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恶之花》中的美
——以波德莱尔的美学原则为立足点

2017-11-25 11:54范竹青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波德莱尔芳香哲理

范竹青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解读《恶之花》中的美
——以波德莱尔的美学原则为立足点

范竹青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原则,即应和理论、化丑为美以及从恶中发掘美等思想,从而发掘出和谐之美、哲理之美、反抗之美等独特的美。论文从应和理论中体现的和谐之美、化丑为美时体现的哲理之美以及赞美邪恶时体现的反抗之美三部分具体分析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的美。

《恶之花》;美学原则;和谐之美;哲理之美;反抗之美

《恶之花》中的“恶”指的是病态、丑陋以及罪恶,“花”是美的象征,即病态、丑陋、甚至罪恶的花也有美的一面。波德莱尔的美学原则包括应和理论,化丑为美以及从恶中发掘美。立足于波德莱尔的美学原则,发掘《恶之花》中独具一格的美。

1 应和理论中体现的和谐之美

波德莱尔认为各种感觉、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形式与内容、各种艺术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应和关系,《应和》这首诗中就详细深刻地阐释了这些应和关系。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彼此紧密联系,组成了象征的森林。自然有时会向人类发出模糊不明的信息,由于诗人不停地追寻自然、狂热地爱着自然,所以熟识自然,因此唯有诗人可以明白自然发出的模模糊糊的话音。了解自然,明白人与自然都是处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才易于达到一种物我浑然一体的状态,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应和》中也体现了各种感官之间的应和,“芳香、颜色和声音在相互应和”。声音可以被看到,色彩可以被闻到,味道也可以被听到,人的各种感觉融会贯通,和谐自然。“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这句诗恰如其分地解释了感觉之间的应和关系。芳香可以触摸到,如儿童光滑柔嫩的肌肤;芳香也可以听到,如双簧管柔和动听的乐声;芳香还可以看到,如草场般铺青叠翠。芳香是新鲜的,是柔和的,也是青翠的。嗅觉、触觉、听觉和视觉完美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种和谐之美。

在《黄昏的和谐》中,当时辰到了之后,花儿在枝头散发着芬芳,“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香味阵阵飘荡,与声音相互应和着,在通感中和谐自然。而且这首诗的题目就是“黄昏的和谐”,整体的情景比较和谐,花的芬芳与圆舞曲的幽咽,热烈与忧郁。

2 化丑为美时体现的哲理之美

波德莱尔摒弃了传统的诗歌题材,大胆创新,选取了城市的丑恶与人性的阴暗面,化丑为美,从中发掘哲理之美。

《腐尸》细致地描述了路边一具腐烂的尸体,她臭气熏天,吸引了大量肮脏的苍蝇和蛆虫,这散发着恶臭的丑恶腐尸令人惊讶,使人惧怕。惊讶于人死后竟然如此丑恶,尸体本就与美相距甚远,而腐烂的尸体更是令人作呕。而惧怕则是因为腐尸的形态实在难以详细描述,恶心又可怕,还有就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死后的样子过于狰狞丑恶。波德莱尔为何如此细致入微地描写一具腐尸?其实他只是通过这样另类的方式表达对他所爱之人深深的爱恋,即使她终将死去,容颜不在,尸体腐烂,散发出阵阵恶臭,最终成为白骨,化为一片腐朽,他也会依旧爱她,这种爱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波德莱尔对爱情的看法是“你的爱虽已解体,但我却记住其形式和神圣本质”,爱人会年老色衰,变得丑陋不堪,甚至成为腐尸,令人无法再驻步凝视,但是爱情是超越一切的,其的形式和本质是永恒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换而消逝。波德莱尔正是因为对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爱情精神有着自己的见解,所以才会通过《腐尸》这首极其与众不同的情诗,表达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爱情。他爱的只是她这个人,而不是仅仅因为她美丽的容颜和苗条的身姿,或者是其他一些外部因素,这些都会消逝,唯有爱情精神永不消逝。

3 赞美邪恶时体现的反抗之美

波德莱尔摒弃了“真善美”统一的主流审美,把善和美区别开来,从中发掘恶中之美。

《献给撒旦的祷文》中,波德莱尔认为撒旦是最博学、最俊美的天使。他虽被世人唾骂,饱受流亡之苦,但屡败屡战,在挫折磨难中日益成长,变得强大。他无所不知,可以医治人类的焦虑和恐慌,拯救各种各样苦难的人类。撒旦于人类而言犹如救苦救难的上帝,这是他对堕落天使的评价。因此波德莱尔祷告:撒旦啊,我赞美你,光荣归于你,你在地狱的深处,虽败志不移。他给予了撒旦极大的赞美,撒旦虽败尤荣,他敢于反抗上帝,反抗不可质疑的存在,这种精神就是他的胜利。他希望自己的灵魂有朝一日可以憩息在智慧树下和撒旦的身旁,智慧和反抗精神正是波德莱尔所追求的。波德莱尔从邪恶的撒旦身上发现了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这是恶中开出的花朵,具有反抗之美。

《亚伯和该隐》则是讲述了亚伯之子和该隐之子截然不同的人生。亚伯和该隐本是亚当的孩子,俩人向上帝耶和华供奉,上帝喜欢亚伯的供奉,该隐嫉妒,怒杀其弟亚伯,遂被惩罚永世流浪,而其子与亚伯之子的人生也有了云泥之别。亚伯之子一生衣食无忧,幸福美满。上帝喜欢他,天使垂爱他,家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绕膝,热闹不已。而该隐之子却痛苦一生,最终悲惨死去,而且他的痛苦永无止境。他忙忙碌碌却总是饥肠辘辘,饥寒交迫是常态,一生落魄不堪。最终,面对如此的不公,走投无路之下,奋起反抗,登上天堂,把上帝摔倒在地上。他的悲惨人生都是源于他父亲犯的错,上帝迁怒于他,恨屋及乌,这一切的不公平都不应该由他来承受,忍无可忍的他终于决定反抗。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这是波德莱尔从该隐之子的身上发现了同样的反抗之美。

立足于波德莱尔的美学原则,发掘、欣赏《恶之花》中的美,波德莱尔之所以可以发现这些美,根本原因在于他是睿智的,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以及各种感官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展现出这种和谐之美;他十分清醒地认识现实,看清了许多事物的本质,没有被外表所迷惑,从而从而展现出这种哲理之美;他十分清醒地区分了善与美,从而发现了这种反抗之美。简言之,《恶之花》是美的,具有不一样的美。

[1] 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恶之花[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郭宏安译.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 波德莱尔著、文爱艺译.恶之花[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4] 张洪学.发掘恶中之美——论《恶之花》中恶的意象及其审美特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范竹青(1993-),女,汉族,内蒙古丰镇人,在读研究生,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I106

A

1672-5832(2017)07-0029-01

猜你喜欢
波德莱尔芳香哲理
波德莱尔
芳香甜美的水蜜桃儿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为自己调香,造一座精油芳香花园
南方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