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民主主义论》看毛泽东的文化自信

2017-11-25 06:30赵亚楠
唐山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中华民族革命

赵亚楠

从《新民主主义论》看毛泽东的文化自信

赵亚楠

读《新民主主义论》,发现毛泽东其提出的:文化自信:与习近平所近期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遥相呼应。《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将往何处去的大背景下写出来的,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当时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体现了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借鉴作用。本文从历史背景、具体内涵以及现实意义这三个方面浅谈毛泽东的文化自信。

近来,“文化自信”成为一个高频词汇,但大多都是来讲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这个词源于毛泽东思想,关于 “毛泽东文化自信”这个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都是在讲毛泽东的文化观,还有一些文化思想,真正阐述毛泽东文化自信的背景、发展以及在其著作中体现的文章却少之甚少。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文化自信的背景、文化自信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体现以及文化自信的意义等三方面来阐述毛泽东文化自信。

一、毛泽东文化自信的历史背景

一定期间的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反映,同时又给予政治经济很强的影响和反作用。马克思就做过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推断,推广到社会生活就是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毛泽东在其重要著作《新民主主义论》,就提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办法来应用在当时的中国实际中。“革除的那种中华民族旧文化中的反动成分”与此同时要“建立的这种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但是,新的文化“它也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最终这种文化要是综合了新旧文化,也就是其所说的“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根据。”

自1840年,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延续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帝国主义从各个方面的入侵给中国以及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造成了中国上下面临诸多方面的危机。其中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战争从局部战场一直延续到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更是给国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政治上,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天朝上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之后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运动,但这些大都是以失败告终,这使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倍受打击。更为严重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无论在日本统治区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中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半封建占优势的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面对如此复杂的国情,当时国内有三种不同的政治路线,一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二是直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三是组建各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2)经济上,伴着外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入侵,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瓦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芽、生长、逐渐壮大。然而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相应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受以英帝国为首的各个势力、国内的官僚主义、自身封建主义的三重压迫,在夹缝中生存,成长缓慢且曲折。

3)思想文化上,五四之前是旧民主主义的文化,五四之后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国民党顽固派歪曲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用伪三民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认为国内现存一切党派都必将消融于他们主张的伪三民主义之下。在捍卫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马列主义及共产主义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对自己的立场观点表现出高度自信。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文化自信应运而生。面对国内国外复杂的形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层出不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果断击退错误的反对浪潮,遭受巨大磨难而更加坚强,这都归因于他们对自己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自信、坚定的理想信念,毛泽东便是带着如许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的革命具体实际相联系,对中国的革命出路和革命道路所存在的疑难予以系统地解决,明确阐述了共产党的主张,以强大文化自信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具体体现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文化自信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代表作品。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推陈出新;其次,文化自信是对外来文化合理扬弃;最后文化自信是对本党、本民族的道路、理想、纲要的坚定不移。

(一)对本民族文化推陈出新

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中成长而来的,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也是从古代旧文化中成长而来的。是以,要尊重历史,万不可割断历史,坚持文化自信也是源于此。坚持文化自信,首先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期间,毛泽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那么,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做出了精辟的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无一不论证对本民族文化的推陈出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合理选择。所谓民族的,即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对于外来先进文化我们可以借鉴,但也一定是以我们民族文化为根基,必须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凡属我们今天用的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口腔的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们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在中国革命期间,毛泽东理智地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看法,坚持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

(二)和对外来文化合理扬弃

自五四运动以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果实传入中国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思潮在中国一时盛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如陈独秀等深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这些社会上的知名人士纷纷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的支持者。其中,李大钊作为高举马克思列宁旗帜的第一人,发表了很多关于马克思的著作,例如,1918年他发表了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他在这些文章中号召全国人民一起认识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受到李大钊的深刻影响开始自觉地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并逐步认识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进步意义,进而最终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1918年与蔡和森等人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主编《湘江评论》,讴歌十月革命,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关于十月革命的书籍,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1918年到1920年期间不停奔波于上海和北京,和陈独秀探讨马克思主义以及湖南的革命活动,成长为一个实践与理论并存的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的文化自信还来自于对外来先进文化思想理论的热切研究和机动地应用。

(三)对新民主主义道路、纲领、理论的坚定不移

《新民主主义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道路问题,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全国人民面临往何处去的问题,再加上“进来的妥协空气”中国要往何处去呢?不同阶级、不同党派对于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出现了分歧,当时国内存在三种不同的路线制度,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大地主阶级与当时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顽固派在战后坚持独裁、内战,企图在全国重建其独裁统治。毛泽东坚持建立一个新中国,在新中国下,不仅要有新政治、新经济更要有新文化。他相信中国能够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成为一个有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的崭新的国家。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个政党的旗帜。自中共二大起就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就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努力奋进。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去帮助民主主义革命”就这样,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应运而生。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坚定不移地推翻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帝国主义,构建外无侵略、内无压迫的新国家,为最终实现建党时期就确立的最高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早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组织章程决议案》等一系列文献中就阐明了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遵循几个重要的原则:首先就是党的一系列活动都要渗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再就是要求“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没有革命的思想文化、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强调思想文化、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理论、思想文化是为革命的实践服务的,从革命的实践中把握中国的前途,用中国革命的文化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

三、毛泽东文化自信的意义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对中国发展具有深刻理论意义、历史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对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当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理论意义

毛泽东文化自信不仅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来源,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二)历史意义

晚清腐朽的统治把中国社会带向了深渊,黑暗的统治和落后的文化制度使中国社会逐渐落后于世界文化之林。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饱受欺凌,先驱者们为中国的自强发动了农民起义、西学革命和资产阶级大革命。农民阶级具有一定的自发性,资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等劣势,且具有一定的软弱性,所以这些具有革命色彩的社会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由于阶级的局限和社会环境的限制,缺乏革命性文化指导思想,这些社会运动最终都没有实现革命运动的目标和理想,也没能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由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共产主义成了一种可能,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身上。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和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典型的成功案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爱国人士的热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党的路线、理论以及纲领,从此重新树立起自信心,以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世界各国开始用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等文明方式进行新一轮的较量,这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继承弘扬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将会使我们化挑战为机遇,将对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具有促进作用。而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个全面”,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现实意义

其一,毛泽东的文化自信为习近平的“四个自信”提供理论来源。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与毛泽东的文化自信遥相呼应,这正是说明了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文化自信适应当今国家发展的需要,为习近平提出的新的文化自信做了铺垫,体现了毛泽东的长远目光以及战略前瞻性。

其二,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是面对世界文明冲突、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渗透的理论支撑。

随着世界大趋势的不断变迁,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文化也逐渐全球化。西方意识形态从各个方面无孔不入地入侵到我们的国家,腐蚀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少人能真正做到停下脚步用足够的时间去学习领悟中国上千年的优秀经典文化。面对文化自信一点点缺失的挑战,更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定本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树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其次,重拾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是为了应对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强势渗透和入侵。由于网络的全球性,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渗透的媒介更加多样化,侵蚀过程变得隐蔽而迅速;输出内容无奇不有,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三观等方面进行全面渗透;在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输入的过程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腐蚀。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重新树立文化自信,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坚持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毛泽东“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前提。在毛泽东的这一生之中,从来没有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过怀疑,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的实践见证了他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毛泽东的文化自信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具有新的理论创新意义。这有利于今天将中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进而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30073

赵亚楠(1992—),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研究生在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中华民族革命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中国的出行革命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
邓子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浅析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之异同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