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宋诗选注》的“通变”思想显现

2017-11-25 09:08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宋诗三联书店诗选

魏 然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钱钟书《宋诗选注》的“通变”思想显现

魏 然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宋诗选注》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诗注部分,结合宋诗史、宋诗选、宋诗评为一体。纵观全书,我们在品味其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旁征博引的论述中发现,“通变”这一思想理论贯穿了整部著作。本文就从《宋诗选注》创作思想的“通变”、创作手法的“通变”以及创作语言的“通变”这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通变;创作思想;创作手法;创作语言

“通变”一词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提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而通之以尽利”,“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这些话说明了事物变化发展的道理,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之后,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中曾抨击过“珍古”而“不贵今”的现象。陆机也在《文赋》中进一步论述到文学发展规律的问题,“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①这句话的思是说要在广泛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这里显然已经含有继承与革新的观点。然而作为文学理论范畴的“通变”则首见于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中,他认为文发展中又承传沿袭的叫做“通”,有发展变化的叫做“变”。他详细论述了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他说道:“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文学创作只有变化才能持久发展,只有善于继承前人才不至于频发枯竭,既要广泛吸收古人的杰作,又要将文学与时俱进皎然则进一步阐释了何为“通变”,以及如何“通变”,在《诗式》的第五卷卷首有这样一段专论:

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能知复、变之手,亦诗人之造父也。以此相似一类,置于古集之中,能使弱手视之眩目,何异宋人以燕石为玉璞,岂知周客嚧胡而笑哉?又复、变二门,复忌太过,诗人呼为膏肓之疾,安可治也,如释氏顿教,学者有沈性之失,殊不知性起之法,万象皆真。夫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苟不失正,亦何咎哉!如陈子昂复多而变少,沈、宋复少而变多。今代作者,不能尽举。吾始知复、变之道岂惟文章乎?在儒为权,在文为变,在道为方便。后辈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何则?夫不工剑术,而欲弹抚干将太阿之铗,必有伤手之患,宜其诫之哉。

这段话观点明确,首先皎然强调了“复变”关系,“复”指的是“返古”,即复古而“变”则指的是“不滞”,即创新,他认为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为了说明其重要性又以“造父”作比。关于“复”他指出不可“惟复不变”,“复忌太过”和“强效复古”,关于“变”他强调要“造微”要“不失正”,“造微”是激发要达到艺术微妙的地步,即高度的艺术性,而“不失正”是指要遵守正确的创作原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皎然的“通变”理论已较为完整,皎然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诗歌,更适用于文学。钱钟书先生则把皎然的诗歌通变思想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 《宋诗选注》创作思想的“通变”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的创作中注入了“通变”的思想, 他认为变中应有继承,并且要在继承中求变。钱先生盛赞北宋诗文改革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他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想要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地畅所欲言而不致于削足适履似地牺牲内容,希望诗歌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萧洒的风格,为“以文为诗”奠定了基本。②而梅尧臣的—部分诗歌尽管反对“西昆体”意义空洞语言晦涩,主张“平淡”,但因为忽视对传统诗歌美学规范的继承,结果“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就每每一本正经地用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另外,在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钱先生主张先继承,再创新。钱先生评价杨万里时说他最初学江西派,后来学王安石的绝句,又转而学晚唐人的绝句,最后“忽若所悟”,谁也不学,“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同时人也赞叹他的“活法”、他的“死蛇弄活、生擒活捉”的本领,在南宋诗坛上独树“诚斋体”之风格。钱先生也正是从变通这一点上给宋诗以公允的评价。他认为宋诗尽管受到明清一部分人的指责,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象唐诗。只是不懂得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尽管没有特别大的创新之举,但毕竟有创新,风格和意境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等人身上,③比起明诗特别是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派的诗歌,实在要好得多。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先生也说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若只就取材广博而论,宋人之视唐人每有过而无有及也”。并下了一断语说:“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这无疑是给那些拟古主义者当头一棒,给那些敢于创新的诗人以热情洋溢的鼓励。

2 《宋诗选注》创作手法的“通变”

钱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对每位诗人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对入选的诗人做了类似小传的说明,非常注意每位诗人风格的先后继承关系。例如钱先生指出陈与义的诗尽管意思不深,可是词句明净,而且音调响亮,比江西派的讨人喜欢。继承了杜甫弘亮而又沉着的风格,而且在国破家亡的当头产生了一种与杜甫一样的黍离之悲,其后期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也与杜甫同调。在分析陆游诗歌时说,在唐代诗人里,白居易对他有极大的启发,当然还有杜甫,一般宋人尊而不亲的李白常常是他的七言诗的楷模。另外,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钱先生不仅运用了从《诗经》就流传下来的比兴手法,而且还在此基础之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手法。 在《谈艺录》中钱钟书说:“不类为类,作诗者能熔铸为一,俾类与不类相为类,则入妙矣。”在《宋诗选注》中钱钟书先生就运用了大量“不类”的喻指,又将“类与不类相为类”。 比如在介绍王安石时说:“从北宋诗歌的整个发展看来,西昆体不过像一薄层、一小圈的油花浮在水面,没有在水里渗得透,溶解得均”。用“水,比喻北宋整个时代的诗歌,用“油花’比喻西昆体诗歌,和前人的比喻大不相同。又如在说韩驹时说道:“他的同派仿佛只把砖头石块横七竖八地叠成一堵墙,它不但叠得整整齐齐,还摸上一层灰泥,看来光洁、顺溜,打成一片,不像他们那样杂凑。”用墙比喻诗歌也是钱先生创新之中“类与不类”的体现。

3 《宋诗选注》创作语言的“通变”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他的注释语言,他的注释语言无疑也体现着“通变”。一方面,他的注释语言吸收了前人注释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注释方法。他的语言丰富、幽默、生动。很多学者也对他的语言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如张仲谋的《宋诗选注商榷》虽为批评之文,但却对钱钟书先生的语言丰富赞不绝口:“他把话本、杂剧及现代生活中的俚语俗谚与文言古典糅合到一起,加之口角生动,唇吻调利,庄谐杂出,妙趣横生;学问与才气相彰,老辣与幽默并存,使人读之会心解颐,倾心折服。”此外,钱先生的《宋诗选注》还形成了“以诗解诗”的语言风格。比如在注解陈与义《中牟道中》诗句“千尺浮屠管送迎”时引用陈与义本人的“烟际亭亭塔,招人可得回”。还有苏轼的“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在注解陆游的《示儿》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时又引用了陆游《剑南诗稿》中的诗来相互参照。钱钟书道:“参看《剑南诗稿》卷《感兴》第一首‘常恐先狗马,不及清中原’;卷三十七《太息》:‘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卷三十六《北望》:‘宁知墓木拱,不见塞尘清’;卷三十八《夜闻落叶》:‘死至人所同,此理何待评?但有一可恨,不见复两京’”。引用陆游本人的诗来相互对照,更能充分的体现它的心境。

[1] 陆机 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2] 皎然 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3] 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第39页

[4] 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第252页

[5] 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6]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

[7] 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第212页

[8] 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第273页

[9] 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第67页

[10] 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第181页

注解:

① 皎然 李壮鹰.《诗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② 陆机 张少康.《文赋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③ 钱钟书.《宋诗选注》[M].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社.2016

魏然(1993-),女,蒙古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研究生,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G633

A

1672-5832(2017)11-0036-02

猜你喜欢
宋诗三联书店诗选
宋诗五首(书法)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邓辉诗选
我会选择夜里逛三联书店
再见
蔡显江诗选
李仲元诗选
雷默诗选
我会等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