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反抗
——浅论村上春树与王小波的人物精神

2017-11-25 11:54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王二比较文学王小波

王 超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天津 300000)



孤独者的反抗
——浅论村上春树与王小波的人物精神

王 超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天津 300000)

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为当代两位知名作家,他们身上都被贴上了“边缘人”、“另类”等相同的标签,而且他们的思想中都有极其相似的部分,被评论家称为“两颗质地相近的灵魂”[1]本文将从村上春树与王小波人物形象中所共同体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入手,希望能够找到“两颗质地相近的灵魂”交接的部分。

村上春树;王小波;孤独

1 敢于正视生活的社会边缘人

在他们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并且很乐于沉浸在这种孤独寂寞的一个人的气氛当中,他们会自觉去体验并感觉这种孤独的现状,并在这种孤独的现状中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他们也承受着孤独所带来的压抑与寂寥,当然正是这种矛盾、苦闷甚至痛苦的现状所带来的压力与动力才使他们能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有了异于常人或者超于常人的认识与体验,这种痛苦一方面是社会所施加的,但是这种孤独的痛苦很大程度是他们自己选择追寻自由与独立的结果,所以他们的身上更具有了一种坚毅勇敢,这种难能可贵的质量,这种选择使他们对社会,对自己的认识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与安乐,更有心中遥远的大海,村上春树与王小波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并不是终日无所事事、对周围毫不关心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永远在用自己的力量想要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原本面貌,或是向外探求,亦或是向内求索,来认识来改变这个荒诞的大环境,所以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实践者,开拓者,他们都是敢于正视生活的勇敢的社会边缘人。

这种思想在村上春树与王小波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随处可见,例如村上春树笔下“我”,大多对外在世界并不怎么关心,更多的时间用来探索自己内心的所产生的问题,或者去寻找某种内心失落多年的东西,对于社会他们并不索求多少,他们只是在不断的去寻找、去认识那个最初的自己,像《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的主人公多崎作一样,离开快乐的高中五人团队后,去东京上大学,突然被冷落,多崎作工作后,他经历了一段“空白”时光,“不跟周围人交流,终日沉默寡言,每天专心几个小时想死的话题,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如空气般无意义”,[2]慢慢的重新恢复后,他要去寻找、探求的是多年之前高中时亲密无间的团体为何突然对他冷漠的原因。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我”则要寻找的是能够读梦的独角兽头盖骨,还有在《海边卡夫卡》中那个励志要成为史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的田村卡夫卡在父母离异无法做出选择到底跟哪一个的情况下而最终离家出走,为了逃避梦中“杀父奸母”的预言,他离家出走后离群索居,大部分时间住在图书馆中,终日与书本为伴等,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村上春树的笔下的主人公他们孤独的无奈与鼓起勇气后的探求。

同样的,这种孤独者的反抗的人物形象我们也能在王小波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王二”上找到许多相同的地方,例如在《时代三部曲》的《黄金时代》中的王二,在知青时,其实跟当地的老乡相处关系并不怎么好,他经常因为自己的所谓的“特立言行”遭受到老乡们的批斗,但是“王二”觉得这样挺好,自己每天很是悠然自得在一个人的环境当中,每次与陈清扬在山里的相遇,一个躺在山地想着“不着调的事情”这些都让他很是满足,“王二”也在探寻着自己,探寻着属于自己的精神自由与肉体自由,为了反抗,为了追求人生存的自由与精神自由,他用那个年代成为禁忌的性爱来表示自己的反抗,同样身为不合群的孤独者,村上春树与王小波同样选择了积极而非理性的反抗方式去面对荒诞社会,来体现,彰显自己的生存状态。

2 村上春树与王小波:孤独反抗中的不同

2.1 村上春树-孤独中的无力

村上春树的人物形象背后是凄凉且无奈的,没有澎湃磅礴的宏大叙事,同时也没有气势恢宏的人物雕塑,而有的只是在平凡中对人物进行朴素平静到极致的描绘,同时在平静中对生命对个体有刻骨铭心的认识就如我前文所提到的那样,村上春树一直有一种面对社会面对命运的无力感与束缚感、无奈感,即使这个主人公使出浑身解术最后成功了,但是也成了最无奈的选择,仿佛这个时候失败倒成了一个未尝不可的选择。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形象通常不爱交流,不爱沟通,喜欢一个人独处,爱读书、爱健身、跑步,喜欢音乐尤其西方古典音乐,安静的沉静在一个的世界中,成为社会中的多余人。当然这种排斥并不是出于恐惧,也不是出于某种低层次的怀旧与感伤,这种安静的沉静在一个人的世界的状态相反是出于喜欢,出于自愿,是对人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探求,对人自我意识的更深次的剖析,对人性深处的更深层次的体验。

2.2 王小波-孤独中的特立独行

王小波与村上相似的同样也是这种对一个人孤独状态的喜欢,但是他也有一种鹤立鸡群的不屑与自保,王二的不一样同样有外在荒唐的世界的影响,还有自己个性的特立独行,在受到不公正待遇而逃向荒山如《黄金时代》,有的躲在地下室,终日不愿意见别人比如《我的阴阳世界》,有的则愿意沉浸在书屋的氛围中比如《绿毛水怪》我与妖妖,在没有理解的情况宁愿选择孤傲的走在不群的道路上,对外在社会荒唐的规则、虚伪的道德束缚的一种更有趣的消极不合作行动,在那个集体与一致高于一切的年代,蓄意的破坏既有规则和捉弄高高在上的权威则成为一种表达自我最好的方式,成为一种证明自我存在的最好表现,所以王二在这个程度上更喜欢这种反抗的状态。

结语

村上春树与王小波在人物精神上所共同体现出来的特点,让我们看到二人背后体现出的相近的思想观念,虽然有语言、国家、甚至生死等重重障碍,但是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到“两颗质地相近的灵魂”那交接的部分。

[1] 林少华.王小波与村上春树之间[N].北京:中华读书报,2007.12.19

[2] 村上春树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施小炜译[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3.10.01

王超,山西阳泉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西方文学。

I206.7

A

1672-5832(2017)07-0013-01

猜你喜欢
王二比较文学王小波
起床有妙法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似水流年
王小波 你好哇,李银河
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王二卖瓜
关于王小波的误读
比较文学的开放性与学科边界
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