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娟
论衡阳抗战文化的精神内涵
罗 娟
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抗战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指导下,在衡阳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衡阳人民团结统一,不怕牺牲,形成和发展了衡阳抗战文化。衡阳抗战文化的精神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团结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救亡图存的民族独立精神和吃苦霸蛮的湖湘文化精神。这些精神内涵有利于促进衡阳先进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推进中国抗战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衡阳抗战文化 精神内涵 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独立精神 湖湘文化精神
中国抗战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民族意志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它不仅对抗战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衡阳抗战文化孕育的抗战精神,内涵丰富而多彩,特征鲜明又突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抗日战争时期,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它引领全国人民积极高昂地投入抗日战争。爱国主义精神是衡阳抗战文化的主题,全衡阳人民为了整个民族的利益和城市的命运团结一致不怕牺牲,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1944年激烈残酷的衡阳保卫战中,中国守军第10军拼死防守,与日军激战47天,衡阳最终沦陷。据资料统计:中国守军第10军共伤亡15000多人,其中阵亡近8000人,伤7000余人;日军军方统计伤亡19380人。日军认为:这是中日八年作战中,唯一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这场战争牺牲非常之大,“令人惊骇”,是“苦难的战役”。[1]
衡阳民众也积极投身衡阳保卫战斗中,会战打响前,23000余市民组成弹药队、工事抢修队、消防队、伤病服务队和收尸队等,其中“配合作战、构筑工事之民夫,葬身枪林弹雨中者,即达3174名”。[2]衡阳最终沦陷时,还有1000多支前民工被日军俘获。尽管失败了,但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衡阳抗战文化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抗战期间,一大批进步书店在衡阳涌现,如“五五”书店、湘江书店、读者书店、新先知书店等,这些书店推销大量的抗日书籍和资料,向民众积极宣传教育,极大地鼓舞了民众一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士气,表明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社会各界还举行了各种抗日宣传教育的报告会、时事座谈会、业余读书会等,形成了一股战时衡阳抗日文化的强大洪流。
衡阳全体人民众志成城积极抗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民团结一致积极投入到抗日运动中,集中体现了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
衡阳抗战文化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家遭遇极大危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论是教育、新闻出版还是文学、戏剧等领域,都为抗日战争服务,极力宣传反映抗日战争这个重大政治民族问题。衡阳抗战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民族独立精神。抗日战争初期,国土面积大片沦丧,在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救亡运动毫无疑问地压倒一切,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队伍里出现了大批的衡阳进步人士,展开有关抗战运动的演讲,积极引导民众认清战争形势,坚定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抗战时期,大量进步报刊在衡阳涌现,它们揭露和抨击了日本帝国主义赤裸裸的侵略暴行,大力宣传了共产党全面抗战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如《大公报》、《救国日报》、《扫荡报》等,这些报刊长时间、大篇幅报道和评论衡阳保卫战,在全国引起了广泛而热切的关注,极大地鼓舞和教育了人民群众。广大的衡阳文艺工作者也活跃在抗战前线,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宣传中。抗战时期,衡阳本土抗战题材的戏剧得到空前发展,1939年后,衡阳涌现了大量剧团和剧社,如“七七剧团”、“湘桂铁路国剧社”等,同时也编写了极具感染力的抗战剧本,如《飞将军》、《少年立志》、《光辉的牺牲》、《最后一颗手榴弹》等,其中《飞将军》最引人注目,它的演出时间最长,影响波及全国,它是以美国“飞虎队”在衡阳英勇空战为真实题材的剧本,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飞虎队”的战斗意志。战后,衡阳作家们实地调查走访,编写衡阳抗战事件,如王之康等编写的《衡阳抗战铸名城》;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萧培著有《血荐山河——纪念抗日名将方先觉100周年诞辰》、《浴血孤城——四十七天衡阳保卫战》等,这些著作从战争的各个方面描述了衡阳抗战运动的历史事件,表现了衡阳人民浴血奋战、积极抗战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表达出全体人民保卫国土完整的民族独立精神。
在衡阳抗战运动和国家危亡的时候,衡阳抗战文化始终为抗战运动服务,紧紧围绕战争时局,表现出救亡图存的民族独立精神。
吃苦霸蛮、敢为人先和艰苦奋斗的独特精神品质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具体内化。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共性所在,同时也体现了湖南地区的文化个性。衡阳作为湖南的重要军事重地,在抗战时期,表现出吃苦霸蛮、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很快侵占我国大量领土,为了巩固西南的后方基地,国民政府把湖南作为西南屏障的重点建设基地,抗战军事指挥中心也转移在湖南军事要地南岳。蒋介石在1938年至1942年期间于南岳召开过四次军事会议,同时还与共产党合作举办了三期“南岳游击干部培训班”,蒋介石任班长,叶剑英担任副教育长。“游干班”的学员们奔赴各地参加抗战活动,衡阳民众也积极投身抗战前线,在衡阳保卫战中,与日军苦苦抵抗47天,表现出善为人先,吃苦霸蛮,不怕牺牲的精神。“拿衡阳做榜样,每一个大城都打47天,一个个的硬打,一处处的死拼,请问日寇的命运还有几个47天?中国人民必得人人尽责,以不愧为战时的人民,而中国军人也必然人人奋斗,以不愧为战时的军人。拿衡阳做榜样,湘桂线上的敌人,它若再冒险前进,应该处处是衡阳,苦打硬拼,处处同它打47天。这不只是写下了抗战历史光辉的一页,并且奠定了我中华民族精神复兴的基础。”[3]1944年9月14日《大公报》如是评论。
湖南人的这种“硬骨头”,任何艰苦卓绝的战争他们都能战胜,战争中再大的困难他们都能够克服。衡阳抗战文化与湖湘文化的风骨、刚烈的节操、吃苦霸蛮的精神一脉相承。
继承和发展衡阳抗战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衡阳抗战文化是衡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衡阳文化的重要品质,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在战争时期,它鼓舞了人们抗战的勇气,推动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抗战结束后,它丰富了中国抗战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推动了衡阳先进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刘国武.衡阳抗战文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1)174~175.
[2]周大庆,陈国生.略论衡阳抗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南华大学学报,2005(05):57~58.
[3]王宗君,杨明源等.衡阳雁去不绝响——历史视域下的衡阳保卫战[J].江淮文史,2015(03):89~90.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