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静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00)
老王的“苦”与“善”
——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
鲁 静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00)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塑造了老王这样一个“苦”与“善”的不幸者形象,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色彩。文中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对于突显老王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作用。
杨绛;老王;人物描写方法;人物形象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杨绛一家与孤苦贫困的三轮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作为一篇优秀的写人散文,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有力地塑造了老王这个善良、高尚的人物形象。本文试从分析《老王》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入手,深入探究老王的人物形象。
首先,文章第三段写道:“老王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概括了老王身体的不良情况。有论者认为,老王有三重不幸:“首先,老王的身体是不幸的。”“老王的第二重不幸是他的社会地位。”“老王的第三重‘不幸’应该是他没有得到相应的‘平等的尊重’。”身体的不幸是导致老王其他方面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身体的不幸,老王不能从事更好的工作,只能靠微薄的收入过着贫困的生活;他也不能娶妻生子,因而又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而更为不幸的是,他还要面对他人的歧视和非议……因此,这一句简答的肖像描写,为后文写老王各个方面的不幸作了铺垫,开门见山地塑造了老王这样一个不幸的底层人民的形象。
其次,文章精妙的肖像描写在第八段,这一段话将老王临终前病入膏肓的样子描摹得淋漓尽致。其中,“镶嵌”一词的使用可谓别具匠心。“镶嵌”原本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使二者固定。在此处,“镶嵌”写出了老王病入膏肓时萎靡、虚弱、僵硬、了无生气的样子,像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物体般,“直僵僵”地站在门口。这一描写颇有拟物的意味,极富表现力,使读者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副鲜活的画面。老王的这副模样固然有些“恐怖”,但却有这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即便是在临死的前一天,在自己已经病入膏肓的情况下,他依旧硬撑着,为作者送去香油和鸡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香油和鸡蛋可谓是弥足珍贵的,而贫困的老王却慷慨地将其赠与他人,并且不求回报,一方面暗示着他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另一方面也彰显了老王善良的品格。
文中关于老王的语言描写共有五处,都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
在第二段中,老王说自己“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因此成了单干户。“单干户”是当时时代的特殊产物。老王因为自己身体的不良情况而成了“单干户”,成为脱离了社会组织的“边缘人”,因而“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在那样一个计划经济时代,老王是一个孤独的个体,精神上没有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一方面因为他的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另一方面便是因为他是单干户。此外,老王经济上的窘困也从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是单干户,得不到乘客的信任。老王的这句话,体现了他感时伤世、自卑、无奈的心态,也从侧面揭示出他贫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段中,作者用了三个形容词来描写老王的家:“荒僻”、“破破落落”、“塌败”。由此,老王贫苦的生活再次一览无余。当作者问及此事时,老王只说“住那儿多年了”。简洁的一句话,表明老王一直过着如此贫困的生活,语气中透露出伤感与无奈的情绪。
第六段中,老王送钱钟书先生到医院却不要钱,作者杨绛先生执意要给他钱,他问:“你还有钱吗?”并且“拿了钱还不大放心”,都体现了老王善良、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高尚品格。老王的生活本身已经非常不幸了,但他还处处替他人着想。与许多靠他人帮助和接济过活的不幸者不同,老王虽然不幸,但却从未怨天尤人,而是自力更生,并且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不求回报,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似乎是对中国传统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颠覆:正如老王那样,无论一个人是“穷”还是“达”,都可以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凡的光彩。
在老王临终前为作者送去鸡蛋和香油这一情节中,老王说“我不吃”,并且当作者要拿钱作为回报时,他连忙制止,说“我不是要钱”。两句简短的话,表现了老王坚决的态度。老王说“我不吃”,其实是因为他已深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所以他将其送给作者,表示自己对他们一家长久以来的关心、照顾、帮助的谢意。老王坚决的态度不仅在于做好事不求回报,更在于临终前要用自己仅有的一点东西来向作者一家表示谢意的决心和深沉执着的感情。
文中的动作描写共有四处,其中尤以老王临终前为作者送香油和鸡蛋时的两处动作描写最为出色。
在老王临终前为作者送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中,有两处动作描写,精准地表现了老王病入膏肓时行动不便的样子。其中,“直着脚”表现出老王僵硬的肢体和行动的艰难,与“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肖像描写相照应。这两处动作描写与这一情节中的肖像描写紧密结合,互相映衬,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老王病入膏肓时虚弱、了无生气的样子。读者不难想象,行动艰难的老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来到作者家,又一步一步地回去的,这一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综上所述,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在日常小事的平淡叙述中,全面而立体地塑造了老王的人物形象。老王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苦”,包括身体不幸、生活的贫苦和孤苦无依等方面;二是“善”,即老王具有善良、乐于助人、自力更生、不求回报等美好的精神品质。或许从物质层面来看,老王是一个底层的贫民;但在精神层面,他却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令人肃然起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传达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老王》作为一篇具有浓厚人道主义思想色彩的散文,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教师还可利用课文作为范本,向学生讲解在写作中应如何有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生动、立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兼收并蓄的教学效果。
[1] [2][3]周小忠.“老王”的三重不幸[J].语文知识,2015(3):77.
鲁静(1993-),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在读研究生,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K833
A
1672-5832(2017)11-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