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

2017-11-25 11:08覃思思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侯爵红与黑拿破仑

覃思思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关于《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

覃思思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小说原名《于连》,后来改名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副题是“一八三O年纪事”。于连·索莱尔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对于于连,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不能以一概全。

红与黑;背景;于连;形象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斯丹达尔以《司法公报》上刊登的一个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社会新闻为情节基础,进行大量的艺术加工和开拓所创作的一部具有浓厚政治色彩和时代色彩的长篇小说。小说原名《于连》,后来改名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副题是“一八三O年纪事”。

于连·索莱尔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对其形象分析,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上的三个观点对小说主人公于连进行形象分析:

1 于连是一个虚伪、阴险、踩着女人肩膀向上爬的阴谋家、野心家

出生于维立叶尔小城一家锯木工厂的于连,在近似机缘巧合地情况下,精通拉丁文的于连顺利进入市长德·瑞那的家中,成为一名拉丁文教师。长相俊美、才干出众的他与粗鲁鄙俗、麻木不仁的市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先得到了市长夫人奴仆艾丽莎的青睐。虽然一贫如洗的他第一次得到一个带有一小笔遗产的女人的求爱,快乐得痛苦了一场,但最后他还是拒绝了艾丽莎。也正是因为于连的拒绝,更加吸引了端庄秀美、心地纯洁的德·瑞那夫人。面对市长的羞辱,于连决心报复市长,于是利用德·瑞那夫人对自己的爱,征服和占有了她,用以证明自己具有拿破仑的勇气和胆量,具备适应“红”的生活所必需的某些品质。两人关系败露,于连不得不进入阴森可怖的贝尚松神学院学习。不甘在神学院过虚伪生活、不甘被人蔑视的于连经过努力成功获得彼拉院长的赏识,当上德·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并成功征服玛特儿小姐,初步实现了他个人的野心。虽然于连也是发自内心喜欢她们,但其最初的目的是利用她们这一点无可置否。当于连因为市长夫人被迫写下的检举信而不得已取消与侯爵小姐的婚礼,自己的升官美梦被打破时,竟愤恨地向自己的情人开枪,其的虚伪立显无疑。从这点上看,于连确实是一个虚伪、阴险、踩着女人肩膀向上爬的野心家。

2 于连是一个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

于连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但他却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于连勇于反对封建权贵,具体表现在他的七次选择中。《红与黑》这一小说实际上可以当作是于连的成长史。而于连的成长史大致可以分为:小城时期、神学院时期、巴黎时期、监狱时期四个时期。在小城时期中,于连就面对了四次选择。一是老索莱尔要求于连继承他的职业;二是面对市长夫人女仆艾丽莎的金钱诱惑以及求爱;三是在于连与德·瑞那市长吵翻后,他到朋友家里去,朋友劝他跟自己做木材生意,每年至少可赚三千到六千法郎;四是要不要去征服和占有德·瑞那夫人。于连征服市长夫人,虽说是为了报复市长的蔑视,并证明自己的本质与价值,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于连敢于对过资产阶级贵族、敢于追求的品质。但不久以后,对于市长夫人给于连带来的幸福,于连渐渐感到厌烦。这其实也反映了于连的与众不同以及敢于奋斗。而当其与市长夫人的关系曝光后被迫来到神学院的他又面临第五次选择,是留在神学院虚伪地学习艺术还是离开这人间地狱寻找新的职业,这也是对其生活理想的一次挑战。但最后,于连还是选择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了下来,最后当上了侯爵的私人秘书。第六次选择便是面对侯爵小姐的秘密邀约。而这期间于连又进行了六次选择。于连选择了赴约,并成功征服了侯爵小姐。于连对玛特儿小姐的征服,是他不甘被压迫,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表现最鲜明表现。于连的一次次纠结、选择,其实也是其意志绝对自由的一个表现,而他最后所达到的高度,一定程度上也是他自主奋斗的结果。

3 于连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于连幼时身材瘦弱,在家中被看成是“不会挣钱”的“不中用”的人,常遭父兄打骂和奚落。卑贱的出身又使他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他接受了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并在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军医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幻想着通过“入军界、穿军装、走一条‘红’的道路”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然而,在他14岁那年,波旁王朝复辟了,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代过去了。于连不得不选择“黑”的道路,幻想进入修道院,穿起教士黑袍,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年俸十万法朗的大主教”。虽然,经过自己的有意识无意识地策划,于连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于连感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于连的一生,始终离不开“拿破仑式”的理想和信念之中。这种对自由平等、激情洋溢的思想固然没错,但是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于连渐渐被带入黑暗腐朽的世俗。于连不屑于封建社会同流合污,但也正是因为过于追求拿破仑式的生活而逐渐被虚荣心和野心占据自己,最终成为杀人犯,为了自己的荣誉和地位前途,枪击情人。而,这精神信念,也让于连最终拒绝了艾特尔小姐的上诉要求。面对死亡,于连这种勇于承担罪行的行为却也让人感到十分敬佩。于连的罪行本不致死。但由于他的反抗精神,最终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这不免让人感到无奈又伤感。

现实短暂,理想永生。于连的奋斗与悲剧刻画了真实的人性,真实的社会,真实的心灵挣扎与抗争,真实的于连,真实的自己。一颗孱弱而勇敢的心,它义无返顾地在这黑暗的社会里,燃尽他的天真与热情,它永不服输,它勇往直前,它对于梦想的信仰和追求的勇敢和坚毅,回永远在文学的历史上,熠熠闪光,永不熄灭。对于于连,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不能以一概全。

[1] 世界文学编辑委员会.世界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

[2] [法]司汤达.红与黑[M].闻家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4] 王立道,甘大祥,沈来清.中外文学人物荟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覃思思(1993-),女,壮族,广西柳州人,研究生在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区域文化研究。

1565.06

A

1672-5832(2017)08-0025-01

猜你喜欢
侯爵红与黑拿破仑
鼻子
浅论《染血之室》中的意象
“拿破仑大军”
喂靴子吃饭
拿破仑美言惑敌
通识少年·拿破仑
只爱黑白红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
东汉列侯推恩分封问题辨正
——东汉侯爵继承制度研究之一
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