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李怡龙、陈健和杨桂芳,他们三人既有共性,又各有特性。共性在于他们的家庭和成长环境都在农村,且父辈有种植或者养殖的产业,他们是在继承父辈产业的基础上返乡创业的。返乡后,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寻求突破。
陈健是医科大学毕业的,但这不影响他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其实并不困难,在具备一定知识、学习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一两年的探索,再融入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和电子商务操作能力,能把一个项目很好地带动起来。他做的“黄桃小子”,正是基于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以及对农产品标准化、品牌设计多方面的综合,将本地的黄桃通过农村电商品牌做起来。
李怡龙在返乡创业后,负责沉香苗木的生产,他也将互联网的形式作为切入点和卖点,实现销量的稳定增长,这是他的创新与突破。在此基础上,他还开发了农业的创业空间和众创空间,带动周边的农民就业创业。
杨桂芳做的养殖项目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他在事业发展起来后,思考如何带动家乡经济发展,推动当地创客空间的建设。他不断地学习,在做好创业项目的同时,与不同高校合作、交流,将科研成果带回家乡。
他们三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项目做起来后,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特别是团队成员架构上,他们很需要新的成员加入。他们的发展模式缺乏组织管理的建设,现在需要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和资源。
“引凤计划”团队正是基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个体模式遇到瓶颈而提出来的。我们通过专业化的对接服务,在品牌设计、文化创意、营销对接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帮助他们,做返乡创业青年的朋友。这种对接不一定能提供很有效的帮助,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融合、整合出一个农业的创业圈。
我们也为他们梳理一条成长路线,提出一套“新农人”的成长方案,将具体问题体系化。如果能通过体系化,设计一条“新农人”的培养路径,就能加速提升国家的“新农人”的数量和质量。
和父辈们陈旧的种植模式不同,“90后”农民不再是单一的农民,他们集销售经理、技术总管、运营总监、研发专家于一身。作为“植场创客”的代表,陈健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重新定义农业,也在重新定义农业的过程中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用生态的眼光去耕作,用创客的思维来“折腾”,在农产品变身商品的过程中,嫁接互联网,引入品牌营销,讲求细节,追求创新。具有时尚感的品牌、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可爱的卡通周边开发,甚至异想天开地想做核雕,当黄桃被玩出了花样,我们惊喜地发现农业的各种可能。
我对毕业生返乡创业并不看好,他们所谓的经验,往往是校园里的经验,与社会经验脱节。在我眼里,一个合格的创业者应是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很多年的人,熟悉行业境况,有能力用手里的资源解决问题。返乡创业又与普通创业不同,它不仅立足于行业,也立足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从农村走到城市,见证城市的飞速发展,将城市的新鲜事物带回农村,改变农村的面貌,如果成功,他不但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而且有机会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这是一个鼓励创业的时代,无论创业成功与否,他们挑战自我,做我们想过却不敢付诸行动的事,值得敬佩。
采访这几位返乡创业青年的过程并不顺利,他们工作繁忙,成日奔波于乡野之间。白天下乡,晚上赶材料,偶尔还要应酬,休息成为这些青年生活中的奢侈之事。在农村创业并不比在城市创业轻松,他们的梦想以及助力家庭发展的这份心难能可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返乡创业的青年心里都明白,创业成功应以保护家乡生态环境为前提,家园弱势毁了,富有也成虚无,只有守护好绿水青山,方能打造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