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津理工大学 张建成
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文/天津理工大学 张建成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使其更好地围绕高校中心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归纳了目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工作实践和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对策。
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发展对策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的建设对于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办学职能,实现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及应用,要求高校党组织建设结合新媒体,创新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服务载体,使得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创新党建工作,使其更好围绕高校中心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深入了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从某市7所高校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随机发放问卷1950份,有效回收率为93%。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了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围绕中心抓党建有待进一步落实。二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显著。三是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四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内容、形式单一,缺乏活力和创新。五是党建新媒体应用及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整体推进、协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建设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融入、引领、服务的功能,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高校要巩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果,就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构建党建长效发展机制。
(一)坚持紧扣中心工作,构建推动事业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学校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科学发展的制度规范,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健全学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二是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完善干部人才工作机制,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学校事业中来。三是完善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述学评学等制度,构建干部教育长效机制。四是不断深化“科学发展创一流”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师生围绕中心、立足本职,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师生职工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精气神”。
(二)坚持夯实基础,构建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高校应该对全校基层党组织进行全面调研,制定、修订和完善相关基层组织条例和制度等文件,构建长效机制,使基层党组织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搭建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良好平台。一是围绕确保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建立健全党员发展机制,规范发展程序,严把入口关。二是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培养培训,注重从优秀学生党员、教学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中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三是探索党员管理新机制。在党员人数不少于3人的实验室、课题组、社团、宿舍等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最活跃的环节设置党组织。
(三)坚持发挥党员作用,构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长效机制。一是立足于党员素质的提升,完善党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二是要结合学校中心工作,以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为目标,建立健全党员承诺践诺评诺制度。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承诺践诺评诺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四)坚持真情关怀师生,构建促进校园和谐长效机制。一是健全联系师生的工作机制。实行领导干部联系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制度;实施“名誉班主任计划”,优秀党员干部、专家教授和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二是健全为师生办实事的责任机制和督办机制。大力开展“联动式”帮扶、“凝聚力工程”“送温暖工程”等活动,定向帮扶困难群众。三是健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处置预案和师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构建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社区的校园安全稳定联动协调机制,确保学校持续稳定。
(五)坚持党群共建共创,构建全校联动联创长效机制。高校应坚持党群共建,以党组织和党员带动全校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和全校师生,形成全校齐创共建的生动局面。一是健全党群共建工作机制。建立联系协调机制,通过召开党群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经常沟通情况、研究工作,共同研究推进工作。二是建立共建共创机制。通过同步研究部署,同步检查考评,同步表彰奖励和组织共建、队伍共建、阵地共建,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必须要提高执政能力,激发生命活力,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也要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自身修养。
(一)强化干部队伍思想建设,夯实理论基础。思想理论武装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各级党组织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宣传模范典型等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和干部学习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切实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骨干队伍的培养,发挥引领作用。
高校党组织骨干队伍是党建工作的核心,为全面加强各类基层组织建设,高校党组织一方面要加大对优秀学生、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吸收其成为中共党员。同时注重对党员的培养,提供平台和机会,使其成为模范党员、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即实施“双向培育”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培养,让党员学术骨干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让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给支部书记当助手,具体负责抓好支部日常工作。
(三)推行党支部“五进”工作,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提出的党支部设置原则和职责,大力推行教师及学生党支部“五进”工作,拓展、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一是进公寓。党员活动要向学生公寓延伸,将学生公寓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以及发挥学生党员模范作用的主阵地之一,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学习服务活动。二是进社团。对学生中正式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社团成立党支部。三是进实习基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实习基地中成立临时党支部,持续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四是进科研团队。对正式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科研团队成立党支部。五进教学团队。以专业/系为单位,在正式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教学团队中成立党支部。
近年来,高校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开展的“创最佳党日”以及“党员示范岗”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经成为党组织的品牌活动。但还要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形式,构建“大服务”格局,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一)以“学生党员为主体、教师党员为主导”开展学风教风建设。基层党组织应围绕“以教学为中心,学生党员为主体,教师党员为主导,培养成才为主线”的工作理念,开展学风和教风建设。一是以“学生党员为主体”,依托学生党支部开展学风建设。首先应注重学生思想教育。高校党委依托基层学生党支部开展诚信教育、文明行为养成等主题活动;依托学生党支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以党支部为龙头,以党员为先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分层指导。对一年级学生,要使其了解专业特点,摸清学习规律;对二年级学生,要使其夯实专业基础,攻克外语难关;对高年级学生要使其准确定位社会角色,提前规划职业生涯。二是“以教师党员为主导”,依托教师党支部开展教风建设。一方面成立专业党支部,促进教学相长,从严治教。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督导”以及“集体备课”等活动,严抓教师教学环节和教学风气。另一方面针对品牌专业,以党员教学名师为先锋,开创“求是”品牌活动,即开展“求是”学术沙龙、“求是”月光书会、 “博雅·求是”系列专业讲座等。
(二)实施“三个计划”,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育人水平。一是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实施党员“晶核”计划。党员“晶核”计划就是要让党员像“晶核”在结晶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吸附、聚集能力一样,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在党员学术骨干和科研骨干的引领下,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聚集在党组织周围,不断靠拢党组织,逐渐形成以党员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团队,带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在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员“晶核”作用,积极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的党员教师申报党员示范岗,制定党员示范岗评价考核体系,发挥对教师的引领和聚集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建设,使其接受党组织的评价和考核。通过党员“晶核”计划的实施,量化党员引领作用,最终让党员“科研示范岗”“教研常规示范岗”“技能发展示范岗”“成果转化示范岗”等岗位的建设培育成果,通过党日活动形式将成果展示出来,让更多教师切实感受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二是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实施“朋辈”计划。“朋辈”计划就是党组织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教师担任朋辈导师,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党组织负责组织实施并制定指导计划和规则,按照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党员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进行“一对一、手把手”帮扶,帮助青年骨干教师尽快成长,使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努力钻研业务,主动承担任务,从思想上、业务上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更加成熟。
(三)落实“三式”服务体系,提升党员服务能力。一是“经常式”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学生党员积极带领广大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福利院等多种形式,长期开展志愿服务,足迹遍布校内外,全年不断线。一方面坚持阵地化服务,以孤寡老人家庭、留守儿童学校、社会福利院等弱势群体集中的地方为重点,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帮扶志愿活动。另一方面坚持项目化服务,将志愿服务分为希望捐赠类、大型活动类、校园环境类等,以类别为基础坚持做精做强。以学生党支部为主体,借助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提升学生党员社会服务能力,拓宽学生党员社会服务渠道。二是“重点式”建设教学科研党员服务基地。按照“合理布局、扶持特色、科学管理”的原则,教师党组织依托党员教师中的知名教授和名师,建立党员服务基地,向社会提供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服务。一是教学服务基地。以品牌专业教师中的党支部或党员为先锋,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教学服务,开放高校教学资源,针对社会、企事业单位等需求开展成人教育和公益培训,发挥高校教学服务功能。二是科研服务基地。教师党支部引领重点学科党员教师开展社会服务,与企业、研究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产学研服务,向社会开放重点学科实验室和科研设施,全方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集中式”组织社会实践工程。学校党委将不同专业的党员学生及教师集合起来,推出“百名党员服务团”,开展以服务城市社区为主题的法律、文化、科技等活动;开展以农村帮扶为主题的“送科技、送温暖、送文化”进乡村系列活动。利用学校各专业优势,结合天津市委对困难村的帮扶计划,在党员中选派有特长的专家、教授、技术骨干,奔赴农村,在农作物的增收与营销等方面给予指导与帮扶;借鉴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和特色文化,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奔赴农村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在党组织的引导和带动下,积极为社会提供服务,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
(四)开展“联动式”党员结对帮扶,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开展针对考研学生及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提升活动、针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资助活动、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资助活动等。一是学校每年对入校学生进行筛查,分门别类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始终坚持“关爱每名学生成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体学生共享阳光”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思路,开展“党员结对”活动,每位教师党员与一名困难学生进行结对,围绕“谈、访、教、帮”四个方面,开展结对活动,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也让广大党员在实践活动中成长锻炼。二是实施孤儿大学生援助计划。学校应建立孤儿大学生档案,党员干部要带头了解孤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与他们建立帮扶结对,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背靠背”全程隐形资助活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组织党员志愿服务日等主题活动,开展“集体家访”,了解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建立党员干部与困难学生“爱心帮扶”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出于对困难学生隐私和自尊的保护,受资学生与资助人并不见面,通过在学生毕业典礼上捐资党员干部为受资助学生颁发毕业证书的方式,让学生把一颗感恩的心带入社会。
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为此,高校党员干部应该转变观念,探索建立网络党组织,通过QQ群、微博客、微信等开展党的活动,拓宽党建工作网络阵地。同时,高校党组织还要加大对党建网络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信息维护、监督体系。
(一)创新党建教育形式。利用网上课堂、网络党校等,宣传党的政治理论与政策,依托在线教学管理平台,教师在网络平台上组织教学与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师生之间可以根据教与学的需要随时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学”,确保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知识。
(二)创新党建交流形式。通过微信、微博、飞信、易班等平台,编发“红色手机报”,建立“永不停课的网上党校”,在润物无声中达到教育目标。启动“微言大义”理论微博进易班,辅导员与名师一起结合学生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设计“微话题”,组织“微访谈”,将深刻抽象的理论术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网络话语,使党的创新理论与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和共识。
(三)成立网上党支部。通过党建网站,成立网上党支部,便于大学生向党组织提交思想汇报或者是入党申请书;另外,还可以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网上热门话题的探讨中,通过网络参与支部活动,进而有效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与理论水平,同时扩大党支部影响力。
(四)成立党建网络管理团队,优化网络平台,增强网络互动。成立网络管理团队,不断学习先进信息技术,对党建网络信息进行更新、维护,选择师生感兴趣的话题并及时发布到网络平台,增加网络的吸引力,增强师生互动。网络管理团队,在做到及时更新网站信息的同时,还要时时关注网上舆论动向和不良信息的发表,及时发现并遏制其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新媒体党建的实效性,引导广大师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方针和政策。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2]范鸿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青年文学家,2012(17):193-194.
[3]陈兰英.利用网络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以山东某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2-3.
[4]李四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挑战与思路[J].中国报业,2011(20):119-120.
[5]查振华,高翔,李雪等.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理论导报,2010(08):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