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飞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俗人唐僧
宋 飞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有名的佳作,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其中的人物给人深刻的印象,唐僧是西游记中取经路上的领导核心,一切的事围绕他转动,所以唐僧的形象举足轻重。《西游记》中交代,唐僧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好人,又是如来的弟子;他意志坚定,信仰虔诚,是小说中完美的化身,而本篇论文重点从世俗角度解读唐僧,摘掉神圣的面纱,看唐僧俗人的一面。
《西游记》;唐僧;俗人
《西游记》的故事结构很清晰,小说以取经为线索贯穿始终,从取经团体的汇聚到取经团体修成正果,中间穿插八十一难。很多人将前七回的大闹天宫与后来的取经分开来讲,这有他的合理性,但是本人更倾向于把前七回与后来的取经看做一个整体,因为行者本就取经队伍中的一员,前七回只是用以说明这个天生石猴本领高强,用以突出行者在取经团体中的重要性。
《西游记》中交代,唐僧前身是佛祖弟子,但转生为人后的唐僧是一个没有金身的凡人,即使从小与佛门有缘,但生在世俗中,终有未了尘缘,脱不了尘世的俗性,这从他为父报酬的情节中就有显现。佛法有云:万事皆空,既然皈依佛门,个人世界也就谈不上仇恨,但唐僧却于松阴之下谈禅讲经时,被酒肉和尚激怒,有了后来的为父报仇。也许是我们对唐僧的要求太高,自认为既是唐朝高僧,天命所授,就应无仇无恨,这样想来似可以理解唐僧行为。但唐僧在抓到杀父仇人李彪,刘洪时,对于活剜刘洪的心肝以祭祀父亲的举动没有提出什么异议,这就不得不让人感觉唐僧谈不上一代高僧,而是一介俗人。
读《西游记》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唐僧其实不只是没有摆脱世俗羁绊,还会发现唐僧性格中有鲁莽不自知的一面。第十二回中,唐太宗见了菩萨的颂子之后,寻人上西天拜佛求经,旁边即闪过唐僧,“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起保我王江山永固。”①从这时间的短暂就可以看出唐僧的鲁莽。取经之路,何其艰险,岂是一个心血来潮就能做的事。唐僧性格鲁莽的特点在取经的路上更加明显,唐僧收得行者这个大徒弟,对唐僧来讲,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如若没有行者的保护,唐僧如何能一次次脱险。每次遇到危险,或者知晓前方艰难时,唐僧的表现无非就是落泪,或者几乎惊于马下。每当此时,也都是行者在旁劝服安慰,唐僧才重拾西进之心。唐僧当初的决定兴起鲁莽,因为他没有考虑到西行的艰辛,更没想过自己要面多什么,只知一瞬间心生取经之念,那这样的取经之念有什么意义呢?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撑起自己的理想时,那理想只是一纸空文,唐僧的取经之念就是这样。
对身边的人却缺乏基本的信任,不辨黑白,也是唐僧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唐僧对取经的执着近乎愚,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只相信自己凡胎肉眼的判断。《西游记》中多次写到妖精变幻成或老人,小孩,或妇人以求智取唐僧,行者能够判断出真像,但是一次一次的妖精骗局却都能得逞,因为行者的真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唐僧眼见的就是如此,结果就是师徒四人一次次受苦。更甚的是真相就摆在眼前,八戒几句话后唐僧连自己也不相信了,转而认为自己所见是行者为逃脱责备设的障眼法,念动紧箍咒伤害行者,不得不说唐僧糊涂。
不过我们不能因为唐僧身上的缺点而忽略他的改变,历经了取经路上的各种艰辛,唐僧也是在慢慢变化的。起初唐僧对行者的印象是不服管教的泼猴,滥杀人命,所以他总是在念紧箍咒,在行者杀了强盗的时候,在行者打杀了变幻成弱者的妖精的时候。但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苦难之后,唐僧看着自己不信行者之言招来的祸端,渐渐改变,开始相信行者,甚至依赖行者,遇难之后想着徒儿什么时候救自己脱离魔爪,这便是信任的产生。在《西游记》七十五回中行者被收入阴阳二气净瓶当中,久久未归,唐僧为行者祈祷,甚是担心。第八十回中,唐僧要解救捆于树上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时,行者提醒唐僧这是妖精做的勾当,八戒还在一旁添乱,但是唐僧却说到“也罢,也罢。八戒啊,你师兄常时也看得差不多。即这等说,不要管他,我们去吧。”②从这里就能明显看出唐僧对行者的信任。还有第九十三回中,唐僧说八戒“袋子粗夯,悟空还有些细腻”③可见唐僧的变化,而这种改变源自信任。
很多人不喜欢唐僧,说他迂腐自私,这有他的合理性,但是只凭这一点就将唐僧划入“恶人”行列似有有不公。因为人们大多都太喜欢行者了,对他的爱近乎偏执,尤其是今人看行者与唐僧更是如此,因为行者是我们向往的自由,而唐僧是自由着的羁绊,但是我们也不能任凭心性有失公允的评判两者。在取经的路上,他们两者其实是在彼此推动对方改变,唐僧与行者高傲的心性都在慢慢的消磨,唐僧意识到他人的重要性,行者也在慢慢修炼心性。都说八戒是活生生的“人”唐僧又何尝不是呢,肚子里有点墨水就自命清高,自私自利,能力不足,又不自知,但是历经磨难的他也是有所改变,在做人的修行路上也是在不断进步,所以从这些细节看,唐僧又何尝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
唐僧不论其前世如何,今生的唐僧就是万千众生中的一般俗人,有血有肉与人无异,他用实践向世人证明了:心诚之人,功到自然成。《西游记》中唐僧,就是这样一个虔诚的俗人。
[1] [明]吴承恩:《西游记》,黄肃秋注释,李洪甫校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3月。
[2] [明]吴承恩:《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李卓吾批评,南京: 凤凰出版社,2010年4月。
[3] 王志武:《中国人的善恶困惑——<西游记>》,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2月。
注解:
① [明]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151页。
② [明]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984页。
③ [明]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1135页。
宋飞(199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小说方向。
J905
A
1672-5832(2017)11-0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