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静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初中写作教学收放自如
贺 静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自语文设科以来,写作一直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重要部分,也是最难提高的部分,对于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收放问题,本文先基于学生的写作现实,研究“先收后放”和“先放后收”的争执,然后决定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探讨初中写作教学的收放自如。
初中;写作教学;收放自如
初中生还处于智力发展阶段且知识储备并不丰富,大多数学生没有任何写作的习惯,他们害怕写作,逃避写作,而教师也一样,大部分精力都投身于阅读教学,对写作这一板块也忽视了很久,从老师到学生都没有形成一套成熟便于操作的写作模式,许多中学的作文教学大都来自课本要求,也有的来自于老师心血来潮的命题,造成的现实状况就是,教师眉头紧锁,一筹莫展,愁作文的主题,愁写作的文体,愁写出来的质量,而当他们好不容易把作文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又开始抓耳挠腮了,他们更崩溃,感觉自己无从下手。
作文主题确定了,教师开始详细的分析作文,甚至自己口头上作出了一篇,而学生反而更写不出来,能写的也是对老师话语的复述;但若把作文只布置一个大概要求,学生们也一样一头雾水,面面相觑,写作天马行空,作出来的文章也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由此可见,写作教学有自己的微妙之处,教师不能“放”的太多,把学生要说的话自己先说了,也不能“收”的太紧,让学生手足无措。所以在写作教学时,教师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毕竟写作的主体是学生,应该以学生为根本主导,教师指明方向即可,同时这样的指导必须是收放自如的,才能应时之需。
对“先放后收”大家有一个疑问,既然是先放,那肯定是让学生放胆文,而实际情况确是,学生放心大胆的写了,但他们却如脱缰的野马一样,横冲直撞,到后面收的时候,岂会那么温顺?并且这样的先放后收对学生的时间也是一种浪费,初中生他们的认知结构还处在形成阶段,且慢慢开始有了自觉性,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教师要帮助他们的认知与情意,个性协调发展,放纵写作会使他们丧失写作的兴趣。
而对于 “先收后放”也许大家争执最多的地方就是,他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很难让学生有创新,自由自在的写作。这里就要来探究写作的目的了,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初中生年龄平均在12至14岁,他们经历太少,阅历尚浅,就算给他们“先放后收”的条件,他们也不可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写作是对记忆的一种重建,过往很少的经历在他们头脑中是杂乱无章的,所以初中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恰当的写作技巧,怎么样对文字进行锤炼,文章要怎么选材,整篇文章应该怎样布局,什么文体更适合这篇文章,让学生用最恰当的语言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感触,那么纵使再怎么样去写,文章也是有模有样的。
既然他们各自都有不足,也都有可取之处,那就不如将他们结合起来,且收且放,最终达到收放自如,很多事情并不是非要争个高下,存在即为合理,既然他们都是写作中不可否认的存在,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去运用,如何去实践,让其真正落实到初中生的写作课堂中。
3.1 学生“放”,教师“收”
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必须要放飞自我,经历的少并不影响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略带稚嫩的笔尖也可以写出真情实感。青少年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做敢想,所以作文第一步就是要他们敢写,只有先写出来,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提高。写作作为学生记忆的一种重组,构建,可以激起他们以前经历却不曾开口告知他人的事件和记忆,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跟以前的自己,在写作中初次相遇,在记忆里久别重逢,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意识外化,把那些星星点点的想法,通过写作将它点燃,浮现,奔涌而出,这是只属于学生自己的天然写作素材,学生要尽可能地放逐自己在记忆的海洋里游荡。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己的情感,思想去主导写作,给写作注入灵魂,“作文的过程是激发思维,召唤情感的过程。”“常规的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与自由,而且抹杀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与激情,不仅飞不起来,连走都不会了。”[1]“放”就要放的尽情尽兴,彻彻底底。
“放”有利于学生解放天性,扩展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可以没有顾虑,畅所欲言,每个学生都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文,他们洋洋洒洒的写下自己认为很自由有创新的作文之后,由于不能及时的自我评价,知识面又狭窄,会对自己的作文有理解上的偏差,画地为牢,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收”,恰当的引导他们,让放作为前提,收起关键作用,学生只有放胆写,教师才能有理有据的收,让学生在写的基础之上,可以合情合理的表情达意,注意一些写作规则,技巧和方法,这些写作上的共性。
相对于学生的放,教师的收是一项辅助工作。学生最开始的“放”,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如果缺少老师的及时点化,收拢,那么“放”也只会是一种滥放。例如我在初中实习期间,老师布置的是写人物的记叙文上,初二的学生应该懂得写作要注意搜集素材,构思立意,表达要明确,内容要充实。但他们的文章还在一如既往的写“父爱如山,深夜背着我去医院看病”等等这样的桥段,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写作还停留在完成任务阶段,一味的模仿,套文,对于素材没有任何选择,不管陈旧与否,就信手拈来,能用即用。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来“收”,帮助学生重新调整写作思路,制定写作计划,让他们可以写写自己的老师,最亲密的朋友,或者喜欢的偶像明星都可以,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受,例如深受中小学生追捧的《奔跑吧兄弟》,里面都有大家喜欢的偶像,都可以拿出来分享。受到鼓励后的学生,开始不但不害怕写作,而且都很积极的去思考,之后写的作文,虽然有些地方还不够成熟,但整体上还是进步很大,观察得很全面,很仔细,同时还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真正做到了感情真挚,很打动人,也很吸引人。所以只有教师“收”的及时,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得到提升,作文才能更合乎情理,更加严谨。
3.2 教师“放”,学生“收”
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作文,是因为他们对写作的命题根本不感兴趣,觉得自己无话可说,造成了写作困难,而我们的写作也是一直以来喜欢重复,小学写过的题目,初中也是换汤不换药,继续来写,这样重复的过程忽视了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小学也许写的时候有新鲜感,觉得有很多话要说,但往后年年写,再有趣的话题也不免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所以教师学会“放”,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放”并不代表撒手不管,而是要求教师,要凭借自己的经验,以及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放开思维定式,教师要突破对写作题目的限制,想法设法的从历史,生活,经验等多个角度启发学生,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2]不要隔离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多方面理解,只有放的开,学生才能打开思维,有内容可写,这样才能有生动创造性的文章,内容上“放”开了,另一个困难就是形式。教师需要将写作教学跟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使学生可以在这些语文活动中积累到丰富的写作素材,一举三得,读写说都可以得到训练。以“放”为基础,慢慢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感觉,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同时,在“放”的时候,可以结合优秀范文,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别人优秀的文章中,学习到自己写作所缺失的。例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可以尝试着让学生用散文化的形式去描写这首诗词,即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记忆,又可以顺便锻炼学生写小作文的能力,久而久之,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学生还会觉得它难吗?所以,教师的“放”也有技术层面的难度,“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去思索关于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有所解悟,自然每逢写作,无不如愿了”。[3]那就是要让学生在舒服,自由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写作水平。最后“放”除了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之外,还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那么这个评价就是有建议性,且要讲究方法,让学生在老师这里得到再次写作的信心和勇气,那么这才应该是真正做到了“放”的境界。
教师的“放”有利于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而“放”也需要“收”。在教师“放”的前提下,学生很自由的写作,形式上没有框架,模式的限制,内容上不受思想,表达方式的束缚,学生的“收”是收在他们写作之后的自我修改,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评价交流,把自己对作文的想法说出来。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交互批改,也可以是自己修改,还能是教师评改,互动互推,对文章进行更深一层的雕刻,润色,即为学生的“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大刀阔斧,学会了取舍,知道了怎样正确表情达意,自己主动获取的会比老师教自己被动接受更有益,在评改中逐渐将形式规范,合乎写作的准则,学生在此就可以去有意识的“收”。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谁放谁收,都没有特定的步骤和顺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当学生“放”胆写时,教师要提醒他们适当的“收”,这样才会收的有价值;当老师解“放”写作的形式与内容的时候,学生就要主动自觉的“收”,这样才会“收”的有意义,文章才能字字见真情,且放且收,收放自如,才能最终让学生自由自在而又合乎情理的写作,这是一个双方互动参与的过程,缺一不可。
[1] 廖声文.浅说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与体验[J].中学语文,2005,(2):42
[2] 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C].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
[3] 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14::2
贺静(1994.09-),女,汉族,陕西延安人,扬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G632
A
1672-5832(2017)07-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