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争伟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铸就为官从政之魂
史争伟
德是为官从政之魂。干部作为国家权力的体现者和执行者,其自身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对于发挥示范效应、继续取信于民、巩固执政地位都会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炼就干部的优秀道德品质,产生通达的从政心态,树立敬畏之心和检验干部道德水准的高低。
中华传统文化 为官从政之魂
关于思想道德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德是为官从政之魂。从政重德,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大传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曾经讲过:“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为官之道即是修身明德的做人之道,又是修己以安人的为官之道。如果干部自己不能树立良好的榜样,又将如何教育群众,为官者正己方能正人!儒家的修身论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精华。儒家将“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儒家为了达到修身的目标,还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立志、省克、慎独、忠恕、力行。例如,忠恕,所谓忠恕之道讲的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做人应时刻做到换位思考,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更应当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思考自己做出的决策、制定的计划、下达的命令是否违背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是否会损害到别人的人格和尊严。
这些虽然是古代官员的修身之道,但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官德底线,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还有人讲过:人的烦恼的多半是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在比较早心理逐渐失衡,从而带来烦恼的。细细品味现实生活中,使人高兴或者沮丧的,又有多少不是来自于攀比。人贵在有一颗平常的心态,特别是领导干部,因为手中掌握权力,受到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如果没有淡定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就很容易别腐蚀,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有位干部曾经讲过,当人感到困惑的时候要常去三个地方看一看,一是常去监狱看一看,就会觉得自由真好;二是常去医院看一看,就会觉得健康真好;三是常去公墓看一看,就会觉得活着真好。可谓精辟、深刻,发人深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作为干部更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时常反思,行政决策有没有侵害到群众的利益?决策方式有没有违背民主原则?个人作风有没有危及到党的威信等等。有了有了敬畏的心理,就会时产生反思的习惯,就会有了进步动力和提升的空间。
心中有“畏”,才是进入角色和做好工作的心理起点和思想基础。而人的畏惧之心,一方面是来自于法律,惧怕法律的惩戒而不敢为。另一方面是来自于道德,惧怕道德的谴责而留下骂名。“法”是通过惩罚,重在攻“身”,让人产生畏惧不敢为;而“德”是通过教化,重在攻“心”,让人产生顿悟,从不敢为到不想为。所以,干部只有心存敬畏,做工作时才会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诚惶诚恐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才能抵制住各种各样的诱惑,从而守得住为官从政之魂。
道德修养,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无论历史有多么悠久,内容有多么博大精深,究竟能为当下的干部为官从政带来多大的影响,最终还要看领导干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领悟与践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认为,道德修养“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要使道德修养达到目标,功夫全在行上。衡量一个干部道德水准的高低,不仅仅要看他自己怎么说,更要看他在实践中到底怎么做。所以,“怎么做”是对干部道德水平最直接、最准确的检验。干部只有积极投身到工作实践、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自我道德意志的磨炼和完善,在实践中经受鉴定和考验,才能使自己真正地高尚和纯洁起来。审视古今官德,凡贪官、庸官、昏官,其无德无义,无诚无信,都是共有的痛疽痼疾;凡清官、明官、好官,其德高望重,以德施政,必是相同的高风亮节。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面镜子,最能直观地检验出干部道德的高低与真假。
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以一日无德,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德。毕竟,当官只是一阵子,做人才是一辈子。干部只有政治上合格、道德上达标、能力上过硬,才能成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公仆。
[1]靳凤林.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秦彪生.中共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74.
[3]綦常清.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3).
(作者单位:中共辽阳市委党校 )
史争伟(1982-),男,山东菏泽人,中共辽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