏上,父母的经济状况也足够供给学生正常支出。这说明,进行“校园贷”的学生群体,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弱势”学生,而是家庭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学生群体。而那些家庭情况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因对自身经济状况的清晰认识,很少进行“校园贷”。正确认识“校园贷”学生群体,能够帮助我们精准分析“校园贷”在大学生间持续发展的原因,为分析大学生发生校园贷行为的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疏导,提供了前提。
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上对于“校园贷”的认识,大多持负面消极评价,但就“校园贷”本身进行分析,它有着存在的合理性。
“校园贷”满足了大学生在消费、学习、创业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这也是“校园贷”的初衷。若“校园贷”被叫停,“逼贷”事件的确可以不再出现,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当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无法满足消费需求时,类似的“校园贷”事件还会发生。社会上出现有关“校园贷”的负面事件,不能就此进行完全的否定。毒害大学生的,不是“校园贷”这个事物,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社会、学生、服务平台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异化”。
(1)助长歪风,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校园贷”最直接的消极影响是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产生冲击。由于“校园贷”的监管不是很完善,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利用贷款平台,盲目跟风攀比,逐渐沉溺于物质享受之中。在过度物质消费的同时,其消费观和人生观也逐渐扭曲。
(2)“污染”校园,破坏良好校风学风建设。“校园贷”的消费群体是在校大学生,其主要宣传方式是网络广告和校园内小广告。此类随处可见的宣传形式,会极大“污染”校园的学习环境,不利于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
(3)滋长腐朽文化,影响社会文明健康发展。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影响着日后社会风气的趋向。社会要持续全面进步,必须注重大学生的成才培养,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而“校园贷”对大学生的诱导,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对社会的文明发展也产生着间接的不利影响。
大学生自身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才是“校园贷”能够存活并发展的最根本原因。透过“校园贷”,应该思考其折射出的大学生消费观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校园贷”乱象。
在研究已有关于“校园贷”的案例中发现,大学生贷款多是用于物质享受,购买一些超出消费能力的产品。而购买这些“奢侈品”的起因,多是学生自认为物质能带来优越性和受关注度,实质上是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正是由于物质上的相互攀比,这类大学生愿意在“校园贷”上进行贷款,负债消费。大学生没有立足于自身的经济状况,超前消费,负债消费,这些错误的消费观成为了“校园贷”的发展助推器。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以学习为主,每月的生活花费应大部分用于学习支出。但现今大学生每月的消费结构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变,物质消费、享受消费占了很大部分,而学习消费却很少。当经济状况不能满足消费时,大学生又不愿通过兼职等其他方式改善经济状况,而是直接诉诸于校园贷款,这是大学生惰性行为的表现。这种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错误消费观,成为“校园贷”发展的直接动力。
理性消费是基于自身经济情况和实际需求深思熟虑后而产生的消费,当代大学生的很多消费行为是不理性的,一般会有跟风现象。从众心理的存在,会诱导大学生冲动消费,而冲动消费,最终可能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及大学生经济状况的紧张。冲动消费需要钱,“校园贷”正好为大学生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平台。盲从、冲动的错误消费行为是大学生在消费前没有理性思考的结果,跟风盲从心理、冲动消费是“校园贷”发展的催化剂。
大学生错误的消费观念是“校园贷”存在的根本原因,但社会监管的不完善,网贷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全面,也是“校园贷”能够发展的重要原因。要规范校园网贷,必须实现相关政策、法规的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政策、法规不能及时有效地跟上创新步伐,规范“校园贷”,必须加强相关立法,相关监管制度也要不断完善。社会要加强对校园网贷的管理,规范校园网贷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校园网贷的发展,才能促进校园网贷正面价值的实现。
社会加强对“校园贷”监管力度,规范其发展,还能有效遏制腐朽思想的滋长,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在良好的社会风气氛围中,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才能得到正面引导和树立。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但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不良思想、观念等都向校园渗透,影响大学生这一社会建设主力群体。高校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积极的风气学风,遏制“校园贷”及类似不良事物在校园中肆意发展。同时,高校还要大力开展消费观教育,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发展,高校老师需要和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交流。高校要努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教师要真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高校和教师的积极帮助下,才能给学生提供较好的成才环境和正面的人生引导。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各种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而大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还不够,易受外界影响,大学生必须清楚认识自己在大学阶段的任务,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大学生存在的错误消费观念是促进“校园贷”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必须做到自省自查,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脚踏实地,不攀比盲从,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坚持理性、适度消费,同时,还应该学会和老师、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学会面对各种诱惑挑战。
“校园贷”的无序发展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冲击,必须对“校园贷”进行全面的分析,不能只是完全的否定,要认识到其折射出的当代大学生虚荣、从众、超前的消费观念。在规范“校园贷”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对策中,社会需要完善监管机制,高校需要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教师需要加强积极的价值观教育,学生需要务实自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样,在社会、高校及大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校园贷”就能真正发挥其本质作用,而大学生也能树立积极全面的思想价值观念。
[1]张政:《浅述大学生与校园贷》,《科技展望》2017年第3期。
[2]林燕霞,许再佳:《关于“校园贷”乱象的背景分析及对策》,《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3]叶岩:《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年第16期。
[4]赵剑莉,魏继业:《新形势下辅导员如何应对“校园贷”》,《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第3期。
[5]赵剑桥:《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