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3)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纷纷扩大了会计专业(含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招生规模,但随着招生规模扩大的是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滑坡,其中教学模式是影响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借鉴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践行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地方本科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卓越会计师的涵义。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后,2012年东北农业大学、九江学院等一些高校的会计教师借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概念与要求提出了卓越会计师概念,长沙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等高校加以践行,卓越会计师培养逐渐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关于卓越会计师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可以总结出一些特点:卓越会计师首先应具备双证,即毕业时应持有专业学位证、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卓越会计师应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职业技能,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毕业零培训即可上岗;卓越会计师应具备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5年中晋升到中级,10年左右时间晋升到高级或注册会计师。
(二)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意义。
1.有效满足市场的需求。会计人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会计“账房先生”工作将逐步被取代,会计人将由幕后走向台前,转变为决策支持者,直接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这就对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会计人才只有重构职业发展能力,追求卓越,才能在企业中立足,成为企业发展的决策者。
2.会计职业发展需要。截止到2017年,我国共有1 900万会计从业人员,在这些从业人员中,持有中级和高级会计职称的数量不足10%和1%,可见低端会计人员严重过剩,而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端会计人员却严重不足,这种分布层次和类别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和科技形势发展需要。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以打造高层次会计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这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成为应对这一要求的一个途径。
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提出了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会计专业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成本小、招生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面临的转型压力更大。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以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会计人才为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学生毕业持有双证、零培训即可上岗,符合转型发展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1.培养目标。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服务国内大中型企业,面向具备“卓越”素质和能力的学生,培养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律法规知识,能够独立承担行业会计业务,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和分析、财务预算与决策、审计与税收筹划等职业能力,能在工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从事会计、财务、审计、金融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职业体现。毕业持有学位证、会计职业资格证双证,能够零培训上岗;3年内成为单位会计、财务骨干;5年左右晋升到中级,成长为财务部门负责人;10年左右晋升到高级或考取注册会计师,成长为企业财务总负责人,并进入企业决策层。
3.能力框架。卓越会计师遵循“知识体系-岗位技能-卓越能力-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框架分层培养,层次划分为: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各岗位知识+财务岗位知识+综合业务能力+会计执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创新创业能力。
1.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组建。限于会计专业较大的招生规模和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力量,目前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往往不能在会计专业全体学生中推行,只能选定部分学生试行。卓越会计师班往往采取三种形式:一是从高考生中直接招收部分高分学生组成“卓越会计师”班,二是新生入学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后选拔组成卓越会计师班、三是在完成一学年的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后,采取“自愿申请、择优录取、动态淘汰、退出自愿”的原则组成“卓越会计师”班,当前部分试点高校多采用第三种形式:实行考试准入机制和动态淘汰机制,入班需接受专门测试,并通过动态考核实行淘汰机制;聘请首席教授为实验班的负责人,给学生做专业指导与思想工作,并聘请校内外、不同企业的会计实务界人士担任专业导师与授课教师。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引入企业方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会计大专业、岗位小方向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情况逐步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体现专业、方向特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去向的卓越会计师人才的需求;引入企业会计人员参与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会计实务的高仿,实现培养出的卓越会计师零培训即可上岗。
3.建立与会计职业资格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被取消的情况下,目前会计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其中初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为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考取,中级会计师为毕业4年后可考取,高级会计师毕业10年左右可考取,并且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涵盖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考试科目,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为参照即可,但在开课学期上,需要注意各课程间的衔接,以及课程开设学期与初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衔接。
4.开展仿真实验教学。目前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多为理论课程,为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知识点多,记忆难度大,且与企业会计实务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强化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校内仿真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目前采用的校内仿真实验教学多为专业课程随堂实训/验+专业课程实验+ERP实验+会计综合实验模式,其中会计综合实验受限于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5.“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校内仿真实验教学可以解决部分理论知识与企业会计实务相脱节的问题,但仿真不能完全与企业会计实务相一致,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另一重要措施。由于会计专业学生数量多、会计岗位会涉及商业机密,许多企业不愿接收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因此,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校企合作”,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一种是“校企一体”,即由学校教师出资设立会计服务公司,对外承揽业务,然后交由学生负责完成。
(一)着眼于实践能力提升,强化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多数为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会计从业经验,实践能力、职业技能都比较欠缺。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可以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双聘双挂”方式提升教师职业能力,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等高含金量的职业资格证书,并要求卓越会计师授课教师必须去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1年以上,参与企业会计实践、管理活动,熟悉并掌握会计实务,切身体会企业对高端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二是坚持校企合作,从会计实务界聘请具有会计实践经验的会计、财务人员作为兼职教授或专业建设顾问,参与到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指导、论文指导等。
(二)校企共建,引入企业力量加强校内仿真实验室建设。校内仿真实验室在“卓越会计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限于地方本科高校资金,会计实验室建设往往在一所高校中的投入是最少的,多为购置几百台电脑,购买几个会计实训/实验软件就可开展实验教学,而大型的企业仿真经营实验室,需要投入的场地、资金都比较大,需要引入企业方资金、设备和技术,可以尝试采用校企共建专业招生的方式解决该问题。
(三)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学生实习、掌握会计职业技能的场所,是卓越会计师培养的重要载体。为确保卓越会计师能够接受企业会计实务练习,除坚持校企合作共建,由合作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岗位外,还可以通过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解决该问题:即由学校支持、有经验的会计教师成立会计服务公司,供学生在教师所成立的公司中进行业务操作和实践,并通过会计服务公司联系一些企业进行业务咨询服务,然后将联系到的业务外包给校内的学生,使学生从事真实的企业业务,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与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